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年之際,潮汕英歌舞都會在網上吸引一波熱潮。尤其是北方的朋友,更是對英歌舞熱鬧的氛圍極其羨慕。而英歌舞所表演的角色,均為《水滸傳》中的英雄豪傑。只是令許多外地朋友疑惑的是,英歌舞中梁山好漢僅有107人。那究竟是誰不在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英歌舞為何是107人?
很多人認為潮汕英歌舞中,消失的那一人是宋江。因為正是宋江的「投降主義」,才讓梁山好漢非死即傷,最後樹倒猢猻散。因此為了士氣著想,也理應將宋江剔除出去。但事實上,宋江在英歌舞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擂大鼓的人,通常就是「宋江」。英歌舞中的宋江,就是「義薄雲天」的化身。
而真正不在英歌舞中的角色,其實是盧俊義。因為英歌舞所表演的內容,乃是梁山107條好漢攻打大名府,救盧俊義的故事。當初宋江相中了盧俊義,想將盧俊義留在梁山。但盧俊義說啥也不肯,被宋江留在梁山軟禁了兩個月。在此期間,宋江故意將盧俊義的管家李固放了回去,並告知李固盧俊義已做了梁山第二把交椅。
李固早已覬覦盧俊義的家產,並與其夫人私通,回去後便告發了盧俊義落草為寇。等到盧俊義回家,正好落入李固的圈套,被屈打成招,下了大獄。李固買通蔡福、蔡慶兄弟,讓他們在牢里幹掉盧俊義。但這兄弟倆欣賞盧俊義的為人,不願下手。同時柴進也登門拜訪這兄弟倆,並花錢上下打通關節,將盧俊義從死刑改成刺配流放。
結果在流放的路上,盧俊義差點死在了被李固買通的董超、薛霸手上,幸得燕青相救。但燕青外出找吃的時,盧俊義又被趕來的官軍抓走。因為殺死官差,盧俊義重新被判處死刑。而英歌舞,表演的就是這一段梁山好漢三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
英歌舞為何是時遷領頭?
在觀看英歌舞時可以看到,最前面有一人舞著蛇在領頭,此人正是「鼓上蚤」時遷。之所以時遷會成為領頭人,對應的是《水滸傳》中攻打大名府時,宋江得了疽瘡,吳用代替宋江在元宵佳節時出軍三打大名府,秘密派遣「鼓上蚤」時遷火燒翠雲樓,其他眾兄弟埋伏於城中,城裡城外裡應外合,攻破大名府救出了盧俊義。
所以時遷起到了打探消息,領頭的作用。而之所以舞蛇,是因為蛇是古儺禮中祭祀者所持的茅葦長鞭,用途是鳴鞭驅鬼。舞蛇開路,功用與鳴鞭相同。英歌舞始終保持著「驅鬼逐疫」的實用功能。而英歌舞人數定為107人,除了因為情節原因,少了盧俊義外,還在於潮汕地區的先輩們認為,梁山聚集108人後就開始走下坡路。為了保持梁山隊伍的精氣神,積極性,只能有107人。
英歌舞的由來
而關於英歌舞的由來,民間也流傳著幾種說法。一說是古代祭祀儀式儺舞進化而來,一說是由山東大鼓子秧歌等戲曲演化而來,還有人說是古代老百姓為反抗官府豪強而創編用於傳武習藝而來等。
也有學者認為,英歌舞是中原文明向南傳播與嶺南本土文化結合的產物。相傳南宋時期中原軍隊南下,將山東鼓子秧歌和鳳陽花鼓等北方秧歌帶到今天的潮汕地區,與當地文化融合,形成了「英歌舞」。潮汕語中的「秧」與英相近,久而久之,「秧歌」就變成了「英歌」。如今,英歌舞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火遍了海內外,成為潮汕地區一塊響亮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