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2024年04月23日12:55:15 歷史 1627

若是提到明朝時期的權宦,想必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王振。畢竟王振雖然並非明朝權力最大的一個宦官,但卻是第一位權宦,而且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讓大明王朝50萬大軍(實際上是20萬)全軍覆沒,而且還讓明朝的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人俘虜,讓朱祁鎮成為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位成為俘虜的皇帝。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01大明第一位權宦—王振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王振是一個落地的秀才,略通經史,後來考中了舉人。或許是因為王振覺得科舉這條路太難了,所以王振便自閹入宮成為太監。因為他讀過書,再加上善於體察人意,很快便受到宣宗朱瞻基的喜愛與重用。宣宗便讓王振前去東宮,服侍在太子朱祁鎮的身邊。

朱祁鎮非常依賴寵信王振,1435年年僅9歲的朱祁鎮繼承皇位。

王振作為朱祁鎮最信任的太監,被擢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在宮裡的地位已經很高了。

王振頗有野心,想要干預朝政。

但是因為有張太皇太后(誠孝昭皇后,仁宗朱高熾的髮妻張氏),以及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在盡心儘力輔佐年幼的英宗,所以王振即便是想干政也無從下手;更何況王振非常忌憚張太皇太后。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然而1442年,張太皇太后病逝;

而三楊也都已經年邁,先後去世。

此時的王振深得朱祁鎮的寵信與器重,就像是脫了韁的野馬一樣,無人能夠制約。很快王振便成為朝廷上下、宮裡宮外都非常忌憚的權宦,專權長達8年的時間。英宗尊稱王振為「先生」,而朝中大臣尊稱王振為「翁父」,真相巴結王振。

1449年瓦剌人率兵南下,入侵大明;朝廷完全可以派驍勇善戰的大將前去征討,然而王振的偶像是朱祁鎮的曾祖父明成祖朱棣,朱棣在位22年先後五次御駕親征。王振便極力地勸說朱祁鎮能夠跟宋真宗一樣親征,以便青史留名。而朱祁鎮當然也希望能跟自己的曾祖朱棣一樣,親自率兵入漠北建立赫赫戰功。

更何況朱祁鎮原本就十分聽從「先生」王振的話,這一次也不例外。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俗語有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然而朱祁鎮從決定御駕親徵到率兵出發,僅僅兩天的時間,很多出征的事情都未準備好。就這樣朱祁鎮率領20萬大軍(號稱50萬)從京城出發,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朱祁鎮被活捉。

此次跟隨朱祁鎮一起出征的,大多都是朝中驍勇善戰的大將、朝廷重臣以及京城的精銳部隊,結果因為王振而全部死在了土木堡,實在是可惜。

好在,王振也死在了土木堡的戰場上。

負責監國的朱祁鈺,下令將王振全族斬殺,抄沒家產。

自此,大明王朝的第一位權宦終於消失。

正因為英宗朱祁鎮對宦官王振如此寵信,才導致其逐步成為朝廷的權宦;也正因為朱祁鎮聽信王振之言才御駕親徵結果被俘,導致大明王朝開始走下坡路。

自王振以後,明朝又出現了幾位權宦,甚至比王振的權力還要大:

出自王振門下的權宦曹吉祥,因參與「南宮復辟」而有功,他的子侄全部被加官進爵。朝中很多的大臣都是因為依附曹吉祥而平步青雲,曹吉祥在朝中的權勢非常大,同忠國公石亨並稱為「曹石」。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憲宗朱見深與萬貴妃非常寵信的宦官汪直,權勢熏天;每到一個府縣,當地的官員都是跪迎

武宗朱厚照在位時的權宦劉瑾,人稱「立皇帝」,而武宗朱厚照則是被稱為「坐皇帝」;如此便可見劉瑾在朝中的地位,真正掌握大權的是劉瑾而非武宗。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時的權宦魏忠賢,人稱「九千九百歲」,熹宗一朝人們「只知有魏忠賢,而不知有皇上」,距離「萬歲」的皇帝僅一步之遙而已。

所以很多人認為,英宗朱祁鎮是明朝權宦為禍的罪魁禍首。

但實際上,真的是始於英宗朱祁鎮嗎?

