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帝被弒太子登大寶,王國寶得權交好會稽王

2023年10月31日08:18:05 歷史 1445

孝武帝被弒太子登大寶,王國寶得權交好會稽王

孝武帝被弒太子登大寶,王國寶得權交好會稽王 - 天天要聞


  話說張貴人弒主以後,自知身犯大罪,不能不設法彌縫,遂取出金帛,重賂左右,且令出報宮廷,只說孝武帝因魘暴崩。太子司馬德宗西晉惠帝還要暗弱,怎能摘伏發奸?會稽王司馬道子向與孝武帝有嫌,巴不得他早日歸天,接了凶訃,暗暗喜歡,怎肯再來推究?外如太后李氏,以及琅琊王司馬德文,總道張貴人不敢弒主,也便模糊過去。王珣王雅等統是仗馬寒蟬,來管什麼隱情,遂致一種彌天大案,千古沉冤。後來《晉書》中,未曾提及張貴人,不知她如何結局,應待詳考。王國寶得知訃音,上馬急馳,乘夜往叩禁門,欲入殿代草遺詔,好令自己輔政。偏侍中王爽,當門立著,厲聲呵叱道:「大行皇帝晏駕,太子未至,無論何人,不得擅入,違禁立斬!」王國寶不得進去,只好悵然回來。越日,太子司馬德宗即位,循例大赦,是謂晉安帝。有司奏請會稽王司馬道子,誼兼勛戚,應進位太傅,領揚州牧,假黃鉞,備殊禮,無非討好司馬道子。有詔依議,司馬道子但受太傅職銜,余皆表辭。詔又褒美讓德,仍令他在朝攝政,無論大小政事,一律諮詢,方得施行。司馬道子權位益尊,聲威益盛,所有內外官僚,大半趨炎附熱,奔走權門。最可怪的是王國寶,本已與司馬道子失歡,不知他用何手段,又得接交司馬道子,仍使司馬道子不念前嫌,復照前例優待,引為心腹,且擢任領軍將軍。無非喜諛。堂弟王緒隨兄進退,不消多說。阿兄既轉風使舵,阿弟自然隨風敲鑼。
  平北將軍王恭,入都臨喪,順便送葬。見了司馬道子,輒正色直言,司馬道子當然加忌。惟甫經攝政,也想輯和內外,所以耐心忍勉與周旋。偏王恭不肯通融,語及時政,幾若無一愜意,盡情批駁,聲色俱厲。退朝時且語人道:「榱棟雖新,恐不久便慨黍離了!」過剛必折。司馬道子知王恭意難回,更加銜恨。王緒諂附司馬道子,因與兄王國寶密商,謂不如乘王恭入朝,勸相王伏兵殺王恭。王國寶以王恭系時望,未便下手,所以不從王緒之言。王恭亦深恨王國寶。有人為王恭畫策,請召入外兵,除去王國寶,王恭因冀州刺史庾楷,與王國寶同黨,士馬強盛,頗以為憂,乃與王珣密談,商決可否。王珣答說道:「國寶雖終為禍亂,但目前逆跡未彰,猝然加討,必啟群疑。況公擁兵入京,跡同專擅,先應坐罪,彼得借口,公受惡名,豈非失算?不如寬假時日,待國寶惡貫滿盈,然後為眾除逆,名正言順,何患不成!」王恭點首稱善。已而,復與王珣相見,握手與語道:「君近來頗似胡廣。」王珣應聲道:「王陵廷爭,陳平慎默,但看結果如何,不得徒論目前呢。」兩人一笑而散。
  過了一月,奉葬先帝於隆平陵,尊謚為孝武皇帝。返袝以後,王恭乃辭行還鎮,與司馬道子等告別。即面語司馬道子道:「主上方在諒闇,冢宰重任,伊周猶且難為,願相王親萬機,納直言,遠鄭聲,放佞人,保邦致治,才不愧為良相呢!」說著,睜眼注視道子。旁顧國寶在側,更生慍色,把眼珠楞了數楞。王國寶不禁俯首,司馬道子亦憤憤不平,但不好驟然發作,只得敷衍數語,送王恭出朝罷了。
  到了次年元旦,安帝加元服,改元隆安。太傅會稽王司馬道子稽首歸政,特進左僕射王珣為尚書令,領軍將軍王國寶為左僕射,兼後將軍丹陽尹。尊太后李氏為太皇太后,立妃王氏為皇后。皇后系故右軍將軍王羲之孫女,父名王獻之,亦以書法著名,累官至中書,曾尚簡文帝之女新安公主,有女無子。及女得立後,王獻之已歿,至是始追贈光祿大夫,與乃父王羲之歿時贈官相同。史稱羲之有七子,惟徽之、獻之,以曠達稱,兩人亦最和睦。王獻之病逝,王徽之奔喪不哭,但直上靈床,取獻之琴,撫彈許久,終不成調,乃悲嘆道:「嗚呼子敬,人琴俱亡!」說畢,竟致暈倒,經家人舁至床上,良久方蘇。他平時素有背疾,坐此潰裂,才閱月余,也即去世。敘此以見兄弟之友愛。徽之字子猷,獻之字子敬,還有徽之兄凝之,亦工草隸,性情迂僻,嘗為才婦謝道韞所嫌。
