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高仙芝,他被西域諸國稱為「山地之王」。他的出身,是來自遙遠東北的高句麗人。公元668年,唐軍滅亡高句麗,高句麗王室和貴族被迫內遷。高仙芝的老爹高舍雞,便是這批政治難民中的一員。
一開始,高舍雞跟著唐軍混跡河西,然後通過連戰連捷,爬到了」諸衛將軍」的位置。河西風沙肆虐,高句麗人的血液在這裡沸騰起來,展現出與生俱來的軍事天賦。
20歲出頭的高仙芝,也在老爸庇蔭下,擔任了一個叫」游擊將軍」的閑職。高舍雞擔心兒子文質彬彬,不適合當兵。結果高仙芝磨刀霍霍,大砍特砍,收服了老爸的質疑。
741年,達奚族造反,高仙芝領兵2000騎遠征,大獲全勝,一舉收服了叛軍。此戰過後,高仙芝名聲大噪,節度使夫蒙靈察對他另眼相看。
夫蒙靈察是個眼光獨到的人,他發現高仙芝不簡單。於是極力舉薦,讓高仙芝晉陞為四鎮都知兵馬使。
可惜好景不長,夫蒙靈察就職沒多久,便被朝廷徵召回京。高仙芝又露出了翅膀,等待新的機會。
唐玄宗意圖恢復漢武帝的想法,決心收復西域。吐蕃強大起來,唐朝必須重創它,重新樹立威信。
747年,唐玄宗派高仙芝遠征大勃律國。這次行動十分機密,高仙芝率領1萬唐軍,行軍百里每日,只用了100天就到達了目的地。
大勃律有上萬守軍,城池險固。高仙芝採用詭計迷惑敵軍,然後親自帶隊突襲,大破城池。堪稱神速戰!
高仙芝不敢耽誤,又率軍長途奔襲,深入番邦800里,直搗勃律國都。敵軍援兵來不及趕到,小勃律王投降。西域各國見勢,紛紛臣服於唐朝。
這場戰役,高仙芝一鳴驚人,立下汗馬功勞。這一系列軍事行動,重新確立了唐朝在西域的威望。
可惜,好景不長。751年,唐軍在怛邏斯遭遇阿拔斯大軍,慘遭潰敗。這次戰役,「士卒死亡略盡,所余才千餘人」。高仙芝也在此役中負傷。這場敗仗,讓唐朝喪失了西域。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阿拔斯軍隊使用了強力射手和攻城炮,這些武器都讓唐軍望風披靡。高仙芝作為軍事指揮官,敏銳地觀察並學習了這些新技術。
之後,高仙芝回到長安,受到玄宗禮遇。他利用阿拔斯的武器知識,訓練和裝備部隊,戰力大增。
可見,高仙芝不僅是優秀的軍事家,也是一個善於學習和應用新技術的開明人才。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他發揮了推動作用。
這時,他與封常清。兩人一老一少,志同道合,早已成了知己好友。
封常清這個男人也不簡單。
曾經襤褸的少年封常清,一直默默地跟在高仙芝帶領的軍隊後面。高大威猛的高仙芝騎在馬前,神情嚴峻,讓人不敢直視。封常清內心崇拜著這位將軍,想要為他效力。
這天夜裡,軍隊在絕壁峭壁間支起帳篷駐紮。封常清蹲在一棵枯樹下生火取暖。「小夥子,一個人在外面凍著幹嘛?」一個聲音突然在封常清頭頂響起。封常清抬頭一看,居然是高仙芝。
高仙芝哈哈大笑,邀請封常清進自己的帳篷烤火。帳篷里溫暖如春,高仙芝讓人端來熱茶和飯食,封常清狼吞虎咽起來。
「將軍,我想跟隨您左右,希望能為您效力!」封常清鼓起勇氣說。
「好!有志向的小夥子我最喜歡了!」高仙芝大聲說。
從此,封常清便開始跟隨高仙芝征戰沙場,兩人結下不解之緣。數年後,封常清已經是高仙芝麾下的心腹將領。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出征討伐叛逆失利,退守潼關。可他沒想到,這裡竟然是他與封常清的葬身之地。
755年冬,潼關口。
高仙芝面色凝重地望著潼關外的黃土地,心中默念:要死守住這道關口,不能讓叛軍南下!
「我在汜水大敗,只能退到你這裡。叛軍追擊如狼似虎,恐怕很快就會來攻潼關。要知道,潼關一破,腹地長安就危險了。不如我們放棄陝郡,集中兵力固守要害。」封常清擦了擦頭上的血,語氣哀怨。
高仙芝沉吟片刻,望向封常清:」我明白老弟的難處。眼下敵強我弱,保衛潼關是當務之急。我們撤出陝郡,全力固守此地!」
元月,叛軍果然來犯。高仙芝訓練士兵日夜不停,終於駐守潼關,大破來犯之敵。
沒想到,此時邊令誠卻向皇上進讒言,說高仙芝擅離職守,導致丟失了陝郡。玄宗大怒,下令斬殺高仙芝。
公元756年,邊令誠到了潼關,先把封常清叫來,向他宣示了敕書,將其斬首,暴屍於蘆葦之上。
而後,邊令誠帶人來到高仙芝面前,冷笑道:」大夫,你該和封常清一起去見閻王爺了。」
高仙芝大驚,連忙分明正直云:」放棄陝郡是我與封常清商議決定,絕無擅離職守。退兵之時,我開倉放糧慰勞士卒,更無剋扣之事。我問心無愧,眾將能為我作證!」
邊令誠不聽,命左右將高仙芝按在地上斬首。
高仙芝在血泊中咽氣,憤慨不已。
他明明忠心報國,卻被奸人構陷,失去性命。
高仙芝死時,心中萬分不甘。他一生忠誠為國,從草莽崛起,立下汗馬功勞。沒想到就這樣黯然離世,甚是不值。
回想起生前種種,高仙芝不禁悲從中來。他想起年少從軍,一路晉陞將領;想起英勇抗敵,為國重奪失地;更想起跌宕朝堂,結交知心好友。
一生波瀾,轉眼化作泡影。
高仙芝凄然長嘆,感慨人生如此無常。縱有千種不甘心,也只能接受命運安排。
他緩緩闔上雙眼,心中默念:待我投胎轉世,必當雪此奇冤,糾此滔天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