志願軍擁兵135萬已反超四野,鄧華只是正兵團級,憑啥能當司令?

2024年11月25日13:22:04 歷史 1915

1952年3月間,彭德懷的身體明顯有些支撐不住了,軍委迭電督促老總回國治療,同時急調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員陳賡再次入朝,準備接手朝鮮戰場的指揮權。陳賡接令立即過江趕到「志司」,並於4月間送別彭總,正式出任「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職務反超了第一副司令員、第一副政委鄧華,這個變動很好理解,畢竟陳賡資歷職務均在鄧華之上,令人不解的是,僅僅三個月以後,鄧華又接替了陳賡的全部職務!


志願軍擁兵135萬已反超四野,鄧華只是正兵團級,憑啥能當司令? - 天天要聞

(彭總)

1950年首批過江參戰的志願軍部隊,是以四野第十三兵團為基幹的25萬人馬,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以及輪訓部隊的需要,我軍先後有六個兵團和27個軍的建制,以及大量特種兵科和空軍部隊分批入朝作戰,累計參戰官兵數量高達240萬人,在戰場上的即時總兵力,至1953年6月達到峰值:整整135萬大軍!

眾所周知,解放戰爭時期實力最強的第四野戰軍,巔峰狀態下作戰部隊數量才100萬人(不含中南軍區地方部隊),其他三個野戰軍更是低於此數,也就是說,「志司」所轄的最大兵力,已經遠遠超過任何一支野戰軍,那麼志願軍司令員的級別,至少是大軍區(野戰軍)正職,以開國元帥出任才合理。

如以西南軍區副司令員陳賡,暫代司令員兼政委勉強還說得過去,而鄧華雖是四野名將,但1949年5月才晉陞兵團司令員,至於一年以後出任志願軍副司令員,主要是彭總倉促之間沒有攜帶指揮班子,直接以第十三兵團部改編為「志司」機關,並推薦鄧華做了副手,況且當時志願軍的規模也有限。

根據1952年評定的軍隊級別,陳賡等未來的開國大將是「軍委委員級」,而鄧華等上將只是「正兵團級」,在彭總和陳賡先後回國的同年夏季,志願軍在朝兵力也已突破114萬人,規模超過整個四野的這支大軍,怎麼也得是元帥或者大將級人物來坐鎮,為什麼會交給僅僅是「正兵團級」的鄧華呢?

甚至代司令員鄧華當時的部下,包括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等名將,也都是正兵團級的開國上將,職務和級別的對應是不是打破了常規?恐怕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許多軍史愛好者。


志願軍擁兵135萬已反超四野,鄧華只是正兵團級,憑啥能當司令? - 天天要聞

(陳賡、彭總和鄧華)

一、彭老總的推薦至關重要

《陳賡傳》詳細記敘了這段歷史,第二次入朝到達「志司」以後,彭總臨行前單獨找陳賡談話,曾親口許諾說如果敵人繼續大打,就推薦陳賡為志願軍司令員,「如果停戰談判沒有破裂,戰場進入小打小鬧的階段,就推薦鄧華為司令員」,換言之,戰場形勢將直接影響著推薦人選。

彭總提及的「大打」,是指美軍突然大規模增兵朝鮮,對中朝軍隊實施大規模的反擊或者登陸作戰,這必然要求著,繼任司令員具有優秀的大兵團指揮能力,以及能夠號令三軍的深厚資歷,那麼已經兩次入朝的陳賡,便是最合適的人選,彭總對陳賡的信任更不用說。

彭總說到的「小打小鬧」,是指停戰談判繼續進行,敵我雙方的戰線比較穩定,「聯合國軍」方面只是為了在談判桌上取得優勢,不斷發起小規模的戰役或戰術行動,企圖改善態勢控制更多山頭的做法,也就是戰爭進入打打談談、談談打打的階段,不會有本質變化,那麼鄧華足以勝任。


志願軍擁兵135萬已反超四野,鄧華只是正兵團級,憑啥能當司令? - 天天要聞

實際情況如何呢?其實朝鮮戰場的停戰談判,早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後的1951年7月,就已經開始了。經過雙方代表的激烈交鋒,到11月27日達成了初步協議,主要內容是「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軍隊各由實控線後撤2公里,以建立非軍事區」,自此戰場在整體上趨於平靜,間或有小規模戰鬥發生。

期間關於沿海島嶼的劃分問題,雙方再次爆發爭執,於是美方宣布休會,發動所謂「空中絞殺戰」和夏季攻勢,企圖用軍事壓力迫使中朝方面就範,打了三個多月碰得頭破血流,到1951年底終於消停了,再不提什麼海空優勢要「補償」的夢話,自12月11日起恢復談判,換下一個話提:研究戰俘遣返事宜。

因此從1952年初開始,朝鮮戰場確實進入了「小打小鬧」的階段,戰局和戰線相對平穩,彭總放心地回國治療,病癒後留京主持軍委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彭總即按原來的設想,推薦鄧華出任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而陳賡也奉命回國組建「哈軍工」,總之殺雞不需要牛刀了。


志願軍擁兵135萬已反超四野,鄧華只是正兵團級,憑啥能當司令? - 天天要聞

(彭總和陳賡在前線)

