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年,東漢開國大將朱佑,因為種種原因,主動辭去了丞相之位。
但同時,朱佑和其他很多開國功臣,一起聯名上書,舉薦由另一位開國功臣賈復,來接替自己擔任丞相。
對於這些人的推薦,劉秀想了很久。不管是朱佑還是賈復,在東漢開國的過程當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後來的雲台二十八將榜單當中,賈復排名第三,朱佑排名第八。
而對於劉秀來說,這兩人更是他的左右手。賈復曾經多次出生入死,劉秀曾經在賈復生死未卜的時候明確表示,自己未來的孩子,要和賈復的孩子成婚。指腹為婚這個說法,就是從他們身上來的。
至於朱佑,更是劉秀的發小兄弟!當年劉秀還是個小孩的時候,他就跟著劉秀,一起去長安求學。劉玄被殺的時候,就是他去找劉秀報信,這才讓劉秀活了下來。而後來劉秀掃平天下的時候,他也是劉秀的得力幹將。
如今,天下太平了,國家徹底穩定了,大家都到了享福的時候。讓他們當個丞相,過一把權力的癮,似乎也沒啥大不了的。
然而最後,劉秀深思熟慮的很久,還是決定,駁回了朱佑的上書。非但如此,從這一年開始,劉秀還玩了一手『杯酒釋兵權』。他把所有重要的開國武將,全都趕回了家。不但再也不讓他們領兵,甚至連朝政日常工作,也不讓他們參與了!
這顯然有點不通情理,有點卸磨殺驢的感覺。
但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劉秀這麼干是對的。
因為大部分功臣都回了家,此後,當劉秀開始對內進行整頓,牽扯到各種利益的時候,這些開國功臣,也才能盡量置身事外,沒有被卷進去。同時,後來一直到死,劉秀都沒有大規模的殺功臣。幾乎所有東漢的開國武將,最後都善終了!
和後來其他朝代相比,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了!一個大一統朝代開國之後,幾乎所有開國功臣都能善終。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似乎真的就只有這一次。
而這一切,恐怕都要感謝劉秀在這一年,推行的『功臣並不用』制度。
那麼,東漢的這幫開國功臣,為啥能集體善終呢?為何劉秀在平定天下之後,直接把這些功臣全都趕回了家?為什麼劉秀奪走他們的權力時,這幫功臣沒有反抗呢?
這個問題,我們其實得從多方面討論。
先說年齡。
因為劉秀起兵的時候比較年輕,統一天下也比較快。所以到了公元37年,也就是剛剛掃平四川一年之後,徹底統一天下的第一年,他才剛剛42歲。
作為一個國家的皇帝,四十二歲的劉秀,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但相比之下,其他開國功臣們,就不是這樣了。
為了更好的比較,這裡我們只選取雲台二十八將,以及榜單之外其他幾位比較著名的厲害角色,來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
然後我們會發現,在這一年之前,雲台二十八將榜單當中,寇恂、岑彭、馮異、祭遵、景丹、銚期、傅俊、任光、萬脩、邳彤、劉植,這十一個人,都已經去世了。而在這一年,還有一個耿純也去世了。
也就是說,在劉秀想讓這些開國功臣,全部退休回家的時候,已經有將近一半的人,都去世了。而剩下的那一半人裡面,又有不少人,因為傷病無法參與朝政。或者年齡已經偏大,工作有心無力。
如此一來,劉秀想要讓他們退休回家,阻力自然會小很多。真正有能力形成阻力的功臣,人數其實並不算多。
年齡的優勢,在劉秀壓制開國武將集團的時候,實在是太關鍵了。
其次,則是戰功。
如果我們仔細翻過東漢開國的這段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經常都是某某將軍,在前線作戰不利,或者被敵人擊敗了。然後,劉秀帶著人過去了。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因為劉秀實在是太能打,東漢統一過程當中,超過一大半的硬仗,以及所有的決定性戰役,都是劉秀自己打的。這就導致劉秀本人,對軍隊的控制力極強!就算是那些開國武將,也很難拿軍隊當籌碼,去和劉秀談判。
在其他朝代,如果皇帝硬要把開國武將,趕回家退休。那接下來,皇帝多半就要面對軍隊嘩變的局面了。可是在劉秀這裡,下面的那些中層將領,甚至是底層士兵,都不太可能因為將軍被強制退休,就去找劉秀鬧事。
另外,早在公元30年,也就是劉秀開始強制退休七年之前。當時劉秀已經掃平了中原大部分區域。只剩下隴西和四川,當時還沒被拿下了。這個時候,劉秀忽然下旨,裁撤了當時東漢超過一半的軍隊!