  且說王國寶進官僕射,得握政權。會稽王司馬道子復使東宮兵甲歸他統領,氣焰益盛。堂弟王緒亦得為建威將軍,與王國寶朋比為奸朝野側目。王國寶所忌,第一個就是王恭,次為殷仲堪,嘗向司馬道子密請,黜奪二人兵權。司馬道子雖未照行,謠傳已遍布內外,王恭鎮戍京口,距都甚近,都中情事,當然早聞,因即致書殷仲堪,謀討王國寶。殷仲堪在鎮,嘗與桓玄談論國事,桓玄正思利用殷仲堪,搖動朝廷,便乘隙進言道:「國寶專權怙勢,唯慮君等控馭上流,與他反抗,若一旦傳詔出來,征君入朝,試問君將如何對付哩?」殷仲堪皺眉道:「我亦常防此著,敢問何計可以免憂?」桓玄答道:「王孝伯嫉惡如仇,正好與他密約,興晉陽甲,入清君側,援引《春秋》晉趙鞅故事。東西並舉,事無不成!桓玄雖不肖,願率荊楚豪傑,荷戈先驅,這也是桓文義舉呢。」殷仲堪聽著,投袂而起,深服桓玄言。遂外招雍州刺史郗恢,內與堂兄南蠻校尉殷顗,南郡相江績,商議起兵。殷顗不肯從,當面拒絕道:「人臣當各守職分,朝廷是非,與藩臣無涉,我不敢與聞!」江績亦與殷顗同意,極言不可,惹得殷仲堪動怒,勃然作色。殷顗恐江績及禍,從旁和解。江績抗聲道:「大丈夫各行己志,何至以死相迫呢?況江仲元年垂六十,但恨未得死所,死亦何妨!」說著,竟大踏步趨出。殷仲堪怒尚未平,將江績免職,令司馬楊佺期代任,殷顗亦託疾辭職。殷仲堪親往探視,見殷顗卧著似甚困頓。乃顧問道:「兄病至此,實屬可憂。」殷顗張目道:「我病不過身死,汝病恐將滅門。宜求自愛,勿勞念我!」殷仲堪懷悶而出。嗣得郗恢復書,亦不見允,因復躊躇起來。適值王恭書至,乃想出一條圓滑的法兒,令王恭即日先驅,自為後應。王恭得了復書,喜如所願,便即遣使抗表道:
  後將軍王國寶,得以姻戚頻登顯列,司馬道子妃為國寶妹,故稱姻戚,不能感恩效力,以報時施,而專寵肆威,以危社稷。先帝登遐夜乃犯闕叩扉,欲矯遺詔,賴皇太后明聰,相王神武,故逆謀不果。又奪東宮現兵,以為己用,讒嫉二昆,甚於仇敵。與其從弟緒同黨凶狡,共相煽連,此不忠不義之明證也。以臣忠誠,必亡身殉國,是以譖臣非一,賴先帝明鑒,浸潤不行。昔趙鞅興甲,誅君側之惡,臣雖駑劣,敢忘斯義!已與荊州督臣殷仲堪,約同大舉,不辭專擅,入除逆黨,然後釋甲歸罪,謹受鉞鉞之誅,死且不朽!
(本篇完)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諸侯割據VS集權稱帝:項羽為何分封不稱帝?改寫歷史或自掘墳墓 - 天天要聞

諸侯割據VS集權稱帝:項羽為何分封不稱帝?改寫歷史或自掘墳墓

《史記 秦始皇本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剛剛統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綰等人建議說:各國諸候剛被消滅,燕、齊、荊地遼遠,不在那裡立王,就沒有人來安定燕、齊、荊。請把皇帝的幾...
苦澀的荒唐 - 天天要聞

苦澀的荒唐

文革後期的73年,小學四年級時一個班級搞了一場隨堂批判會,校長都來參加了,因為校長聽說這個民辦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強的,讓「啞巴」都開口說了話。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 天天要聞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光緒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飄著細雨。軍機大臣瞿鴻禨捧著一疊奏摺疾步穿過宮門,卻在養心殿前聽見瓷器碎裂的脆響。殿內,慈禧太后正凝視著刑部呈報的"杖斃逆犯沈藎事畢"奏本,指尖深深掐進黃綾錦墊。 這個令帝國最高統治者震
送別!楊林德教授逝世 - 天天要聞

送別!楊林德教授逝世

據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我會第四屆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楊林德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3日11時3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楊林德教授在岩石力學與地下工程研究方面作出了開創性貢獻,並為推動我國岩石力學學科發展、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