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大皖新聞報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外交事務》雜誌撰文指出,中國是唯一既有意願、又有能力重塑國際體系的國家。美國總統拜登則將中國形容為「步步緊逼的挑戰」和最具影響力的長期戰略競爭對手。對此,中國方面發言人表示,美方從戰略競爭的角度看待國際形勢和定義中美關係,展現了其對冷戰思維的執著,將中國視作長期戰略競爭對手和「步步緊逼的挑戰」,這實際上是以美國自身的霸權歷史和霸權思維來揣測他國。這種看法不僅嚴重誤判了中國和中美關係,也不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不符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美國媒體上發表文章稱,中國是唯一既有意願且有能力重塑國際體系的國家,總統拜登將中國視為「步步緊逼的挑戰」和最具影響力的長期戰略競爭對手。顯然,拜登政府在推行「中國威脅論」,這是用美國的霸權歷史和霸權思維來解讀中國,嚴重誤判了中美關係。當中國不予回應時,美國又指使菲律賓在黃岩島進行挑釁,試圖給中國製造麻煩。從美國的各種行徑來看,拜登政府希望以強硬手段維持其地位,但中國並不會對此妥協。
布林肯對我國的定位表明,如果哈里斯當選美國總統,她可能會在拜登政府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對我國的施壓,特別是在對台軍售問題上採取更為深入的行動。對此,外交部宣布對美國的軍工企業及其高級管理人員採取了嚴厲的反制措施。除了對直接參与對台軍售的三家公司進行制裁外,外交部還對史蒂文·魯德、詹姆斯·伊克斯、大衛·薩頓等10人實施了制裁。
美國現任副總統、民主黨候選人哈里斯在向媒體闡述其外交政策時公開表示,未來中美兩國在21世紀的競爭將會愈加激烈,美國必須採取一切措施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然而,哈里斯同時強調,中美兩國必須保持充分的溝通,特別是軍事溝通至關重要。哈里斯指出,首先,美國應當努力保護本國企業的利益,這可能意味著美方將在未來採取措施圍堵和打壓中國。其次,美國必須幫助台灣地區提升自衛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總統拜登計劃於10月13日至15日訪問非洲西南部國家安哥拉。據英國媒體報道,此次訪問不僅是拜登在任期間首次訪問非洲,亦是自前總統奧巴馬2015年訪問肯亞和衣索比亞以來,美國總統首次踏足非洲大陸。非洲事務高級分析師保拉·克里斯蒂娜·羅克表示,中國已在非洲進行了大量投資,而美國則希望能夠迎頭趕上。她還提到,安哥拉不僅是中國和俄羅斯的重要戰略合作夥伴,對美國來說,在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持續的背景下,發展與安哥拉的關係有助於遏制非洲國家與美國的關係疏遠。

當前,白宮除了應對「米爾頓」外,還在解決與一系列颶風有關的假新聞和誤導性言論問題。據悉,拜登的非洲訪問計劃因颶風被迫延期。同時,在有關災情撥款和應對策略的問題上,美國兩黨之間相互指責不斷。有分析指出,如果總統拜登和副總統哈里斯在應對颶風方面表現不佳,這兩場颶風可能會對民主黨的選情造成嚴重影響。《國會山報》評論稱,歷史上,當災難發生時,民眾和黨派領導人通常會放下黨派分歧,政治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團結在國旗下效應」。然而,這一傳統似乎已經成為過去。
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會議期間,美國總統拜登因未意識到話筒未關閉,意外透露了他對中國的真實看法。拜登表示:「中國一直在採取咄咄逼人的行動,他們在整個地區對我、對美國以及對我們的盟友進行考驗,尤其是在東海、南海以及台灣海峽。」這段原本應為私密的討論,由於拜登的疏忽,迅速成為全球熱議的話題。
南海和東海這些熱點區域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國近年來在這些地區進行的島礁建設和軍事部署,旨在加強海上存在。拜登的言論透露出美國在這些地方確有意圖,試圖通過機制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聯合起來,形成印太地區的統一前線。儘管白宮迅速進行澄清,但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全球力量對比逐漸失衡,美國及其盟友愈發感受到來自新興大國的壓力與挑戰。拜登的言論雖然看似直接針對中國,實則反映了美國自身的戰略焦慮。他試圖通過強化盟友關係,構建更加緊密的安全網路,以應對未來可能的不確定性和挑戰。然而,這種策略是否能夠有效緩解美國的戰略困境,尚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