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雲,無孝有三,無後為大,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央集權的社會中,家族的傳承和子嗣特別重要。為了儘早完成傳宗接代,古代男子特別喜歡娶13,14歲的少女回家當老婆。
如清朝時期,皇太極當政,接連迎娶多個妃子,其中包括13歲的孝庄。除清朝之外,細數各朝皇后與知名皇妃,大多都在情竇初開的年紀嫁到皇室,為皇室綿延子嗣。
可有些13歲的女子根本沒來例假,本不該是生育的好年紀,而部分有錢有勢的官人和商人還是娶了一房又一房的太太。
為什麼皇室成員以及官商老百姓都喜歡娶少女為妻呢?不容忽視的三個現實原因。
第一個原因:古人容易早逝
現代社會中,即便母親胎相不穩,醫生也會想方設法的保住胎,從而確保母子平安。
我國古代,醫療水平有限,根本沒有後來出現的抗生素和消炎藥。放到現在社會,感冒痊癒輕而易舉。放到古代,受了風寒,足夠要了人命,流產和難產更是常見。
此外,糧食產量低,無大型機械收割,老百姓吃不上飯,餓死者眾多。再加上朝廷上下嚴苛的賦稅,為了更好的傳承家族,某些人便會將13,14歲的少女娶回家當老婆,加速家族傳承速度,避免男丁突然餓死導致家族滅絕。
其實,戰亂也是導致古人娶少女為妻的原因之一,各朝代更替時,老百姓流離失所,新上任的皇帝還要勵精圖治,在確保人口不會向下降的同時,還要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增加人口。
因此戰亂之後,便會出現大規模的嬰兒潮,而嬰兒代表著全家的希望。如果選擇20多歲的女孩當老婆,能不能活到20歲都是未知數,更何談延續香火呢?
第二個原因:封建思想
新中國成立之後,那些不符合時代發展觀念的封建思想被摒棄,比如重女輕男。
古代,誰家生了個兒子,周圍人都會去祝賀。男子長大後,完全可以入朝廷,去征戰沙場。而女子從小就被養在深閣里,被一些相夫教子的女德書卷。
歷史上,有名的女性當政者寥寥無幾,就算是手握實權幾十年的武則天,真正稱皇帝的時間比較短。唐朝時期,包容開放,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人都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可最後的下場令人唏噓。
可除唐朝之外,真正的女性實權者又有誰呢?別看孝庄13歲嫁給皇太極,可她也沒有成為清朝女皇,更多的是輔佐兒子當皇帝。
在非常嚴重的重男輕女封建思想影響下,女性得不到尊重,無法開疆擴土,更無法建功立業,只能將男人當成天。如此一來,當閨中女子長到13歲或14歲時,父母就會為女子選擇如意郎君。
有的女子嫁給門當戶對的青梅竹馬,有些女子只能嫁給老頭當妾室。而這些女子在家裡根本沒有話語權,只能看著自己的女兒嫁給毫無感情的丈夫。
如此循環往複下去,整個社會重男輕女思想尤為嚴重。一部分男人掌握權錢之後,便會飄飄然,將14歲或13歲的古代女子買回家當小妾,不喜歡了,再選下一個。
第三個原因:主勞動力和副勞動力
我國古代尊崇男耕女織的生活觀念,男人為了養活一大家子人,需要去外邊種地或做小工,男子則是家裡的主勞動力。女子在家裡相夫教子,操持著全家人的飲食起居,成為家裡的副勞動力。
久而久之,勞動力關係逐步影響男女在社會上的地位,也就有了上述女方在家相夫教子的一幕。雖然後續變成以父權為主的中央集權社會,但男子依然是家裡的主勞動力,力氣又大,掙錢又多。
於是,十三四歲的少女變成家裡傳承接代的工具,既要遵守婆家的規定,又要為丈夫生兒育女。
其實,這種觀念偶爾會影響著現代社會關係,有些男人將老婆娶回家後,前兩年把老婆當塊寶。老婆為了家庭和孩子放棄工作後,男人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僅覺得老婆花他的錢,甚至還在外邊找小三。
除了以上三個現實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雖然不起眼,但也很關鍵的原因。古代社會,多一口人就相當於多吃一口飯,只有那些達官顯貴,才能確保一家人吃喝不愁。
放到平常老百姓家裡,女兒長到13歲或14歲時,便有了傳宗接代的能力。為了節省家裡的口糧,更為了多收一份彩禮,做主將女兒嫁給他人當媳婦。
如此一來,這便成就兩個家庭。對於夫家來說,14歲的少女正是幹活的好年齡,婆婆少干一些活,還能盼著抱孫子。對於娘家來說,完全可以把女婿送來的彩禮留不下來,後續再花在其他孩子身上,最終達到兩全其美。
現如今,社會勞動關係發生變化,女子也能在職場上貢獻一份力,並和男子撐起一片天。
當社會勞動關係發生變化,女子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用非得成為全職太太,更不用在結婚之後看婆婆和公公的臉色。
更重要的是正在提倡自由婚姻,逐步完善的社會婚姻制度,確保每一個女性不會被婚姻裹挾,自由而又公平的社會環境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價值,每個人都值得被別人尊重。
放到現在,強行娶13歲或14歲的少女回家當老婆,這個男人不僅沒辦法享受老婆孩子熱炕頭,而且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或許有人羨慕古代男人娶年輕老婆,可古代男子別無他法,受社會生產力和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才會這樣做。現在,那些違背婦女意志強行結婚的情況已經實屬罕見,無法尊重女性意願的人早就戴上了銀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