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散文:清廷對不起林則徐,但歷史對得起他

2023年11月30日13:08:03 歷史 1670


人文散文:清廷對不起林則徐,但歷史對得起他 - 天天要聞

虎門銷煙林則徐成為了民族英雄,長了國人志氣,同時也讓林則徐成了外國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不除而不快。隨後,各國政府使館紛紛給清廷施壓,道光帝只能妥協,把「禁煙英雄」當成了「替罪羊」,——發配新疆接受處罰。

一個禁煙英雄、民族英雄,清朝最後一塊骨頭就這樣被遺棄、折磨?公理何在?天道何在?

封建王朝的皇帝是以天下為私的,他哪管你是什麼英雄狗熊呢?他最擔心、最怕的是外國列強的堅船利炮和自己的皇位不保,至於其他他才不會管呢。

就這樣,一位功臣、一位民族英雄忍辱負重的莫名其妙的成為了一個「罪臣」?!成為了一位替軟弱皇家的替罪羊。儘管如此,林則徐沒有抱怨,他毅然把百姓的苦罪當成自己的苦罪,以天下為己任,踐行自己為民請命為民謀利的初心,從中原到新疆做了一路本不該自己「做」的「好事」,受到了沿途百姓官員商賈的一致愛戴和敬重。在大家心裡:林公是有功的,罪是朝廷定的,他們只認林公的功,不認林公的罪。

人文散文:清廷對不起林則徐,但歷史對得起他 - 天天要聞

禁煙時的奏摺方顯初心與決心

林則徐給道光帝的奏摺是這樣寫的:

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道光帝一聽,我的媽呀!要是這樣任由鴉片恣意泛濫的話,哪不是要亡國滅種了?於是,他也沒多想,就封林則徐為銷煙欽差大臣;但是,他也不想一下:如果煙銷了,外國列強能放過大清嗎?當然不會。他毅然決絕地讓林公把煙銷了。

古代的帝王和忠臣某一方面得到「統一」,那是帝王的私利和忠臣的公心暫時得到了「統一」,有了這樣的「統一」,方顯帝王的英明和忠臣的賢良。但這樣的「統一」只是暫時的,一旦某一方受到了不可抗拒的威脅,這種暫時的「統一」和「平衡」就分崩離析了。比如漢時的劉邦韓信,清時的道光和林則徐;這種失衡的現象「吃虧」的只有忠臣,作為忠臣,有的反抗,有的守自己的本分,林屬於後者。

人文散文:清廷對不起林則徐,但歷史對得起他 - 天天要聞

林則徐的詩文方顯良弼謀國的忠心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這是林公出玉門關時寫的詩,前兩句刻畫出他的錚錚鐵骨,剛直不阿,後兩句道出了他的牢騷與無奈。給我一個謫貶休息的機會,這是皇上的大恩啊,去當一名戍卒正好養拙。你看這話是不是有點像柳永的「奉旨填詞」和辛棄疾的「君恩重,且教種芙蓉」?但不同的是,柳被棄於都城鬧市,辛被閑置在江南水鄉,林卻被發往大漠戈壁。辛、柳只是被棄而不用,而林則徐卻被欽定為一個政治犯。

當他走到酒泉時,聽到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的消息,痛心疾首,深感國事艱難。他在致友人書中說:「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頓遭蹂躪,如火燎原……側身回望,寢饋皆不能安。」他賦詩感嘆:「小丑跳梁誰殄滅,中原攬轡望澄清。關山萬里殘宵夢,猶聽江東戰鼓聲。」

他為中原局勢危急、無人可用而急。果然是中原乏人嗎?人才被一批一批地撤職流放。當時和他一起在虎門銷煙的鄧廷楨,已早他半年被貶新疆。寫下名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龔自珍,為朝廷提出許多禦敵方略,但就是不為採用。龔對西域邊防多有研究,提出要陪林赴疆,林考慮自身難保,為了給國家保存人才,堅辭不準。本來封建社會一切有為的知識分子,都希望能被朝廷重用,能為國家和民族做一點事,這是為臣子者的最大願望,是他們人生價值觀的核心。現在剝奪了這個願望就是剝奪了他們的生命,就是用刀子慢慢地割他們的肉,虎落平陽,馬放南山,讓他們在痛苦和寂寞中毀滅。

人文散文:清廷對不起林則徐,但歷史對得起他 - 天天要聞

林則徐的除夕是這樣過的:

臘雪頻添鬢影皤,春醪暫借病顏酡。三年飄泊居無定,百歲光陰去已多。

……新韶明日逐人來,遷客何時結伴回?空有燈光照虛耗,竟無神訣賣痴呆。

他的中秋是這樣過的:

雪月天山皎夜光,邊聲慣聽唱伊涼。孤村白酒愁無奈,隔院紅裙樂未央。

他在季節變換中咀嚼著春的寂寞。

謫居權作探花使。忍輕拋、韶光九十,番風廿四。寒玉未消冰嶺雪,毳幕偏聞花氣。算修了、邊城春禊。怨綠愁紅成底事,任花開、花謝皆天意。休問訊,春歸未。

內地林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籌措銀兩,準備按清朝法律為他贖罪。林則徐卻斷然拒絕,他寫信說:

「獲咎之由,實與尋常迥異」,「此事定須終止,不可瀆呈」。

他明確表示,我沒有任何錯,這樣假罪真贖,是自認其咎,何以面對歷史?這就是林公,一個為國為民的良弼之臣。

人文散文:清廷對不起林則徐,但歷史對得起他 - 天天要聞

林則徐的「西行」禮遇

自從林則徐開始西行就罪,隨著離朝廷漸行漸遠,朝中那股陰冷之氣也就漸趨淡弱,而民間和中下層官吏對他的熱情卻漸漸高漲,如離開冰窖走進火爐。這種強烈的反差不僅當年的林則徐沒有想到,就是100多年後的我們也為之驚喜。

林則徐在廣東和鎮海被革職時,當地群眾就表達出了強烈的憤慨。他們不管皇帝老子怎樣說,怎樣做,紛紛到林則徐的住處慰問,人數之眾,阻塞了街巷。他們為林則徐送靴,送傘,送香爐、明鏡,還送來了52面頌牌,痛痛快快地表達著自己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對朝廷的抗議。林則徐治河之後又一次遭貶,中原立即發起援救高潮,開封知府鄒鳴鶴公開表示:「有能救林則徐者酬萬金。」林則徐自中原出發後,一路西行,接受著為英雄壯行的禮遇。不論是各級官吏還是普通百姓,都爭著迎送,好一睹他的風采,想儘力為他做一點事,以減輕他心理和身體上的痛苦。山高皇帝遠,民心任表達。1842年8月21日,林離開西安,「自將軍、院、司、道、府以及州、縣、營員送於郊外者三十餘人」。抵蘭州時,督撫親率文職官員出城相迎,武官更是迎出十里之外。過甘肅古浪縣時,縣知事到離縣31里外的驛站恭迎。林則徐西行的沿途茶食住行都被安排得無微不至。進入新疆哈密,辦事大臣率文武官員到行館拜見林,又送坐騎一匹。到迪化(今烏魯木齊),地方官員不但熱情接待,還專門為他雇了大車五輛、太平車一輛、轎車兩輛。1842年12月11日,經過四個月的長途跋涉,林則徐終於到達新疆伊犁伊犁將軍布彥泰立即親到寓所拜訪,送菜、送茶,並委派他掌管糧餉。這哪裡是監管朝廷流放的罪臣啊,簡直是歡迎凱旋的英雄。林則徐是被皇帝遠遠甩出去的一塊破磚頭,但這塊磚頭還未落地就被中下層官吏和民眾輕輕接住,並以身相護,安放在他們中間。

英雄,良弼,忠臣,一心為公為民的人,即就是他受到了不公和委屈,老百姓是能看明白的,有良知的官員是能看明白的,歷史更能看明白。

人文散文:清廷對不起林則徐,但歷史對得起他 - 天天要聞

見害就除的林則徐

途中治黃

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黃河泛濫,在軍機大臣王鼎的保薦下,林則徐被派赴黃河戴罪治水。他是一個見害就除、見民有難就救的人,不管是煙害、夷害還是水害都挺著身子去堵。半年後治水完畢,所有的人都論功行賞,唯獨他得到的卻是「仍往伊犁」的諭旨。眾情難平,鬚髮皆白的王鼎傷心得淚如滂沱。

伊犁修渠墾荒

到新疆伊犁後,林則徐看到這裡荒山遍野,便向伊犁將軍建議屯田固邊,先協助將軍開墾城邊的20萬畝荒地。墾荒必先興水利,但這裡向無治水習慣與經驗,林帶頭示範,捐出自己的私銀,承修了一段河渠,歷時4個月,用工210萬。這被後人稱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

南疆治沙

1845年1月17日,林則徐在三兒聰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發,在以後一年內,他南到喀什,東到哈密,勘遍東、南疆域。他經歷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過「車廂簸似箕中粟」的戈壁,住過茅屋、氈房、地穴,風起時「徹夕怒號」,「氈廬欲拔」,「殊難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馬車輛。林則徐每到一地,三兒與隨從搭棚造飯,他則立即伏案辦公,「理公牘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車上假寐一會兒,其工作緊張、艱辛如同行軍作戰。對墾荒修渠工程他必得親驗土方,察看質量,要求屬下必須「上可對朝廷,下可對百姓,中可對僚友」。別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邊的罪臣啊,何必這樣認真,又哪來的這種精神?說來可憐,這次奉旨勘地,也算是「欽差」吧,但這與當年南下禁煙已完全不同。這是皇帝給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無。他的一切功勞只能記在當地官員的名下,甚至連向皇帝寫奏摺、彙報工作、反映問題的權力也沒有,只能擬好文稿,以別人的名義上奏,這和治黃有功而不上褒獎名單同出一轍。林則徐在詩中寫道:「羈臣奉使原非分」,「頭銜笑被旁人問」。這是何等的難堪,又是何等的心靈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計較,只要能工作,能為國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為清政府新增69萬畝耕地,極大地豐盈了府庫,鞏固了邊防。林則徐真是立了一場「非分」之功。他以罪臣之分,而行忠臣之事。