非也非也!

英宗雖寵信宦官王振,導致王振專權;但其實真正讓宦官一步一步可以干政甚至能夠有專權機會的,是英宗的父親宣宗朱祁鎮與英宗的曾祖朱棣。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02 太祖皇帝時期的宦官制度

其實明朝並非是第一個權宦橫行的朝代,漢朝與唐朝時期便已經存在這樣的現象:

漢朝時期尤其是東漢,皇帝繼位時一般年齡都比較小,所以在朝政便只能依靠外戚,而在日常生活起居上則是依靠宦官。但隨著皇帝越來越年長,便與掌握大權的外戚勢力之間矛盾越來越大,所以漢朝時期的宦官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要幫助皇帝,將外戚手中的勢力奪回來。

到了唐朝,宦官的權利比較大,他們手裡有兵權,若是忠於皇帝,便是皇帝對付藩鎮武將的利器;若是有二心的話,能直接左右皇帝的廢立。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又怎麼會不知道宦官制度的利害關係呢?

吾見史傳所書,漢唐末世皆為宦官敗蠹,不可拯救,未嘗不為之惋嘆。

但是之所以宦官制度能夠在歷史上存在這麼多年,必定也有其存在的價值;所以在1367年朱元璋便設置內監,正式開始使用宦官。並且在洪武二年,制定內侍制度。

朱元璋制定的內侍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夠「防止宦官干政」: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所有的宦官不得兼任文武職銜,更不得穿戴外臣才能穿戴的服飾,宦官最高的品級便是正四品。每月的月俸是一石,而且所有的衣食住行全部在內廷。

也就是說朱元璋之地的內侍制度,將宦官所有的職權範圍全部限定在內廷的事務上。

「不過供洒掃、給使令而已。」

即便是如此,朱元璋在洪武六年還專門設置內正司一職,專門來負責監察宦官的言行舉止以及是否有行不法之舉者。

洪武十年,有一位在宮裡伺候多年的太監,仗著自己資歷老,而在朱元璋面前妄議朝政。朱元璋非常生氣,直接將這位太監趕出宮,並下旨此人不得再回宮。作為宦官,若是離開皇宮還能有什麼奔頭呢?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下旨:宮裡所有的宦官都不準讀書識字。

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此舉,確實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宦官干政。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直接在宮門樹了一塊貼牌,上邊寫著: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朱元璋如此做,就是不想讓這些在宮裡伺候的宦官,與朝中的大臣們勾結在一起,彼此互通消息。可見朱元璋雖然使用宦官,但是他很清楚宦官專權的厲害,所以絕不允許內官監(明朝的二十四衙門)與朝臣們有所勾結,更不允許宦官參與朝政。

然而朱元璋親自設定的規矩,卻在洪武二十五年不得不打破: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命司禮監內侍聶慶童,前往河州負責茶馬事務。

這是明朝宦官第一次參政,緊接著朱元璋多次使用宦官來處理事務: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宦官前往陝西下旨,命陝西都指揮使訓練將士;

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下旨宦官前往桂林等地購買耕牛

......

朱元璋既然深知宦官干政的厲害,為何要如此呢?

其實這跟洪武朝後期的歷史背景也有關係,朱元璋不得已而為之: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自朱元璋登上皇位,為了加強皇權,發動胡惟庸案一案廢除了在歷史上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六部直接由皇上統管,做到了權力的集中。然而沒了丞相幫助皇上處理朝政,朱元璋便只能另尋他人來協助自己。朱元璋確實也找了很多朝中的大臣來協助自己,但是朱元璋生性多疑,對朝臣們並不能完全信任。

所以便在不知不覺中,便開始用宦官。

宦官與朝臣不同:他們完全在內廷,一舉一動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而且宦官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入宮,並沒有任何的背景,自然不會有謀逆篡位的心思,很容易駕馭。

