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 不在李自成 更不在清軍 真實原因讓人痛心疾首?

2024年06月23日11:42:13 歷史 1679


明朝滅亡 不在李自成 更不在清軍 真實原因讓人痛心疾首? - 天天要聞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盡,享國276的大明王朝宣告滅亡。這個由朱元璋開創的,漢人最後的一個大一統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收復丟失450年之久的燕雲十六州,一統華夏恢復漢人主導地位,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朝的滅亡確實讓人扼腕嘆息。

那麼明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有人說是亡於鋪天蓋地的農民起義,亡於闖王李自成。

有人說亡於滿清鐵騎,因為歷史上中原步兵,對戰北方游牧民族騎兵,歷來輸多贏少。

也有人說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累積已久的朝政腐敗,早已積重難返,病入膏肓。難以逃脫「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終於內憂外患,難以為繼,用直接推翻明朝的李自成的話說,就是「氣數已盡」。

也許你說的沒錯,但這些原因都是表象,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那麼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下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先來說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

1、明朝對我國現代疆域的貢獻,明朝在國土擴張方面積極而果斷,成功擊敗了強大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威脅,統一了華夏大地,是少有的北伐游牧民族成功的中原王朝。最關鍵的是收復了被少數民族霸佔450年之久的燕雲十六州,一舉解決了游牧民族對中原腹心之地的直接威脅,基本奠定了中國近現代領土的版圖疆域。

2、政治貢獻,明朝是少有的對外硬氣的朝代,明朝的統治者堅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原則,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稱臣,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還成功恢復了延續千年的宗主國地位,使萬邦來朝。

3、文化貢獻,明朝在文化方面也有顯著的貢獻,其中最突出的是明成祖時期《永樂大典》的編纂。當時的《永樂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集大成者。民間文化方面,明朝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時期,文學繁榮興盛。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在明代創作完成,可以說這些作品成為了明代文學的重要代表,彰顯了明朝文化輝煌的一面。

明朝滅亡 不在李自成 更不在清軍 真實原因讓人痛心疾首? - 天天要聞

4、科技和經濟貢獻。明朝時期,科技和經濟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明朝大量使用火槍和火炮,並組建了專業的火槍部隊神機營。在醫學科技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巨著的出現,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明朝的經濟十分發達,有人稱萬曆年間中國GDP佔世界的80%,當時江南等地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5、對外關係,明朝在明成祖時期積極發展對外關係,如鄭和下西洋等,展示了明朝船舶製造和航海技術的偉大成就,將中國的影響力拓展到了東南亞、印度洋、非洲東海岸等地,比最早的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早了82年。

那麼,這麼一個強盛而輝煌的王朝,為何會敗亡?

有人說這是300年王朝周期律註定的,任何一個強大的王朝,都逃脫不了300年更替的枷鎖,但我只能說這是借口,300年王朝周期律只是一個說法,因為封建王朝是父死子繼,根本無法做到代代有明君,這是事實,但300年王朝周期律的說法就有些扯了。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未能有效抑制利益集團對大明財政根基的侵蝕,明朝的利益集團分為兩部分,皇族和文官集團。

先說明朝的皇族,明朝後期皇族數量在歷史上,僅次於漢朝。到了明末更是達到了令人咋舌的十萬之多。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嘛,大家都知道,出身貧苦。他當過農民,討過飯,做過賊還當過和尚。朱元璋受的罪,他就不願讓後代們再遭受同樣的命運。

所以,明朝建立第二年,朱元璋就規定了皇族的優養制度,最主要的就是皇子封藩制,其中,皇帝的嫡長子封太子,其他兒子要封為親王;親王的長子封世子,其餘封郡王;郡王由長子世襲,其餘封鎮國將軍;之後便是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等等,形成完整的皇族體系。

同時,朱元璋還制定了皇族的供養標準,諸王每年五萬石米,親王、郡王、鎮國將軍等逐次遞減,最低一檔的皇族每年也有祿米兩百石。

朱元璋是一代雄主,能力自不必說。但是,麻煩就麻煩在他的數學不好。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的後代照這樣的速度倍增下去,最後會發展成什麼樣的規模,尤其是妻妾成群的皇室族群之中。

朱元璋自己就有24個兒子,藩王們也大都有幾十個兒子和成百孫子。於是,短短的28年之後,朝廷就無法負擔皇族供養,而被迫降低標準。但就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的皇族供應制度卻一直沿襲到滅亡。

朱元璋可能怎麼也想不到,他為了讓兒孫富足安定,而定下的這個優厚供養皇族的制度。不僅讓明朝的財政不堪重負,甚至還導致了明朝的滅亡,讓他的兒孫們遭受了巨大的災難。

明朝滅亡 不在李自成 更不在清軍 真實原因讓人痛心疾首? - 天天要聞

再說文官集團,明朝到中後期,土地兼并嚴重、宦官干政,代表江南工商利益集團的東林黨人雖然起到制衡宦官的作用,但又反對對工商業和礦業徵稅,進一步侵蝕了明朝的財政根基,大量的白銀落入文官利益集團口袋,明朝財政入不敷出,根本無力應對內部此起彼伏的失去土地的農民起義和關外的滿清政權。

