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億漢人被清朝三百萬八旗子弟統治了200多年。 為什麼?

2023年09月09日23:02:10 歷史 1760


公元1644年,滿清順治皇帝率軍入關。 從此,女真滿族成為中原大地的統治者,開始了清朝在中國大陸長達276年的統治。 伴隨皇帝南下都城的,還有滿族的鐵蹄和武器。 前元時期,胡人只統治了一個世紀左右,就分崩離析了。 滿清之所以能在中原立足這麼久,其實就是因為滿族善於用靈活的手段來籠絡人心。

幾億漢人被清朝三百萬八旗子弟統治了200多年。 為什麼? - 天天要聞

1. 勇敢的滿人對有學識的漢人的征服

公元1616年,女真領袖努爾哈赤在河東(今遼寧錦州)建國,國號「後金」。 此時的女真人不再是被蒙古騎兵蹂躪的民族,而是一個統領北方草原、精於騎射的游牧部落。 努爾哈赤從小就騎在馬上長大,十三歲就能夠馳騁沙場,身手敏捷,武功高強。 他訓練有素的騎兵很快吞併了建州的女真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後金政權。

與女真人體格健壯、射箭技藝精湛不同,中原漢族早已脫離了農耕生活。 他們世代沉浸

幾億漢人被清朝三百萬八旗子弟統治了200多年。 為什麼? - 天天要聞

儒家經典,視「文」修養高人一等。 「用言不用手」成為士大夫的典範。 明代軍事將領岳飛因「功績顯赫」而被文官彈劾,可見漢族人民因常年征戰,早已失去了體質。

因此,當努爾哈赤的八旗鐵騎以壓倒性的兵力攻入明朝關隘時,漢人毫無反抗之力。 從塔山到寧遠,明軍的慘敗充分暴露了漢人的弱點。 此時的滿族已經是一個瀕臨死亡、視榮辱於無的好戰部落。 兩個種族的實力之強,可見一斑。

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展現了他統一天下的野心。 1644年,在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寧遠之戰中,清軍以少勝多,活捉了明將吳三桂,成功進入中原。

經過此戰,原本囂張的漢人在強大的滿人刀箭之下,不得不低頭投降。 滿族人用實際行動證明,馬背上的鐵騎永遠是王道的基石。 正是漢人對武力的蔑視,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和滿清對中原的佔領。 滿族勇猛的馬術和嚴格的軍紀,讓漢人很難鼓起反抗的力量,只能暫時接受新的滿族主子。

幾億漢人被清朝三百萬八旗子弟統治了200多年。 為什麼? - 天天要聞

2、輕徭、低賦民心,漢民安居樂業。

自古以來,愚民就是王權的根本。 明白這一道理的滿族君主在上台後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來安撫民眾。 努爾哈赤的孫子皇太極執政時,明確下令「漢地佔領區一切事務,一律服從漢法」,保留漢族原有的風俗習慣,「如故」。 此舉避免了引起漢族民眾的反抗,也讓統治者可以借鑒漢族官僚的經驗來管理漢族領土。

其子順治皇帝在位僅八年時間,就六次免徵、減免賦稅,連年的水災也得到了及時的救濟。 康熙帝繼位後,不僅繼續實行減稅政策,還大力發展水利等惠民措施,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正如康熙自己所說:「我之所以輕徭少納,是為了愛護農民和桑樹,愛護百姓,讓他們安息,國家就會日益繁榮富強。」 與明末的蝗災宦官當政相比,滿清統治者對老百姓的關心,無疑讓漢人欣喜並對新政權產生了認同。

幾億漢人被清朝三百萬八旗子弟統治了200多年。 為什麼? - 天天要聞

滿族人也明白,要想成為強國,就必須依靠人類的繁衍和經濟的穩定。 據清史記載,康熙年間「國家日漸富強,京城為天下中心」。 這是為漢族人民減輕負擔的結果。 百姓安居樂業,對皇帝更加忠誠。 這種效果正是滿族想要達到的效果。

漢民民生安定,雖得利而忘義。 即使新的統治者是外國人,只要能吃飽穿暖,他就沒有打算通過反抗來換取陌生的政權。 正如康熙帝所言:「只要漢人能豐衣足食,就永遠不會有動亂的危險」。 輕徭役、低賦稅是滿清王朝穩定統治的重要法寶。

三、漢化之路與滿漢關係融合

學者白彥虎曾指出,滿族人民積極吸收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文化的發展。 這一「滿改漢」的歷史現象,也是滿族深入人心的關鍵。 努爾哈赤時期,滿族人開始學習漢語、漢字、漢族文化習俗。 這不僅滿足了統治漢朝的實際需要,而且使原本相對孤立的滿族民族能夠充分接觸先進的漢族文化並取得一定的突破。

皇太極時期,滿族貴族就已經精通漢語言文字。 他們穿著漢服,娶漢族妻妾,形成了「旗漢族」的局面。 這為日後兩個種族的通婚奠定了基礎。

順治、康熙在位60多年。 他們從小就接受中國文化教育,達到了近乎「完全中國化」的程度。 這對整個八旗體系乃至滿族人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今,很多人已經分不清滿語和漢語的區別了。 兩個社區之間的障礙正在逐漸消失。

