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看清一個人的外貌容易,但是看透人心好難。
很多看起來像一個好人,但是你和他交往一段時間,彼此信任之後,他卻冒出來傷害你。
一些言語不友善的人,在你困難的時候,反而會拉你一把。
若是遇到一個人品很差的人,你的人生就被他反覆干擾,難成大事。
問題是如何才能看清一個人的人品呢?
現在和大家探討一個比較簡便的方法,通過人的頭髮來判斷。
01
頭髮整潔,見禮節。
商紂王時期,天下大亂,人們被酷刑困住,民不聊生。
後來,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建立了周朝,天下才得以太平。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積極輔佐王室,管理天下。
平時,周公喜歡聽大家的建議,也廣納賢才。
有一次,他正在洗頭,有賢惠的人來求見,他趕緊把頭髮挽起來,接待賢惠的人。
就是吃飯的時候,聽到有好的建議,把飯吐出來,認認真真聽取。
因為工作有方法,待人有禮,周公被大家認可,周朝也因此更加興旺。
東漢末年的梟雄曹操,在《短歌行》里給周公點贊:「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不管多匆忙,都會保持頭髮整潔,然後接見外人,這是對人的態度很好。
比較披頭散髮,整潔的人,就對你更友善,也對你的到來,更加有歡迎的姿態。
《大戴禮記·保傅》里說:「束髮而就大學。」
把頭髮綁起來,是一種禮節,不僅僅是自己舒服。
在古代,還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訓導。兒女要把頭髮剪斷,要告訴父母,經過父母的批准才可以。
若是不告知父母,這時就不孝順。
作為男子,長了鬍鬚,不能隨便剃掉,要請示父母。否則,鬍鬚就只能留著。
《刑法志》里說:「當耏者完為城旦舂。」
秦朝時期,一些犯罪的人,被剃掉鬍鬚和頭髮,被大家圍觀,這是很羞恥的事情。
可見,愛惜、清洗、束縛自己的頭髮,有多重要。這是潔身自好的體現,也是待人友善的方法。
02
頭飾規範,見層次。
人品也是有層次的,和人是否積極向上,有很大關聯。
人品好的人,一直在追求做人上人,而不是在底層,仇富仇官,怨聲載道。
人品好的人,還會帶著你,一起追夢,去高層次的地方,過更加幸福的日子。
如何從頭髮,見證一個人的層次呢?在古代,主要看頭飾。
秦朝的時候,人們把頭髮盤起來,用黑布包裹或者束縛,稱之為「黔首」。
後來經過演變,人們的頭飾,就有了帽子。還因此產生了官帽的等級。
《寄題水西草堂》中說:「烏紗官帽半籠頭,紫竹漁竿長在手。」
古代看官帽,就知道官位的等級,很好判斷。
對於普通老百姓,頭飾要求不太嚴格,但是能從頭飾的好壞,是否華貴,看出其經濟上的層次。
《晉書》中記載,有一種假髮叫「蔽髻」。
在魏晉南北朝,女人的頭髮高大一些,就好看一些。很多貴族或者宮殿里的女人,都會用高大的假髮,並且上面有很多的珠寶,這就體現了家庭的經濟水平。
而普通男女,用「籠冠」,是黑色的細紗做的,簡簡單單。
現如今,也有戴帽子的人,當他帽子是歪的,故意做出二流子的樣子,人品肯定不怎麼樣。
那些帽子很好看,也整齊的人;髮夾很好看,很細心的人,更注重自己的修養,因此人品會好一些。
對於頭髮少的人,戴上好的假髮,也是經濟實力,還是待人的親和力,對形象的注重。
反而是那些頭髮少,假髮很廉價的人,一看就是愛慕虛榮,顯得很掉價,甚至比沒有頭髮的人,更難看,只是大家不說而已。
03
頭髮用途,見心境。
曹操帶著士兵出行,路過一片麥子。
他心疼農人,就下令:「誰踩踏麥子,就梟首。」
說完沒多久,他的馬被驚嚇,踩踏了麥子。他毫不猶豫,割掉一縷頭髮,懲罰自己。
士兵見狀,都很佩服,也體現了曹操的人品。
頭髮居然可以用在紀律要求、規章制度落實方面,也許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吧。
事實上,頭髮是有很多用途的,不僅保持自己的美觀,還可以代表很多的情感。
蘇軾說:「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
一對戀人,把頭髮結在一起,就是 變成了夫妻,他們一起過日子,生生世世。
古人還認為,「結髮始成人也」。頭髮盤起來,就代表成年了,要更加懂得規矩了。一般,男子二十,女子十五,就是成年——「時取笄冠為義也。」
到了今天,還有一些年輕男女,互訴衷腸時,用一縷頭髮,作為信物,表示忠貞不渝。
也會因為生氣,怒髮衝冠,做出正義的事情,或者去執念某種感情。
「上游新聞」里還說了一件感人的事情,22歲的重慶小伙范鑫,五年蓄髮,然後把頭髮剪下來,捐給癌症患者製作假髮。
只要你想到了頭髮的用途,難免也是可以幫助到人的,小節見大愛。
04
反過來看,那些人品差的人,頭髮邋遢,如乞丐一樣;頭髮凌亂,也不會管人家是否噁心;甚至有很奇怪的頭飾,髮型,看起來很酷,其實素質很低。
更可怕的是,用手去抓人家的頭髮,還認為自己在強者。
頭髮不會說話,但是它會暗示人生的方方面面;頭髮可以被擺弄,但是人格不能。
從今往後,你要每天梳理自己的頭髮,保持乾淨整齊,大冷天戴帽子,也要講究一些。
管理自己的頭髮,就是提升自己的教養,修鍊自己的人品。
如果你是一個惡人,去剪個頭,重頭開始,浪子回頭金不換。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