雖然到了洪武朝末年,宦官參與的事務越來越多;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的統治下,宦官即便是被「委以重任」,也不敢恃寵生嬌、作威作福,是能盡心儘力去處理事務。

03 朱棣准許宦官干政

然而到了永樂一朝時,宦官的地位便大不同了,這其實跟靖難之役也有很大的關係。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後,朱元璋便聽從朝臣劉三吾的建議:將朱標的兒子立為皇太孫,將來繼承皇位。就這樣,朱元璋其他的兒子便沒有了繼承皇位的可能。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然而朱元璋在位時,已經將自己的兒子全部分封為藩王,尤其「九大藩王」手握重兵,既能幫助侄兒建文帝守護大明王朝,又是建文帝十分忌憚的眼中釘。若是藩王造反的話,建文帝的皇位便很可能不保。所以建文帝剛登基便開始削藩,很快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削掉了五位藩王。很可能下一位便是燕王朱棣,朱棣搶先一步發動靖難之役,並且通過四年的靖難之役取代侄兒坐到了皇位上。

朱棣通過造反坐到皇位上,自然會被一直遵守孔孟之道、遵禮守節的文官們所鄙夷。

然而朱棣想要治理好大明王朝,還不得不依靠文官集團;但是整個永樂朝,朱棣同文官集團的關係還是有些緊張的。但是內廷的官宦便不同了:

在靖難之役中,雖然南京城內的皇帝是建文帝,但是宮內很多官宦傾向於朱棣,所以為朱棣偷偷傳遞了很多朝廷的消息;朱棣能夠靖難成功,自然跟這些宦官有很大的關係。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另外在靖難之役中,原先燕王府的宦官,很多跟隨朱棣上戰場殺敵立功,朱棣雖不能將他們封侯,讓他們入朝參與朝政,但可以將很多重要的事情交給這些有功的宦官去做。

而其中名垂青史、我們最熟悉的一位,便是「三寶太監」鄭和。

洪武一朝時,洪武十七年大將傅友德與藍玉奉命征討雲南,此戰鄭和被俘隨軍到了南京。洪武十八年傅友德奉命北上北平,鄭和再次隨軍北上。了解明史的應該知道朱棣被封燕王,封地便是北平,就這樣鄭和來到北平後,便進入燕王府做了侍童。

鄭和喜歡讀書,可以稱得上是博覽群書;由於他辦事機敏,所以很快便得到朱棣的寵愛而成為近侍,早晚都侍奉在朱棣身邊。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此時的鄭和已經30歲左右,跟隨燕王一起衝鋒陷陣,多次立下戰功。1402年朱棣率兵進入南京,正式登基稱帝。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朱棣原本就非常喜歡鄭和,再加上鄭和在靖難之役中過人的表現,便將鄭和提拔為內官監太監;而沒多久又將鄭和提拔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了解明朝宦官制度的應該知道,司禮監掌印太監可是眾太監之首,如此便可見朱棣對鄭和的器重。

而且在1404年,朱棣正式賜其姓「鄭」,三寶改名為鄭和。

朱棣是一位又雄才偉略的君主,在永樂盛世時,便將目光放在了遼闊的海疆之上,想要與海外諸國建立友好的關係;而且朱棣聽說建文帝逃到了南洋,朱棣擔心建文帝會死灰復燃,所以便決定派人下西洋。

而鄭和便是最合適的人選,被朱棣任命為欽差總兵太監,組織船隊下西洋。

永樂一朝,鄭和先後五次下西洋。

當然朱棣之所以重用宦官,還有一個原因: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朱棣登基後自然要考慮皇太子人選,朱高熾在朱棣做燕王時便是世子,畢竟朱高熾是徐皇后所生嫡長子,自然是最合適的皇太子人選;然而朱棣更加喜歡驍勇善戰的嫡次子朱高煦,而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多次救過父親朱棣的命,建立不少戰功,受到朝中武將們的支持。

