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帝被弒太子登大寶,王國寶得權交好會稽王

2023年10月31日08:18:05 歷史 1445

孝武帝被弒太子登大寶,王國寶得權交好會稽王

孝武帝被弒太子登大寶,王國寶得權交好會稽王 - 天天要聞


  話說張貴人弒主以後,自知身犯大罪,不能不設法彌縫,遂取出金帛,重賂左右,且令出報宮廷,只說孝武帝因魘暴崩。太子司馬德宗西晉惠帝還要暗弱,怎能摘伏發奸?會稽王司馬道子向與孝武帝有嫌,巴不得他早日歸天,接了凶訃,暗暗喜歡,怎肯再來推究?外如太后李氏,以及琅琊王司馬德文,總道張貴人不敢弒主,也便模糊過去。王珣王雅等統是仗馬寒蟬,來管什麼隱情,遂致一種彌天大案,千古沉冤。後來《晉書》中,未曾提及張貴人,不知她如何結局,應待詳考。王國寶得知訃音,上馬急馳,乘夜往叩禁門,欲入殿代草遺詔,好令自己輔政。偏侍中王爽,當門立著,厲聲呵叱道:「大行皇帝晏駕,太子未至,無論何人,不得擅入,違禁立斬!」王國寶不得進去,只好悵然回來。越日,太子司馬德宗即位,循例大赦,是謂晉安帝。有司奏請會稽王司馬道子,誼兼勛戚,應進位太傅,領揚州牧,假黃鉞,備殊禮,無非討好司馬道子。有詔依議,司馬道子但受太傅職銜,余皆表辭。詔又褒美讓德,仍令他在朝攝政,無論大小政事,一律諮詢,方得施行。司馬道子權位益尊,聲威益盛,所有內外官僚,大半趨炎附熱,奔走權門。最可怪的是王國寶,本已與司馬道子失歡,不知他用何手段,又得接交司馬道子,仍使司馬道子不念前嫌,復照前例優待,引為心腹,且擢任領軍將軍。無非喜諛。堂弟王緒隨兄進退,不消多說。阿兄既轉風使舵,阿弟自然隨風敲鑼。
  平北將軍王恭,入都臨喪,順便送葬。見了司馬道子,輒正色直言,司馬道子當然加忌。惟甫經攝政,也想輯和內外,所以耐心忍勉與周旋。偏王恭不肯通融,語及時政,幾若無一愜意,盡情批駁,聲色俱厲。退朝時且語人道:「榱棟雖新,恐不久便慨黍離了!」過剛必折。司馬道子知王恭意難回,更加銜恨。王緒諂附司馬道子,因與兄王國寶密商,謂不如乘王恭入朝,勸相王伏兵殺王恭。王國寶以王恭系時望,未便下手,所以不從王緒之言。王恭亦深恨王國寶。有人為王恭畫策,請召入外兵,除去王國寶,王恭因冀州刺史庾楷,與王國寶同黨,士馬強盛,頗以為憂,乃與王珣密談,商決可否。王珣答說道:「國寶雖終為禍亂,但目前逆跡未彰,猝然加討,必啟群疑。況公擁兵入京,跡同專擅,先應坐罪,彼得借口,公受惡名,豈非失算?不如寬假時日,待國寶惡貫滿盈,然後為眾除逆,名正言順,何患不成!」王恭點首稱善。已而,復與王珣相見,握手與語道:「君近來頗似胡廣。」王珣應聲道:「王陵廷爭,陳平慎默,但看結果如何,不得徒論目前呢。」兩人一笑而散。
  過了一月,奉葬先帝於隆平陵,尊謚為孝武皇帝。返袝以後,王恭乃辭行還鎮,與司馬道子等告別。即面語司馬道子道:「主上方在諒闇,冢宰重任,伊周猶且難為,願相王親萬機,納直言,遠鄭聲,放佞人,保邦致治,才不愧為良相呢!」說著,睜眼注視道子。旁顧國寶在側,更生慍色,把眼珠楞了數楞。王國寶不禁俯首,司馬道子亦憤憤不平,但不好驟然發作,只得敷衍數語,送王恭出朝罷了。