二、鄧華更熟悉朝鮮戰場情況

1952年這個時間點上,開國將帥多處在年富力強的時期,我軍肯定不缺乏統率志願軍的人選,為什麼彭總一定要推薦鄧華接手指揮權呢?因為在朝鮮戰場上,我們面對的敵人是真正現代化的對手,跟國內戰場截然不同,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層面,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否則就要吃大虧。

舉個例子,革命戰爭年代驍勇善戰的二野名將王近山,剛入朝時一度非常輕敵,認為中朝聯軍在兵力上佔據較大優勢,又更換了相當數量的蘇式裝備,可以說是我軍有史以來「最闊」的時期,一鼓作氣「把美韓軍趕下海去」不是問題,結果在第五次戰役中,三兵團損失頗重,其中就包括180師之殤。

如果志願軍易帥,調用其他職級合適的名將入朝,必然要有一個熟悉戰場熟悉敵人的過程,並不利於作戰指揮的連貫性,而鄧華自1950年10月渡過鴨綠江起,一直在彭總身旁協助,長時間擔任第一副司令員,不僅非常熟悉敵我雙方的情況,且用兵老道謹慎,深得彭總倚重和嘉許,是心目中最合適的人選。


志願軍擁兵135萬已反超四野,鄧華只是正兵團級,憑啥能當司令? - 天天要聞

另外一層,鄧華只是「代理」彭總的職務,彭總仍然是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委,戰場上的重大決策和作戰行動,仍在軍委強有力的指揮之下,毛主席和彭老總雖不在前線,卻時刻關注著戰場變化,在戰線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亦不會出現大的問題,某種意義上,鄧華屬於「守成」之將,謹慎是第一位的。

鄧華代理司令員職務不久,便迎來了重大考驗,自1952年10月8日起,由於戰俘問題談不攏,美方再次單方面宣布「無限期休會」,並著手發動攻勢來逼迫中朝方面讓步,我們熟知的上甘嶺戰役,即爆發於這一時期。在鄧華強有力的指揮下,志願軍各部全面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損失慘重的美軍只好收手。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署,注意此時鄧華的職務仍然是代司令員兼代政委,全權代表志願軍在協定上簽字的,仍然是專程趕回開城的彭老總,換言之,在志願軍擁兵百萬以上的狀態下,以鄧華將軍的資歷和級別,正式接替彭總的職務,確實是比較勉強的,這是客觀事實。


志願軍擁兵135萬已反超四野,鄧華只是正兵團級,憑啥能當司令? - 天天要聞

三、志願軍的編製級別是動態的

「志司」所轄的兵力數量和編製級別,是根據戰爭形勢變化而變化的,是動態而非靜止的,搞清楚這一點很重要。1950年10月剛剛入朝時,參戰部隊僅有25萬人,如果按解放戰爭時期四野的編製標準,「志司」統率的兵力大約是一個半兵團,其中鄧華的第十三兵團佔比64%,兵力約16萬人。

至1950年底,參戰部隊猛增到74萬餘人,這已是超過四個兵團的實力了;1951年底突破100萬人、1952年春達到114萬人、1952年夏達到峰值135萬人,完全超過了之前任一支野戰軍的兵力,因此在志願軍兵力不斷上升的階段,「志司」的級別絕不低於大軍區(野戰軍),須以彭總這樣的元帥級人物統領。

在此期間,無論是陳賡還是鄧華,在彭總回國後接手指揮權,只能掛上「代理」兩個字,拋開資歷職級去空談職務,那是外行的言論。比如粟裕將軍自1947年初開始,便實際指揮著華野的作戰,殲敵無算戰功赫赫,且深受軍委之信任,也只是出任華野代理司令員兼代政委,道理是一樣的。


志願軍擁兵135萬已反超四野,鄧華只是正兵團級,憑啥能當司令? - 天天要聞

不過自1953年7月起,隨著停戰協定的簽署,儘管志願軍並未立即撤出,但削減在朝兵力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1954年更是撤軍的高峰期,前線的17個作戰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秘密撤走了12個,佔比超過70%,也基本反映出撤出兵力佔總兵力的比例,「志司」的級別自然相應有所下降。

因此在大規模撤軍開始的1954年9月,已出任國防部長的彭老總,終於解除了在志願軍的職務,而鄧華正式擔任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委,道理明擺著,只是指揮幾十萬人的部隊,開國上將的職級完全夠格。這其中也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因素,50年代中期以後,各大軍區司令員逐漸更換為上將群體。

鄧華擔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其實只有一個多月時間,1954年10月即奉調回國,出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等職務,1955年以「正兵團級」授上將銜,期間打滿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全場,堪稱功勛卓著!


志願軍擁兵135萬已反超四野,鄧華只是正兵團級,憑啥能當司令? - 天天要聞

(鄧華和劉亞樓兩位上將)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 天天要聞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特朗普所發起的全球貿易戰,打了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由他本人所規定的所謂「基準稅」更是離了大譜,因為如果疊加美國先前向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來算,總關稅已經超過了70%。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化」較之於他的第一個任期,變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 天天要聞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日前,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一、對原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