2、崇禎皇帝政治經驗不足,無法平衡明朝內部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

你說明朝窮嗎?其實明朝一點都不窮,明朝後期工商業發達,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從李自成攻陷北京短短數日就從在京權貴搜刮7000多萬兩白銀。後來被滅的襄王,搜出的白銀都是數千萬兩,這還是明朝一個藩王而已。所以說這只是明朝財富的冰山一角,因為真正的財富是不會被輕易搜刮出來的。

你說明朝軍事戰鬥力弱嗎?一點都不弱,明朝有強大的火器營,這方面農民軍、關外清軍根本無法比。

明朝有人才嗎?有統兵大將嗎?有,而且人才濟濟,明朝後期孫承宗李成梁李如松袁崇煥等都是出色的軍事統帥。

那麼既然明朝不窮,軍隊戰鬥力不弱,又有統兵大將,為什麼還會敗,滅亡的這麼慘,很簡單,臨危受命的崇禎皇帝政治經驗不足,一上台就清除魏忠賢宦官集團,導致朝政失衡,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再到後面明朝權貴拋棄明朝中央政府。

從崇禎皇帝為剿餉發愁,號召權貴捐款,求爺爺告奶奶才得到20萬兩白銀就可以看出來,明朝財政已經被權貴和利益集團掏空,空有其強大的實力卻沒有號召力。

老實說,真實的崇禎皇帝,是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有心挽救大明王朝,但奈何政治經驗太稚嫩。

如果換一個政治經驗老道的皇帝,或者崇禎有一個政治經驗豐富的人輔佐,能改變明朝滅亡的局面嗎?

明朝滅亡 不在李自成 更不在清軍 真實原因讓人痛心疾首? - 天天要聞

答案是:能

1、利用魏忠賢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爭鬥的契機,逐步收迴文官集團控制的工商業、礦業稅收控制權,充實大明財政,充實軍餉,減輕農民負擔,這樣起碼農民起義能消停一些。

2、有了軍餉,再派出得力的將領,對付實力大減農民軍,根本不在話下;而關外清軍,騎兵很強,但在先進的火器面前還是不堪一擊,只要火器彈藥充足,對付清軍騎兵有巨大的優勢,雖然收回遼東有難度,但起碼固守山海關是沒有問題。

3、逐步削減皇族供給,利用錦衣衛糾劾皇族違法行為,收回皇族兼并的土地,發還給失去土地的農民。這樣農民起義自然能夠徹底平息。加上勤政愛民的崇禎皇帝的努力,明朝再次中興未嘗不可。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交流討論……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蔣潔敏、白恩培、傅政華、黃興國、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內鬼」出鏡懺悔 - 天天要聞

蔣潔敏、白恩培、傅政華、黃興國、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內鬼」出鏡懺悔

6月27日晚,央視新聞頻道播出政論專題片《第二個答案》。專題片介紹,黨的二十大以來,截至2023年11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立案67萬件,其中立案中管幹部86人、廳局級幹部3533人、縣處級幹部2.8萬人。「這是一場壓倒性的勝利,黨、國家、軍隊內部的嚴重隱患正在消除,人民賦予的權力,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幸福。」專題片說。政知...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 天天要聞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關於變法,這是一種較為古老的說法,其實我們離最近的一次變法也就一百多年。 到了近現代,變法一詞逐漸被「改革」二字所代替。那麼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現在正逐漸擺脫房地產經濟,而所謂的「舊法」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新環境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 天天要聞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檢察護企      為有效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服務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常態化長效機制,深入推動「檢察護企」專項行動走深走實。6月26日上午,瑞麗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邵曰生到雅戈爾(瑞麗)服裝有限公司、瑞麗市音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走訪調研,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狀況和法治需求。      走訪...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 天天要聞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前言在清朝,有一位出身貧寒的學子,他的人生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徐州小子,志存高遠清朝年間,江蘇徐州的一戶貧寒農家裡,誕生了一個名叫李蟠的男孩。他的家族曾有過書香門第的輝煌,但到了他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生活拮据。然而,貧寒並未磨滅李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聞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袁公博編輯|t引言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自孟津以西的流域,由於多流經山谷,自古以來改變不大,而孟津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 天天要聞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史料記載:文登營「在文登縣東十里。明宣德二年建。初在縣西門內,十年遷此。有土城周三里,東、西、南三里。營當東面之險。今移縣城中」。據老人們傳說,文登營以前廟宇眾多,像毗盧庵、三元殿、旗纛廟、老爺廟等。經世事變遷,如今已經蕩然無存,只存於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