雖然最終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但是朱高熾與朱高煦,甚至還有第三子朱高燧之間爭奪儲君的鬥爭持續了多年。如此便導致朝中絕大多數的勢力也都參與其中,其中便包括朱棣最信任的錦衣衛。錦衣衛的首領紀綱作為朱棣最信任的人,理應事事以朱棣為主,也應當在立儲一事上保持中立,但是紀綱卻堅決地支持漢王朱高煦。這讓朱棣對錦衣衛很不放心,為此朱棣便不得不開始重用宦官。

永樂十八年,東廠正式設立,用於監督錦衣衛。

東廠的職責並不牽扯朝政,所以東廠的設立還是很順利的;不過隨著朱棣對宦官越來越信任重視,便開始讓宦官負責很多事務的處理,這必然會牽扯到朝政。

但是太祖留下的祖訓是:宦官不得干政!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朱棣為了能「遵從祖訓」,便規定:宦官不得皇帝准許,不得擅自調動一兵一卒。

雖然朱棣如此規定,但也算是徹底開始准許宦官干政。

但是在永樂一朝,不管宦官如何干政,都在朱棣的控制之中,並沒有造成宦官專權的現象。

宦寺之盛,自宣宗始

不管是太祖皇帝還是永樂大帝,雖然都曾准許宦官干政,但是宦官並沒有多大的權利;而明朝的宦官正式開始走向政治舞台,開始於宣宗一朝。也就是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在位時,所以便有了這樣一種說法:

宦寺之盛,自宣宗始

了解明史的應該知道,朱瞻基的父親仁宗朱高熾,之所以能夠坐到皇位上跟文官集團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朱高熾登基後非常重視文官集團,導致文官集團的勢力迅速增大。不過朱高熾僅在位十個月的時間便病逝了,朱瞻基登基。

朱瞻基雖然是朱高熾的兒子,但實際上朱瞻基從小是由祖母徐皇后撫養長大的,而且也是由祖父朱棣培養起來的皇太孫。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朱瞻基更加傾向於祖父朱棣,希望能夠跟自己的祖父一樣建立文治武功。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但是朱瞻基登基後不得不受制於文官集團,這讓一國之君非常的不滿。

為了能夠應對文官集團,朱瞻基便想到宦官。

朱瞻基在位時,票擬權在內閣手裡,而批紅權則是在朱瞻基手裡。

明朝的批紅權和票擬權是皇帝和內閣之間的權力分配製度。批紅權是指皇帝在審閱內閣票擬的奏摺後,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內閣的意見,並用紅筆批示在奏摺上。

但是朝政繁忙、奏摺太多,朱瞻基實在是忙不過來,所以便讓司禮監的太監,將內閣票擬的內容抄下來,然後代替自己批紅。代替朱瞻基批紅的太監,便是司禮監秉筆太監

不過司禮監秉筆太監還不是權力最大的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才是。

畢竟司禮監秉筆太監雖然能夠代替皇上批紅,但是所有奏章的批示需要蓋章才可以執行。如果司禮監掌印太監能夠兼任東廠太監的話,便是真正的權傾朝野。比如明朝中後期的魏忠賢與馮保。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當然太監若是想要代替皇上批紅的話,是需要讀書識字的。太祖皇帝曾下旨:太監不得讀書識字。但是朱瞻基繼位後,與宣德元年,便下旨:設置「內書堂」,專門教太監們讀書識字

在此之前,宦官雖然可以干政,但畢竟文化素養比較低,不認得幾個字,自然無法參與到重要的朝政討論上;雖然朱瞻基設置的內書堂主要教太監們如何判答外廷的奏章、如何批紅,但是朱瞻基此舉,無疑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宦官干政的能力。

更何況教太監們讀書的是朝廷命官,如此一來宦官便有機會與朝臣們聯繫在一起;太祖皇帝曾規定:宦官不得結交朝臣;而他的曾孫朱瞻基,卻直接違背了這一規定。而且內書堂的老師慢慢地轉變為專門由翰林院的翰林來負責。

