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魏徵具有治國理政的才華,富有政治遠見,沒有什麼能使他退縮、屈服的,頗為太宗賞識。魏徵的進諫,太宗都懷著一顆包容謙虛之心,認真聽取魏徵的建議,太宗每次和他一起討論治國之道,無不歡喜,魏徵也感嘆自己能遇見理解自己的明君。
便忠心耿耿的為唐太宗效勞。唐太宗對魏徵說:「人們都說魏徵舉止散漫,但我覺嫵媚。」魏徵聽後,回答說:「是陛下鼓勵我說真話,所以臣敢直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臣亦何敢數犯龍鱗。」多年求索,魏徵「事明王」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他政治上的一世輝煌由此開始,唐太宗對魏徵的信任程度不亞於房玄齡和杜如晦,經常把他召入卧室,就國家政策向他請教。魏徵亦不負太宗重望,上書指出太宗治國不妥的地方,時常加以勸誡忠諫,他突出的政治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
唐太宗讚許魏徵:「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貞觀六年,唐太宗舉行賞月夜宴,乘酒意酣暢,面對群臣得意洋洋的說:「魏徵,王珪,昔在東宮,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無愧古人。」宋代思想家對唐太宗新故同進的官員管理方略大加賞識。
說道:「其先後新故之不同,亦已甚矣。太宗並舉而大用之,以究盡其才。」不以「先後新故」劃線而禁錮人才,而是德才並舉,新故同進,包容昔仇,這確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一條成功經驗。一、唐初科舉制度貞觀時期的科舉制度是從前朝繼承下來。
並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重新完善的,之後各朝的考試製度主要是繼承唐初的科舉制。查閱《新唐書》,在《選舉志》當中有關於唐初科舉制度的記錄:取士之科,多因隋舊。主要分為三種:在學館念書的稱為生徒。
不在學館或正規學校念書的學生稱為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科舉考試分為常科和制科。其中,常科分成六科,第一是秀才科:考試內容以策問為主,為常科中最難的,很少有人能考中;第二是明經科:考試內容以經學為主。
與進士科同為最重要的科舉考試科目;第三是進士科:盛行於唐太宗時期,若考上,仕途較其他常科要寬廣許多,貞觀八年,唐太宗下詔:「加進士試讀經史一部」,大大加強了進士科的考試難度;第四是明法科:考試內容以試策為主。
考察應試者對《唐律》的了解程度;第五是明書科:唐太宗用來選拔文字訓詁方面專業人才的科目,要先通過口試,才參加筆試;第六是明算科:主要用於選拔算數類的專業人才。唐初的制科,非常複雜。
主要分成文詞類十八科、吏治類二十四科、軍武類十六科、長才類二十一科、不遇類二十科、儒學類十九科、賢良直類十五科、玄遭類三科、方伎類二科等等。
唐太宗對科舉制度的運用
唐太宗時期對科舉制度的完善,最突出的就是皇帝為加強封建統治,將選拔官員的權力收回到朝廷中央來,所以唐太宗看見大批新進士,高興的說到:「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而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父親教兒子,長兄教弟弟的學習熱情高漲。
全心全意的來考常科,「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采。」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成為唐太宗時期封建地主階級的首要做官途徑。唐朝通過科舉考試,不是馬上就能獲得職位做官,而是再通過尚書省吏部的考試,成績合格,才會被告知可以做官。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是在地方長官下做幕僚,經地方長官推薦後,再正式任命為官。其次,貞觀時期的科舉制度是唐太宗對科舉制運用和改革的實踐,選舉與任用了大批出身低微的寒門人才,讓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才獲得了入仕為官的資格。
因此社會底層人民為改變命運,刻苦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最終依靠出眾的才華獲得了功名利祿,參與政權。唐初許多官員通過科舉考試,按照唐人的陞官規律,官至宰相。比如宰相李義琰,在武德五年,考中進士,出任太原尉,上官儀和房玄齡也考中進士。
2人後來都官至宰相。唐太宗取得的歷史功績與他對科舉制的發展是分不開的,科舉考試製度比依據出身背景選拔官員的制度有很大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下表是唐太宗時期以科舉入仕的部分官員。
