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明明打得過匈奴人,為什麼還要修長城呢?修長城真實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我們通常以為修長城就是為了防備游牧民族的入侵。但是仔細一想又不對。秦始皇他手下的秦軍打當時的匈奴人是一直打到了河套地區。秦軍可是號稱虎狼之秦。秦國的馳道一直修到了內蒙古的包頭。秦始皇對游牧民族絲毫不手軟。以秦始皇當時的軍力,他是有能力安定北方的游牧民族的。
而且即便秦始皇修了長城,好像也沒有作用。歷史不止一次的證明,游牧民族依舊隨時南下越過長城搶東西搶地盤。長城也擋不住游牧民族的騎兵。對秦始皇來說,長城沒必要修,因為秦始皇有實力答應匈奴。對游牧民族來說,長城修了也沒用,因為依舊隨時越過。那如此浩大的工程,它的意義又在哪兒呢?
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長城不僅是個防禦系統,也是個情報傳輸系統。長城之上有烽火台。可是這還不是修長城最終的目的。如果只是單純為了烽火台,各地的地方官在自己的轄區內就能把烽火台給修建起來。可是要是修長城,這就需要耗舉國之力了。秦始皇修長城一定有它更深的用意。
首先修長城第一個好處,那就是節約成本。如果沒有長城,中原地區面臨什麼問題呢?就是跟秦始皇一樣,匈奴人雖然被打敗了,但轉身就跑得無影無蹤。而如果秦始皇想要徹底消滅匈奴,就要派兵出擊,消耗大量糧草。另外,即使秦始皇捨得投入大量軍力糧草,可匈奴畢竟逃到了秦軍不熟悉的塞外荒漠,秦軍無法準確追蹤。而秦軍一旦撤軍,游牧民族又扭頭回來了,繼續威脅你。
所以秦始皇也算是看明白了。倒不如修一道城牆,使用物理方式把游牧民族隔絕在外。有了城牆,整個北方的戰場就從原來的流動性變成了固定的戰場。首先我不用再發動幾十萬人去草原上漫無目的地去尋找游牧民族了。我知道我的戰爭前線就在長城附近。這就省下了相當大的一批糧草了。
其次,騎兵戰馬的問題也得到了緩解。因為在長城附近,打的是防禦戰,只需要步兵就可以。所以,修建長城等於把游牧民族騎兵的優勢給削弱的同時,又放大了農耕民族的優勢。而且這些士兵本就是來自農民。農民最重要的技能那就是種地。那反正游牧民族也不是天天南下。那這些士兵在閑的時候也可以種地。於是秦始皇又可以使用守軍在長城以內屯田,節約軍糧。
還有一個角度,就是長城雖然擋不住游牧民族的軍隊,但是它能擋住來往的商人。有了這道牆,秦始皇就可以控制草原的經濟。草原民族依賴中原地區生產製造的鐵器工具根本無法運出。所以這樣看來,修長城是一個一勞永逸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