幾億漢人被清朝三百萬八旗子弟統治了200多年。 為什麼? - 天天要聞

滿族君主還注重通過聯姻拉攏漢族貴族。 康熙帝的祖母蕭康仁皇后是漢人,她的生母也十分寵愛漢族妃子。 這使得漢族士大夫對皇室產生了好感,被皇權吸納,從而削弱了反滿勢力。 正如康熙自己所說:「我滿漢皆我臣」。 這種「平等相待」的治國理念緩解了明清時期的種族隔閡,也讓漢族民眾衷心擁護這一兩民族融合的象徵。 政權。

4. 漢人通過科舉入仕後,有了參政的途徑

南北朝以來,少數民族政權常常將重要地位讓給本民族,排斥漢人進入權力核心。 這使得漢族士大夫失去了官場晉陞的機會,積累了阻力。 滿族採取了不同的方法。 明初,八旗仍掌握滿洲文武大權。 然而,隨著國家機器變得越來越龐大和複雜,皇帝逐漸感到疲於應對,需要用人技巧。 因此,從康熙時期開始,清政府大力恢復科舉考試,為漢族人才開啟仕途之門。

而且康熙還下旨嚴禁滿人考科舉前三名,這些官職全部留給漢人。 滿族只能從剩下的進士中選拔旗官。 這重新點燃了漢族知識分子的仕途夢想,積極擁護新政權。 漢族大臣的英明治國之道,也給滿族君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眾多漢族官員的建議下,康熙採用了沉默的黃教君主張「以漢制治滿」,讓漢族官員管理滿洲的故土。 這拉近了兩個民族的距離,是民族融合的標誌。

幾億漢人被清朝三百萬八旗子弟統治了200多年。 為什麼? - 天天要聞

漢臣也在滿族政權中逐漸崛起,從主持文漢的職位上逐漸參與軍事和國家大事。 到了康熙後期,漢族官員基本掌握了朝政。 康熙也對漢族官員讚不絕口:「我之所以能統治天下,全靠你們等人。」 漢人的仕途得到了保障,參與政治、討論政治的權利也得到了維護,這讓他們更加擁護這個給他們帶來好處的政權,沒有理由反抗。 正如康熙所說:「得士而用之,則天下富」。 滿清的廣納賢才的策略,讓他們在漢地紮下了根。

結論:

滿族君主善於以仁義與權力並舉,贏得漢族民眾的支持,從而鞏固了這個外來政權在中原大地的統治。 據清史記載,康熙年間,「四方殷富,八旗完好,三藩鎮壓,臣民戴孝,無亂之憂。 」

276年的君臨對於一個外國王朝來說並不容易。 如果沒有漢人的誠心投降,光靠幾個滿人的刀劍是很難做到的。 正如康熙皇帝所說:「興民之術在於溫柔」。 三百萬滿人可以控制三十億漢人的心,柔的勝利功不可沒。 這是中華民族一體化的歷史縮影,也為未來共同繁榮奠定了基礎。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國家富裕了,必須有強大的國防加以保護。 - 天天要聞

國家富裕了,必須有強大的國防加以保護。

有句成語叫富國強兵。這裡的富國指的是國家富裕,人民豐衣足食。強兵是指兵力強盛,國防堅固。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富國強兵的都是非常強盛的朝代。比如強漢盛唐。而那些只注重富國而不知強兵的朝代,都逃脫不了被滅亡的惡運。春秋戰國時期的宋、魯、鄭等國就
韓德洙加入韓國國民力量黨 - 天天要聞

韓德洙加入韓國國民力量黨

據央視新聞消息,韓國無黨派總統候選人、前國務總理韓德洙的競選團隊10日凌晨發布公告稱,韓德洙10日凌晨根據國民力量黨緊急對策委員會和選舉對策委員會的決議,完成了國民力量黨的入黨程序,成為該黨黨員。韓德洙 資料圖韓德洙在加入國民力量黨後表示,為了在大選中取得勝利,將以謙虛的心態全力以赴。保守派陣營最具競爭...
鄭諧:曹亮文起義前後 - 天天要聞

鄭諧:曹亮文起義前後

引子#本文摘自《和縣文史資料》第二輯(1985年10月),作者鄭諧,原標題《曹亮文起義前後》「朝聞道,夕死可也」用在自己身上可以,拿來生套別人就有點兒過了——沒人願意引頸就戮去做個冤死鬼。
當文友的評論成為一道風景250510 - 天天要聞

當文友的評論成為一道風景250510

精彩評論薈萃:(1)美篇文友「古月英」饋贈精彩評論:「呂蒙受降喜於心,潘濬原職續擔任。隨後呂蒙令全軍:禁止擄掠和殺人。呂蒙狡猾城府深,巧用恩惠攏人心,關羽屬下家屬們,油糧財物照樣分。次日孫權後軍到,設筵慶勝大犒勞。謀士虞翻建議道:拿下公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