  到了次年元旦,安帝加元服,改元隆安。太傅會稽王司馬道子稽首歸政,特進左僕射王珣為尚書令,領軍將軍王國寶為左僕射,兼後將軍丹陽尹。尊太后李氏為太皇太后,立妃王氏為皇后。皇后系故右軍將軍王羲之孫女,父名王獻之,亦以書法著名,累官至中書,曾尚簡文帝之女新安公主,有女無子。及女得立後,王獻之已歿,至是始追贈光祿大夫,與乃父王羲之歿時贈官相同。史稱羲之有七子,惟徽之、獻之,以曠達稱,兩人亦最和睦。王獻之病逝,王徽之奔喪不哭,但直上靈床,取獻之琴,撫彈許久,終不成調,乃悲嘆道:「嗚呼子敬,人琴俱亡!」說畢,竟致暈倒,經家人舁至床上,良久方蘇。他平時素有背疾,坐此潰裂,才閱月余,也即去世。敘此以見兄弟之友愛。徽之字子猷,獻之字子敬,還有徽之兄凝之,亦工草隸,性情迂僻,嘗為才婦謝道韞所嫌。
  且說王國寶進官僕射,得握政權。會稽王司馬道子復使東宮兵甲歸他統領,氣焰益盛。堂弟王緒亦得為建威將軍,與王國寶朋比為奸朝野側目。王國寶所忌,第一個就是王恭,次為殷仲堪,嘗向司馬道子密請,黜奪二人兵權。司馬道子雖未照行,謠傳已遍布內外,王恭鎮戍京口,距都甚近,都中情事,當然早聞,因即致書殷仲堪,謀討王國寶。殷仲堪在鎮,嘗與桓玄談論國事,桓玄正思利用殷仲堪,搖動朝廷,便乘隙進言道:「國寶專權怙勢,唯慮君等控馭上流,與他反抗,若一旦傳詔出來,征君入朝,試問君將如何對付哩?」殷仲堪皺眉道:「我亦常防此著,敢問何計可以免憂?」桓玄答道:「王孝伯嫉惡如仇,正好與他密約,興晉陽甲,入清君側,援引《春秋》晉趙鞅故事。東西並舉,事無不成!桓玄雖不肖,願率荊楚豪傑,荷戈先驅,這也是桓文義舉呢。」殷仲堪聽著,投袂而起,深服桓玄言。遂外招雍州刺史郗恢,內與堂兄南蠻校尉殷顗,南郡相江績,商議起兵。殷顗不肯從,當面拒絕道:「人臣當各守職分,朝廷是非,與藩臣無涉,我不敢與聞!」江績亦與殷顗同意,極言不可,惹得殷仲堪動怒,勃然作色。殷顗恐江績及禍,從旁和解。江績抗聲道:「大丈夫各行己志,何至以死相迫呢?況江仲元年垂六十,但恨未得死所,死亦何妨!」說著,竟大踏步趨出。殷仲堪怒尚未平,將江績免職,令司馬楊佺期代任,殷顗亦託疾辭職。殷仲堪親往探視,見殷顗卧著似甚困頓。乃顧問道:「兄病至此,實屬可憂。」殷顗張目道:「我病不過身死,汝病恐將滅門。宜求自愛,勿勞念我!」殷仲堪懷悶而出。嗣得郗恢復書,亦不見允,因復躊躇起來。適值王恭書至,乃想出一條圓滑的法兒,令王恭即日先驅,自為後應。王恭得了復書,喜如所願,便即遣使抗表道:
  後將軍王國寶,得以姻戚頻登顯列,司馬道子妃為國寶妹,故稱姻戚,不能感恩效力,以報時施,而專寵肆威,以危社稷。先帝登遐夜乃犯闕叩扉,欲矯遺詔,賴皇太后明聰,相王神武,故逆謀不果。又奪東宮現兵,以為己用,讒嫉二昆,甚於仇敵。與其從弟緒同黨凶狡,共相煽連,此不忠不義之明證也。以臣忠誠,必亡身殉國,是以譖臣非一,賴先帝明鑒,浸潤不行。昔趙鞅興甲,誅君側之惡,臣雖駑劣,敢忘斯義!已與荊州督臣殷仲堪,約同大舉,不辭專擅,入除逆黨,然後釋甲歸罪,謹受鉞鉞之誅,死且不朽!
(本篇完)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