從國家角度來說,劉秀這麼做,自然沒毛病。因為接下來,不管是隴西還是四川,就算打起來,也不需要那麼多軍隊。這樣一來,解散大部分軍隊,只留下部分精銳,讓士兵們回家種地,誰都挑不出錯。
可問題就在於,在解散軍隊的過程當中,劉秀有意識的把那些跟著開國武將,一路殺過來的老兵,都給遣散回家。或者,讓他們直接由武轉文,脫離軍隊系統。
這事在史書上記載的極為隱晦。但顯然,經過這次裁軍之後,基本上所有的開國武將,都失去了自己的嫡系軍隊。在這之後,東漢的軍隊體系當中,其實也出現了兵不識將的現象。很多開國武將,在這之後就再也無法憑藉個人威望,直接控制軍隊了。
年齡優勢,軍功優勢,再加上早早裁軍,這三個結果加起來,就導致劉秀可以輕易壓制開國武將團體。武將老實了,文官們自然也就同時消停了。接下來劉秀再聊讓他們退休回家的時候,阻力自然就小了很多。
另外,在之前的戰爭時期,又有三個特殊事件,讓這些開國功臣們無法抱團。這三件事,分別是彭寵之亂,劉楊謀反案,以及河西五郡歸降。
簡單來說,當年劉秀招撫河北的時候,曾經有漁陽太守彭寵,上谷太守耿況,以及真定王劉楊,帶著麾下全部的勢力,整體倒向了劉秀。而在雲台二十八將當中,很多人最初其實也都是他們的下屬。
所以,如果這三個人此時都還在世的話,那麼當年他們麾下的部將,一定會追隨他們,形成不同的政治團體。一旦形成了團體,那麼接下來,他們就會抱團和劉秀爭取權力,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問題是,就在劉秀登基一年多以後,彭寵就造反,劉楊也被扣了一頂謀反的帽子,直接被殺了。只有耿況,後來堅決站隊到了劉秀這頭,並且幫助劉秀滅了彭寵。
不過,等到彭寵被滅之後,耿況也被劉秀接回了洛陽。雖然後來,劉秀給了耿況最好的生活待遇,但確實沒有再讓他掌握太大的權力。反倒是他兒子耿弇,後來被劉秀重點提拔了。
這兩個案子,直接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東漢統一天下之後,原屬於彭寵或者劉楊的舊部,很難再團結起來,組成一個強大的政治團體。
就比如彭寵這邊,彭寵的舊部里,後來地位最高的,是雲台諸將當中,排名第二的吳漢。但即便如此,其他的彭寵舊部,依然不願意尊吳漢為老大,大家一起抱團。
這其實就是一個心態的問題。
當年我們都是平級,甚至有可能吳漢還是我的下屬。如今你混的好了,我們抱團取暖,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沒問題。但是組成一個強大的政治團體,去和劉秀爭權,這肯定不行。
另外,後來在劉秀攻略河西的時候,河西五郡的帶頭人竇融,直接帶著整個河西五郡,成建制的投降了。而他們投降之後,整個河西派官員,自然也就全都以竇融為老大。
而河西派的出現,勢必會侵佔很多原本開國功臣團體的位置。但同時,河西派的官員,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是開國功臣。
這樣一來,劉秀就能借力打力,借著河西派官員的力量,去壓制其他開國功臣。
這三個特殊事件,直接導致開國功臣團體的權力,被壓縮到了一個極低的水平。而且,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劉秀正式讓他們退休之前。所以,當劉秀開始準備讓他們退休的時候,他們就完全沒能力,去和劉秀進行博弈了。
以上這些,基本上就是劉秀能夠讓這些功臣,全都退休回家的原因。
至於說為什麼劉秀這樣做了之後,這些功臣們沒有任何反抗,原因就更簡單。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秀給的實在太多了!
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劉秀的手法,其實就是股權換管理權。在早在劉秀徹底統一天下之前,劉秀就已經開始大封功臣,後來又不斷加封。
就比如雲台諸將之首的鄧禹,後來直接拿到了四個縣的封地!自此之後,他們家只要不犯大事,基本上就衣食無憂了!
當然,這四個縣的封地,鄧家只有享受稅賦的權力,沒有直接管理的權力。不過就算是只有分紅權,這個誘惑也相當大了。
所以,劉秀這種操作手法,其實就是經典的『分紅權換管理權』。從這時候開始,大多數的開國武將,都變成了股東,而不是打工人。所以從心理上來說,這個結果他們是能接受的。
第二個原因,相對來說則是比較隱晦,但同樣重要,那就是東漢初期的功臣們,學歷普遍比較高。
如果我們仔細盤點一下,公元37年之後,還活著的東漢開國功臣,我們就會發現:這裡面有相當一部分人,當年都是上過太學的,屬於是高級知識分子。
就比如說功臣之首的鄧禹、此時寫推薦信的朱佑,當年就都曾經是劉秀的太學同學。被推薦的賈復,當年也是儒生出身,而且據說特別擅長《尚書》,曾經被他老師稱讚為『將相之才』。
學歷高,其實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
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放棄權力之後,可以去轉而搞學問,在學術上消耗自己的精力。
我們其實不妨換位思考一下:絕大多數人,做官或者追求權力,到底是為了什麼?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下,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最基本的,就是為了錢和資源,為了生活的更好一點。
而財富自由之後,下一步他們追求的,就是個人價值,或者說是一個能夠消耗自己精力的工作。
作為開國功臣,地位自然不用多說。而劉秀大肆分封之後,給出去的分紅權,也基本上滿足了這幫人的財富需求。再之後,他們唯一需要的,其實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換做其他朝代,開國武將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不會太高。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一方退休回家,將會面對一個無事可做的狀態。而東漢這時候則不一樣,很多開國功臣,原本的志向,其實都是搞學術。
比如鄧禹和朱佑等人,原本如果沒有新朝末年的混戰,他們正常的人生,都是去鑽研學術,然後被推舉為地方官。只不過後來的亂世,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而已。
所以,如今他們退休之後,反倒是可以從事學術研究,繼續發光發熱。如此一來,很多人其實反倒願意退休。因為退休之後,他們還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最後,在劉秀提出讓他們退休之後,東漢的開國武將,以及其他一些開國功臣,才會順利退休回家。雖然有個別人不太願意,但是在劉秀的皇權面前,依然只能乖乖聽話。
不得不說,劉秀對待開國功臣,真的是挺不錯了。這個結局,也基本堪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