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未經授權,禁止搬運,違者必究」】
上世紀70年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當時的社會雖然動蕩不安,但人們卻對未來充滿著憧憬。
倘若誰能擁有一份不錯的「鐵飯碗」,日子定是吃香的喝辣的!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昔日穩固的職業地位似乎變得不那麼「鐵」了,一些甚至被認為是較低端的工作,那它到底是什麼呢?
司機
現如今,司機是個非常普通的職業,每天都會有許多大巴車來回奔波在高速路上,陪伴人們度過千山萬水。
但在70年代,司機卻是一種非常搶手的「鐵飯碗」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汽車數量非常稀少。
那時候,汽車基本只有少數單位或個人才能擁有,而司機除了需要過硬的駕駛技術外,還需擁有足夠高的政治覺悟,只有滿足這些條件,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司機。
想當年,成為一名司機是很多男人的夢想,如果中途遇到一位司機,能讓他捎上一段路,那種滋味別提有多爽了。
所以司機在那時是一種稀有人才,也會受到人們的尊敬,或者說能夠駕駛汽車本身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你以為司機僅僅只是開車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還需擁有修車的本領,倘若車子在半路上壞掉,就必須通過自己所學的技術將其修好。
畢竟以那個年代通訊不發達的年代,想要聯繫上維修師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售貨員
在七十年代,銷售員這一職位不僅僅是銷售產品,更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專家,而那些供銷社站台上的男女青年,就像是明星一樣,牛氣的不行。
和現在的售貨員相比,供銷社售貨員的權利更大一些,他們掌管著各類稀缺資源,什麼醫療用品、日常食物等,都要在這裡憑票購買。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身份,一點也不一般,據說是國家機關單位的人員,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有可能當上售貨員。
郵遞員
在以前,人們的通訊方式非常有限,只有極少部分人擁有電話或者電報,因此郵遞員成了為數不多傳遞消息的職業。
他們往往騎著一輛自行車,挎著一個綠色的肩包,騎行游在大街小巷上,為許多人傳遞信件。
可以說,郵遞員這個職業是最受人們尊敬的職業之一,許多人也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怎料入職條件極為苛刻。
它不像現在這樣,年滿18歲、身體健康便能入職,而是需要一定知識水平,還要進入郵電學校進行培訓,所以那時候的郵遞員很多是年輕人,他們在畢業之後就進行了各種專業考試,最終成為一名光榮的郵遞員。
那時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一家有個郵遞員,整戶人就不愁衣食」,說明郵遞員擁有非常豐厚的薪資。
不過這種工作也不輕鬆,每天都要靠雙腳蹬著自行車,來回在路上奔波,還要記得信封到達的目的地,所以需要極為艱苦的訓練,才能適應這種工作。
電影放映員
在六七十年,看一場電影可是非常難得的,它不像我們現在這樣,隨時拿起手機就能觀看。
由於村莊沒有能力建造電影院,村裡人就需要跑很遠的路程,到達鎮上的電影院才能觀看,還要花費不小的錢財,所以沒人願意去。
直到有一天,電影放映員扛著設備來到了農村,而這正是膠片電影機。
電影放映本身就是一門技術活兒,放映員需要不斷調試設備,直至將畫面完整的呈現在大家眼中,才能觀看黑白電影。
每當電影放映前段時間,村裡的男女老少都會急匆匆趕來佔位置,生怕錯過了非常精彩的內容。
記得當時還有不少小孩子,跟在放映員的身後,追問對方今天看什麼類型的電影,現在回想起來好似昨天剛發生過一樣。
殺豬佬
那個年代,農業社會佔據了主導地位,大多數人依賴於土地,或者以手工業為食。
在這樣的背景下,肉類自然成了餐桌上的珍貴食物,而殺豬佬的宰殺技術,成了製備食物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傳承了數代人的技術。
逢年過節,殺豬佬總是最忙碌的那批人,每次幫人殺豬都能獲得不小的收益。
在人們看來,殺豬佬並不是普通的屠夫,而是一位受人尊重的專業人士,正是有了他的存在,才能成功制服肥胖的大豬,才能讓人們品嘗到美味的豬肉。
況且那時候的殺豬佬,生活過得也比較富裕,一般是不缺肉吃的。
對我來說,這些畫面都是極為難得的回憶,我們也能從這些曾經的「鐵飯碗」職業身上,看到時代的快速變遷。
歡迎關注@觀今言史
下期給您帶來更精彩的內容!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