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有「人過七十不上墳」的說法?

2024年05月16日12:25:18 歷史 1286

在我國古代,有「人過七十不上墳」的說法,那麼,這個說法的依據是什麼?是否有科學依據?

1、後代代替

其實個人覺得,古人和現代人在「計量」方面,其實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差異。比如魏晉南北朝那會兒,有個叫莫愁的女子,她處於「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即15歲結婚,16歲生孩子。

為什麼古代有「人過七十不上墳」的說法? - 天天要聞


其實詩歌里描述的情況在當時屬於常態,但是在現在卻不適用。

在當下,15歲大約還在上初中,16歲則剛剛初中畢業,距離結婚是很遙遠的事情。甚至今年1月左右,山東某地也的確有初二學生辦婚姻,被相關單位介入的例子。

並且古人講究三十而立,但是在當代,三十多歲依舊沒結婚的男男女女比比皆是。

而70歲在中國古代,也被視為壽命的極限部分。古人有「人活七十古來稀」的說法,七十歲也因此被叫做古稀之年。但是在當下,活到90歲的老人也都比比皆是。

所以,關於「人過七十不上墳」的說法,需要結合古代的環境來看。

在古代,上墳的意義在於祭奠祖先。因為至少在商周時期華夏先民就有祖先崇拜的傳統。比如殷商熱衷殺人祭祖西周更是把祭祖寫進了禮法裡面。而祭祖的傳統也從商周時代綿延到21世紀的當下。

為什麼古代有「人過七十不上墳」的說法? - 天天要聞

而古人認為,如果到了70歲這樣罕見的年紀,上墳這樣的事情,其實就應該讓後輩去從事了。畢竟,70歲的人也算是「老祖宗」了。上墳還得老祖宗親自去的話,未免顯得後輩無能。所以,人過七十也就不要上墳。

2、健康因素

其實古代人和現代人相比,之所以古人壽命相對短,是因為古代的營養水平和醫療條件都不如當下。小編以前讀一些中醫學方面的讀物的時候,看到有的古代藥方,甚至把粳米也視為藥材——因為古人營養不良居多,所以古代藥方很多內容側重補充營養。當然現代人面臨的是營養過剩問題。甚至現代社會的藍領,生活條件都要比古代一般的地主好太多。

所以這個背景下,古代70歲的老人的身體素養也普遍不如當代老人,所以上墳這一路鞍馬勞頓,對老人的健康也是一種傷害。因此古代就有人過70不上墳的說法。

為什麼古代有「人過七十不上墳」的說法? - 天天要聞

此外,這還涉及心理問題。人到老年的時候,往往會面臨各種病態。而上墳更容易有一種觸景生情的感覺。這種負面情緒對於本來就容易有老年抑鬱症的群體來說無疑是更不利的。所以,為了避免老年人會有胡思亂想的想法,也不能讓老年人在70歲以後去上墳。

畢竟,抑鬱症一旦嚴重,真的可能要命。

3、玄學因素

此外,關於上墳,也有玄學因素。古人認為墓地陰氣大,甚至存在幽靈。而老年人因為陽氣弱,所以容易被幽靈纏住,出現中邪甚至生命危險。俗稱「被鬼抓住了」。當然,從科學視角來看,這些當然沒有依據。但是古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出於避免老人在70歲以後遇到鬼魅的想法,也不會主張人過了70歲以後,再去上墳。

所以綜合來看,人過七十不上墳,有科學成分,也有玄學成分。在當代,如果到了70歲,也的確不大適合繼續上墳了——畢竟,即便不考慮鞍馬勞頓這些內容,單就從觸景生情這點考慮,就不要讓老人去上墳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 天天要聞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標題: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猶如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天空,更成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 天天要聞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一、引言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擁有廣袤的陸地疆域,還擁有著漫長的海岸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 天天要聞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只要羅長子往我身邊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羅瑞卿卻是個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親切地稱呼他為「羅長子」。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 天天要聞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陳水扁,但是,她一定會為特赦陳水扁創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為陳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礙,這一點蔡英文在這8年里早都在做,現在基本也比較成熟了,蔡英文辦任何事情都是比較穩妥的,陳水扁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