「流外入流」制度的法典化
「流外之人」是唐書中常見的名稱,特指「流外官」。「流外入流」一般是令史、書令史一類的下層官吏,通常不是士人,沒有正式納入朝廷官職,任滿流外官若干年以後(一般約為八到十年),通過相對應的考試,獲得到吏部參加銓選的資格。
最後授予執事官或散官,以此進入到流內的一種唐朝選官制度。基層辦事員、特殊部門的的技術性人才,例如隸書手就是屬於流外之職。即便如此,流外官轉流內還是有很多限制。由於流外官不是士人,出身卑微,轉入流內時候。
一般擔任某些「濁官」,或流內技術官,比如門下典儀、太樂署丞等等。「流外入流」與門蔭制度、科舉制度共同成為唐初人才的進入官場的主要途徑,在官員流動的過程中,流外官也有可能做到到高層官員的職位。「流外入流」是貞觀時期必不可少的選官制度。
在《職官制》中有關於「流外入流」的記錄:「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算,其次以流外入流。」從中可以看出。
「流外入流」制度在唐初已經變成了一項法律規定。觀察唐初的朝廷官曆體系,唐初流外出身的官員數量佔大部分,說明流外官是唐代官員體系中重要的構成部分。
流外銓
流外官有自己的銓選考試,即流外銓,亦稱小銓。有資格參加流外銓者是品子、州縣佐吏、庶人等。銓選的條件有三種:「工書法、工計算、曉時務」,只需要精通其中一種就可參加流外銓。在唐初,流外入流者占朝廷官員總人數的比例很大。
據張廣達統計《唐六典》記載的職官數目,流內一品到九品有二百二十二人,流外勛品至九品的准官有九百二十六人,流內與流外的比例接近一比五。通常,流外官首先要升到流外勛品,即流外官中的最高職位,才能獲得資格進入流內官。
流外官升遷到流外勛品之後,還需要擔任一定年限的官職,同時,考試成績需要達到要求才能擠身進入流內擔任「流內官」。據《唐六典》所載,流外入流的考滿年限從唐朝初期的6至7年(已是「優其敘次」)到後來的8年再到開元年間的10年。
流外入流者考滿之後,亦需要參加吏部的流內銓試,流外入流者通過流內銓試,才能獲得出身。三、唐太宗時期官員的「流外入流」「流外入流」出身的人員主要擔任的職位有都事、主書、主事、縣主簿、縣尉、州、縣錄事等。
下表是王基從任流外官到釋褐的官曆,中間有7年時間,流外官的考限在六年,按此,王基在流外官考滿通過入流考試獲得出身後,很快得到官職,唐太宗時期,流外出身的張玄素就曾任過縣尉、太子(李承乾)少詹事、右庶子等。
孫伏伽曾經擔任過治書侍御史、大理寺卿、民部郎中等。通過「流外入流」的方式入仕,是「流外官」變成「流內官」的必經之路,流外出身之人是唐代官僚體系中具有特殊身份的群體。儘管「流外官」在持續擢升的過程中,可以到朝廷中央任職。
但一般情況下還是以地方官為主。流外官考滿入流加試,無論是試書判,還是經史抑或字書,都使流外入流在制度上更為嚴密,使程序內容也完善起來。加試,也使人流敘職的條件變得較高,使流外入流者的素質也受到較嚴格的檢驗。
這有利於貞觀時期唐太宗選拔有用人才,充實官員隊伍。總之,在官員的選拔與任用方面,唐太宗不借才於異代,主張取士於當前,任用親戚長孫無忌和昔日仇人魏徵;在人才的選拔上,始終堅持著「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思想。
通過科舉制度在民間選拔優秀官員;流外入流的選拔方式,也擴充了唐太宗時期的人才隊伍,使得唐太宗時期有效運轉。
唐太宗時期基層官員的流動
貞觀年間,在京官方面,朝廷官員首先從事的基層文官一般是是校書郎和正字,這兩種基層官職在唐人口中被稱作美職,釋褐為這兩種官職之後的仕途一般也比較好,被白居易讚譽為「公卿之濫觴」。
在縣官方面,唐代官員也有從主簿甚至縣令起家。縣尉是縣官當中基數最大的一個群體,查閱唐代的各種資料,擔任縣尉的官員不在少數,因此這個團體不能忽視。各地方州官方面,朝廷官員普遍從事的基層官職就是州參軍和各曹判司。
校書郎和正字
唐太宗時期官員釋褐的第一個職位一般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到外縣擔任縣尉或是在外州府擔任參軍;第二種是直接在中央政府擔任校書郎或是正字。其中,擔任縣尉或參軍比較普遍。擔任校書郎和正字則可能需要官員自身條件比較出色。
在唐初基層官職當中,校書郎和正字都是在朝廷中央工作的職位,主要負責校對書籍等工作。唐初一直比較注重中央的官職,而輕視各地州的官職,所以在唐代官員眼中,外州府參軍和縣尉等的地方官職不如校書郎和正字受歡迎。
從唐代官員流動的角度看,校書郎和正字是高資歷子弟釋褐之職位,在貞觀年仍然是唐代官員入仕任官的重要途徑之一。下表是唐太宗時期以校書郎釋褐的部分官員。
縣尉
貞觀年間的縣尉除了是唐人釋褐的官職,也是常見的遷轉職位,即先任別的官職後,再流動來任縣尉。唐朝大致有一千五百多個縣,大約需要兩千四百個縣尉來管理,而科舉制度每年只能產生少部分進士和明經,這些登科及第者不是都從縣尉干起。
因此許多「流外入流」者現在縣中充當「小歷」一段時間,再由此轉入「入流」擔任中、下縣的縣尉。另外,京畿縣尉是校書郎最重要的一條遷轉流動途徑。
人數也是最多的,白居易在《大官缺人》這篇策文中提到校書郎、正字和赤畿尉這些八、九品的小官,仕途前景非常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