哈密分田

當勘地工作將結束,返回哈密時,路遇百餘官紳商民跪地不起,攔轎告狀。原來這裡山高皇帝遠,哈密王將轄區所有土地及煤礦、山林、瓜園、菜圃等皆霸為己有。漢族維吾爾族群眾無寸土可耕,就是為駐軍修營房拉一車土也要交幾十文錢,百姓埋一個死人也要交銀數兩。土王大肆截留國家稅收,數十年間如此橫行,竟無人敢管。林則徐接狀後勃然大怒:「此咽喉要地,實邊防最重之區,無田無糧,幾成化外。」林立判將土王所佔一萬多畝耕地分給當地漢族、維吾爾族農民耕種,並張出布告:「新疆與內地均在皇輿一統之內,無寸土可以自私。漢人與維吾爾人均在聖恩並育之中,無一處可以異視。必須互相和睦,畛域無分。」為防有變,他還將此布告刻製成碑,「立於城關大道之旁,俾眾目共瞻,永昭遵守」。布告一出,各族人民奔走相告,不但生計有靠,且民族和睦,邊防鞏固。要知道他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閑事」啊!恰這時清廷赦令亦下!林則徐在萬眾感激和依依不捨的祝願聲中向關內走去。

皇家的罪臣,人民的功臣

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特殊存在。他南海銷煙,的確是長了國人志氣,揚了民族威風,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上,他是絕對的英雄,民族的驕傲。但是,從外國列強和皇家的角度來說,他擋了前者的財路,絕了後者的活路,他們當然坑壑一氣地對付他。

天下非一人之下,國家非一家之國家。歷史總是公正的,它不因一朝一域之私而出現「偏差」,它總是公平公正地對待一朝一事一人。因此,林則徐不是罪臣,他是功臣,民族的國家的功臣。

他對得起民族,對得起人民,對得起清廷,更對得起他自己的良心,他是一個偉大的光明屹立不倒的一個人、一種精神。這種精神驅使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勇往直前,這種精神讓人活得有尊嚴有自信,這種精神就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當一個人把自己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放到了一起,他還在意那些微不足道的福禍嗎?

顯然,林公做到了。雖然皇家定他為「罪臣」,人民認為他是「功臣」,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認為你是啥你就是啥,人民認為你是功臣,那麼歷史認為你就是——功臣。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 天天要聞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時許,北京大興天宮院。尹亞飛/新京報/視覺中國2025年7月,北京彷彿進入廣東「回南天」,地鐵通道的牆壁上甚至掛上水珠。東北地區也連日陰雨綿綿,彷彿進入江淮「梅雨」季。潮濕、悶熱、黏膩的空氣,讓北方人感到陌生。「我們家現在講粵語。」有人如是調侃。還有人說:「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鄉的感覺。」另...
痛別!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聞

痛別!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時15分,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原院長、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歲。王祖耆1927年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1945至1948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52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電機系碩士學位後於美國西北大學任助教;1955年9月與錢學森同船回國...
沈從文婚外情長達8年,期間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談談 - 天天要聞

沈從文婚外情長達8年,期間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談談

1936年北平一個冬夜,大作家沈從文失魂落魄地敲響了總布衚衕三號的大門。開門的是女主人林徽因,她看著門外這位文壇好友,只見他一米六幾的個子在寒風中微微發抖,臉上滿是淚痕。能讓寫出《邊城》這般純凈文字的男人,哭成這樣,一定是天塌下來了。林徽因
外國船隻插五星紅旗避禍,國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 天天要聞

外國船隻插五星紅旗避禍,國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最近中東海域上演了一出"換旗求生"的戲碼,在霍爾木茲海峽這片火藥桶般的水域,外國商船們突然集體玩起了"變裝秀"——清一色掛上中國五星紅旗。 (在霍爾木茲海峽,大量外國船隻懸掛五星紅旗以避免....
郭永紅任天津市委組織部部長 - 天天要聞

郭永紅任天津市委組織部部長

7月9日,天津市委組織部領導幹部會議召開。市委書記陳敏爾主持會議,宣布中央有關任職通知和市委關於市委組織部主要負責同志任職的決定並講話。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以嚴的標...
以法之名:直到李人駿去救王彧,才知,洪亮被拍視頻的真相 - 天天要聞

以法之名:直到李人駿去救王彧,才知,洪亮被拍視頻的真相

李人駿把萬海定為黑社會,是因為王彧的指證。王彧在幕後老闆陳勝龍和程子健的一番操作下,對萬海做偽證,陳勝龍告訴他說是零成本,只需要誣告萬海,就可以把萬海手裡的萬川集散中心搞到手。但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隨著姜紅軍和孫飛被抓,李人駿被約談,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