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外號「孫大炮」的由來

2024年02月02日12:35:05 歷史 1777

「車大炮」在粵語中是吹牛逼,浮誇不實的意思。然而革命先驅國父孫中山卻有一個外號——「孫大炮」,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孫中山先生外號「孫大炮」的由來 - 天天要聞

青年孫中山

1894年,年僅18歲的孫文風華正茂,而此時的晚清政府卻處處充滿了腐敗氣息。孫文嘆息國運不振,憤而棄醫從政,在檀香山組織創立「young china party」的政治革命團體,國內稱為興中會

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的政治目標。然而新創立的政治團體想要獲得支持卻並非易事。在國外,「革命」一詞尚未被解釋清楚,孫文等先驅只得以「作反」敷衍,華僑們一聽到「作反」二字,馬上關門上閂,掉頭就走。在國內,他們的「合眾政府」思想,同樣被視為毒蛇猛獸,處處碰壁。

沒有辦法孫中山只能依靠桃園義氣,瓦崗威風的江湖勢力。他專門在香港設立了接待各路會黨的機關,並派人到內地南方各地聯繫會黨加入興中會。

孫中山先生外號「孫大炮」的由來 - 天天要聞

興中會

清代南方各地會黨盛行,門派林立,有天地會、添第會、三合會、哥老會、和義會、雙刀會、卧龍會、牛頭會等等共21路英雄好漢。這些組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黑社會」。孫中山積極拉攏這些勢力,1899年,興中會、哥老會和三合會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孫文被推為總會長。

1900年,北方大亂,義和團圍攻各國使館,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清首都旦夕不保。孫文認為時機已到,策劃在粵東舉義。遂至台灣說服日本總督的支持,答應從日本運送武器彈藥充實義軍。同時命令粵東各江湖大佬召集人馬,此時南方伏莽遍地,只等一聲令下,便應聲而來。

里里外外都安排妥當後,興中會在香港的西方報紙上發表公告,「誓滅滿洲,以興中國」,與義和團毫無關係,以示美英日俄等國不要阻礙。

此後,會黨連戰連捷,起事月余,攻城拔寨,隊伍擴大到2萬餘人,閩、粵兩省震動。

孫文聞訊欣喜異常,認為成立新政府的時機一到,遂給當時兩港總督李鴻章的幕僚劉學詢寫信,希望得到官方支持,並承諾新政府成立之後,讓李鴻章任主政,叫「總統」叫「皇帝」都可以。但是老謀深算的李鴻章看到慈禧太后並沒有垮台,因此並沒有響應孫中山的號召。孫文幻想破滅,於是重新組織力量繼續起義。

孫中山先生外號「孫大炮」的由來 - 天天要聞

這時,日本新任首相伊藤博文突然改變了對華政策,下令禁止日本軍火出口,並不准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台灣活動,破壞了孫中山自海外接濟起義軍的計劃。義軍最後彈盡糧絕,只好就地解散,各自回家。

孫文面對失敗,依然年輕氣盛,氣壯山河。面對各國記者他發表演講說:「若我有洋銃萬桿,野炮十門,則取廣州省城如反掌耳 。廣州既得,則長江以南俱為我們囊中之物了」。

孫文深信依靠幾個冒險家就可以在一夜之間扭轉乾坤,他的這種性格也因此使得年輕的他得了一個「孫大炮」的響亮外號。

興中會幾經挫折,致使士氣大衰,眾人紛紛解散,只有孫中山愈挫愈勇,毫不氣餒,哪怕只是一出獨角戲也要一演到底,這種氣吞山河的豪邁胸襟,最終改變了中國歷史,也使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革命先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嚴守黨的組織紀律《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 - 天天要聞

嚴守黨的組織紀律《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

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點擊收聽:撰  稿:段  裕、葉  剛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從駐新疆的一兵團六軍選調幹部組建西北軍區空軍司令部,那個時候人民解放軍進疆部隊正準備集體就地轉業,很多指戰員對新組建的人民空軍心馳神往。六軍十七師四十九團政委趙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趙予征趁著趙予征來...
一批不同年代金銀錠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天天要聞

一批不同年代金銀錠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國家博物館日前舉行唐末—五代、清、民國金銀錠入藏儀式。左為唐末-五代「紹」字五十兩銀錠,右上為清代「湖北鹽厘局薛永陞」五十兩銀錠,右下為民國時期官方造幣廠生產的金錠。(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唐末—五代「紹」字五十兩銀錠,保留了船形錠的原始狀態,使今人可以直觀了解此歷史階段大宗商業交易的...
中國海警5年來海上繳獲毒品超8噸、制毒物品超2噸 - 天天要聞

中國海警5年來海上繳獲毒品超8噸、制毒物品超2噸

新京報訊 據中國海警消息,作為海上禁毒的主力軍,近年來,中國海警局以「凈海」「凈邊」「禁毒兩打兩控」等緝毒專項行動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為主攻方向,重拳打擊懲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動。2019年6月至今,各級海警機構海上繳獲毒品8.729噸(冰毒3.066噸、氯胺酮2.136噸、可卡因2.322噸、大麻0.778...
董卓,曾經也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無能 - 天天要聞

董卓,曾經也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無能

董卓,作為東漢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軍事人物,其形象在後世的文學和歷史記載中往往被賦予了諸多負面標籤。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挖掘歷史文獻,尤其是《後漢書》和《三國志》等史書,可以發現董卓早年的形象與性格並非如《三國演義》中那般單一和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