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統治者們,為了王朝的長治久安都會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彌補前朝的不足,防範前朝出現的困境在自己的王朝再次出現,但無奈的是王朝的滅亡往往是新的矛盾替代了舊的矛盾,說白了就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夏朝末年,邊疆的小部族商逐步崛起,並最終在商湯的帶領下滅掉了夏桀帶領的夏朝。商朝吸取了教訓,將國家的主力部隊都放到了邊疆,可沒想到滅亡商朝的是商的諸侯周,周武王趁著商朝國都空虛,帶領諸侯聯軍發起牧野之戰,擊潰了紂王最終成建立了新的王朝
武王建立周朝後吸取了商朝的教訓,把精銳都放到了國都鎬京,為了預防夏朝的困境出現,又分封諸侯讓他們替周王室鎮守邊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諸侯逐漸坐大擁兵自重,周天子從天下共主慢慢變成了毫無實權的吉祥物,最終被秦國所滅
武王伐紂
秦朝一統天下後也吸取了周朝的亡國教訓,加強中央集權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雖然郡縣制消除了地方割據的威脅,但秦始皇沒有想到中國第一場農民起義就爆發在秦朝,而那些秦朝地方的官員,本質上是給皇帝打工,而不是像以前的諸侯一樣治理自己的封地,也沒有那麼盡心儘力
再者給誰打工都一樣,使得秦朝地方官缺乏對朝廷的忠誠,遇到義軍就是逃跑或者投降,使得奮六世之餘烈的秦朝迅速敗亡。漢朝開國後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劉邦認為不能完全信任這些流官,因此在部分地區恢復了分封制,分封自己的家人去鎮守,老劉家的人總不會背叛漢朝吧
但為了避免周朝的困境再次出現,劉邦在一些地方也堅持實行郡縣制,這就是郡國並行制度。即便如此西漢也沒有向劉邦以為的那樣長治久安,人對於權力的慾望有時候是超越親情的,漢朝僅僅建國五十多年七國之亂就爆發了。
秦始皇想像圖
影視劇中的劉邦
漢武帝繼位後吸取了七王之亂和諸呂之亂的教訓,他一方面用推恩令消除了諸侯王對朝廷的威脅,一方面立子殺母,讓太子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早早地領了盒飯。即便如此外戚的勢力也沒有被消除,後世皇帝認為宗室有奪取皇位的野心,因此靠著外戚治理國家,結果西漢成為了首個被外戚篡位的王朝
劉秀雖然中興了漢朝,但東漢基本就是外戚和宦官的權力爭奪,曹魏立國後吸取了漢朝的教訓,既然宦官、宗室和外戚都不能信任,那就信任大臣,採取九品中正制。到頭來被權臣司馬炎篡位,晉朝又吸取了曹魏的教訓, 不能信任大臣,改而又信任宗室,結果就是八王之亂
北方的五個民族趁著晉朝八王之亂的空隙入侵中原,這就是五胡亂華,五胡亂華和後面的南北朝,主要都是門閥貴族謀反,導致江山易主。因此在隋朝建立後,吸取教訓開始啟用科舉制度,限制門閥貴族的權力。
七國之亂
八王之亂
大家都知道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但隋朝步子邁得太大,科舉還沒有出成績就為了削弱門閥貴族的軍事力量而三征高句麗,又是大修運河民怨沸騰,最終使得隋朝成為了繼秦朝之後又一個二世而亡的朝代。唐朝自身也是門閥貴族起兵,所以吸取前朝教訓而沿用了隋朝的手段,但步子小了很多
直到唐玄宗時期為了更快的開拓疆土,採取了募兵制,結果使得地方節度使開始壯大,最終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割據又引起五代十國,直到宋朝建立後吸取了唐朝的教訓,杯酒釋兵權使得地方藩鎮再也威脅不了朝廷,同時綜合了前朝的政策,避免了宦官、外戚、門閥等各個能威脅皇帝的勢力出現
內部穩定了但外部勢力的崛起,讓宋朝也無法避免的走上了被滅亡的道路。蒙元還沒來得及吸取前朝的教訓,就因為治國不善,加上不斷地內鬥走向了終結。明朝建立後吸取了宋朝的教訓,朱元璋讓各個兒子到邊疆做發藩王,抵抗外敵,但同時限制軍權不讓他們威脅到朝廷
科舉制度
對內則借著胡惟庸案,吸取了南宋宰相誤國的教訓,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即便如此削弱藩王,朱棣也靠著三百衛士坐上了龍椅,所以朱棣上台後吸取了自己和朱允炆的教訓,繼續削藩的同時不將藩王逼得走投無路
明朝末期內憂外患,最終被李自成攻破順天,崇禎帝自縊身亡。清軍入關後總結了歷朝歷代所有的問題,並限制了各個勢力對朝廷和皇帝的威脅,結果趕上了百年之未有的變局,被受到工業革命洗禮的西方降維打擊。
可見歷代君王尤其是開國皇帝,一直都在吸取前朝的經驗,但歷史的局限性就在此,人們能吸取前面的教訓,但無法預料到後面會發生什麼,最終都是按下了葫蘆起了瓢,按下了這邊的矛盾,結果另一邊的矛盾浮起,最終導致王朝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