明清時期有這樣一句話: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也就是說,這些教太監讀書識字的翰林,很可能在將來入閣拜相,成為權傾朝野的重臣。而這些由翰林教讀書識字的太監,則將來很可能會掌握「批紅權」,如此一來權傾朝野的內閣重臣,與掌握批紅權的太監之間,很可能不是相互牽制的關係,而是互相合作的關係。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 天天要聞

另外內書堂學習的太監,在結業後要麼進入文書房,要麼在宮內教書,要麼就是侍奉在太子身邊,比如朱祁鎮身邊的宦官王振。

結語

可以說朱瞻基設立內書堂,本意是想要培養一批忠於皇上的宦官,牽制文官集團;但實際上慢慢地宦官集團的發展,會違背朱瞻基的初衷。

雖然朱瞻基此舉也實屬無奈,但確實是徹底地將束縛宦官集團的韁繩給打開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宇信瀟: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處的東歐國家匈牙利 - 天天要聞

宇信瀟: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處的東歐國家匈牙利

布達城堡匈牙利這個國家對於中國讀者而言,似乎有些陌生。匈牙利是歐洲東部的一個內陸國家,位於多瑙河中游的平原——匈牙利平原之上,大致與中國東北處於同一緯度。匈牙利東鄰羅馬尼亞,南與塞爾維亞為鄰,西靠奧地利,北連斯洛伐克、烏克蘭,邊境線長2246公里,國土面積約9.
歷史上的今天 2024.5.10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今天 2024.5.10

今天是2024年5月10日,抄書打卡第168天。讓我們看一下歷史上的今天都發生了什麼吧。世界衛生組織1972年5月10日,第25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恢復我國在世界衛生組織中的合法席位的決議。世界衛生組織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有156個會員。
神童曹沖6歲能秤象,13歲卻離奇去世,他的死是有人嫉妒還是陷害 - 天天要聞

神童曹沖6歲能秤象,13歲卻離奇去世,他的死是有人嫉妒還是陷害

曹沖自小就聰明絕頂,6歲時便能秤起一頭大象,被譽為"神童"。就在曹沖13歲那年,卻離奇夭折,當年曹家的讒臣司馬懿就曾說過"聰明反被聰明誤",曹衝過於聰慧甚至有些鋒芒畢露,引起了身邊人的嫉妒與猜忌。他的突然離世究竟是疾病所致,還是出於他人的嫉妒所陷害?
我交通站長為保證文件收發安全,拜道長為師,連當了五個月的道士 - 天天要聞

我交通站長為保證文件收發安全,拜道長為師,連當了五個月的道士

賈侗,山東費縣城北崗子村人,1917年生。六歲入家塾,蒙讀《百家姓》《三字經》,後讀「四書」、增學數學等課程。他攻讀勤奮,品學兼優,深得塾師讚賞。賈侗十五歲轉入祖父任校長的費城高等小學讀書。因父早喪,他的學習及生活費用,全靠祖父供給。在祖父賈爾卓的嚴格要求下,賈侗品學進步很快。
千古一帝康熙:平三藩,社會轉型,輕徭薄賦,統一疆域,萬國來朝 - 天天要聞

千古一帝康熙:平三藩,社會轉型,輕徭薄賦,統一疆域,萬國來朝

康熙帝親政之初,面臨著兩大棘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遏制滿族貴族推行奴隸制度;二是恢復戰亂破壞後的社會生產。這兩大問題不解決,清朝的統治根基將岌岌可危。推行奴隸制的代表人物就是鰲拜。鰲拜出身於滿族上層貴族,自幼受封為和碩親王,在順治皇帝逝世後一度執掌朝權。
城濮之戰中,晉軍「退避三舍」,兩軍實力一樣,為何楚軍會戰敗? - 天天要聞

城濮之戰中,晉軍「退避三舍」,兩軍實力一樣,為何楚軍會戰敗?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文|雲蒔一編輯|雲蒔一城濮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戰爭之一。作戰雙方楚國和晉國,屬於實力相當,且楚國勝較大,然而疑惑的是,晉軍都已經「退避三舍」了,楚國竟然會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