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原大地上出現過一個奇女子,有著非常複雜和奇特的經歷:
她目不識丁卻膽識過人,從一個勤勞賢惠的農家婦女變成遠近聞名的土匪頭子;
她本性善良,一開始也曾走替天行道的路線,卻因為強烈的復仇心理而導致性格逐漸扭曲,欠下累累血債;
她手下原本人多勢眾,卻任由他們接受軍隊改編,自己變成「光桿司令」,最終被捕服刑……
她就是聞名豫西的女匪首張寡婦。
張寡婦的本名是賀貞,1880年出生於河南洛寧草庄村,18歲那年嫁給同縣農民張有為妻,生下三個兒子。
在她26歲那年,丈夫病死了,當地人從此稱她為「張寡婦」。
她落草為寇實屬被逼無奈,確切地說是為了給大兒子張振升報仇才走上這條不歸路。
張振升因種地的事,與本鄉的張更山發生衝突,被毒打一頓後,一怒之下去投奔了土匪,打算藉助綠林勢力除掉仇家張更山,沒想到復仇不成,自己反而送了命。
張寡婦得知噩耗,憤而帶著二兒子張明升上了洪崖南山,也當了土匪。
起初土匪們都沒把張寡婦放在眼裡,畢竟綠林是男人的天下,但他們沒過多久就發現,張寡婦有勇有謀,有著讓很多男人都自愧不如的膽識和決斷力。
張寡婦是個很善於把握機會的人,在土匪當中的威望越來越高,竟然逐漸成為土匪首領「總駕桿」。土匪們不但擁戴她、信服她,還親切地稱她為「乾娘」。
成為首領之後,張寡婦對原來的規章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她先是制定了「搶富戶、拉肥票,招兵買馬、購進槍支彈藥,擴充勢力」的發展策略,又定下了「只拉票不傷人,不欺負女票」等新規矩。
張寡婦令行禁止,土匪們都心服口服。而那些被綁票的富戶,只要及時給付贖金,不管男人女人都毫髮無損,因此雙方「合作愉快」。
名聲傳開後,四面八方的小股土匪或無家可歸之人都來投奔張寡婦,慢慢形成了一支頗有聲勢的綠林武裝。
但隨著張寡婦手下土匪們綁票、搶劫這些「業務」的擴大,她也越來越被方圓數百里的地主老財們所痛恨。
一天夜裡,幾家富戶聯合行動,把張寡婦留在家中務農的三兒子張先升拉出去活活打死。張寡婦聞訊悲痛欲絕,發誓一定要報仇雪恨。
恰在此時,豫西軍閥鎮嵩軍第二師師長張治公派人來收編各路土匪,張寡婦見手下不少土匪都想過那種有固定軍餉、不怕圍剿的日子,乾脆順從他們的心愿,答應接受張治公收編。
她原來的手下被改編成一個團,二兒子張明升當了這個團的連長。
收編後這個團就開進洛陽城去了,而張寡婦則單槍匹馬回到洛陽南山駕子嶺,重新當起了土匪。
憑著她的威望,很快就聚集起上千人的隊伍,聲勢甚至超過之前那支隊伍。
但令人詫異的是,沒過多久有個名叫萬選才的軍閥來收編,張寡婦竟然跟上次一樣,再次把隊伍交了出去,自己仍然回去「拉杆子」。
神奇的是,張寡婦又一次利用她超強的號召力,拉起一支土匪隊伍。
時隔不久,在洛陽當連長的二兒子張明升因故被陝縣頭峪一名士紳開槍打死。張寡婦悲憤不已,當即帶人血洗了頭峪,幾乎把全村老幼都殺光了。
這次行動,她雖然報了仇,卻充分暴露出她兇殘的一面,欠下了頭峪人民一筆血債。
更可怕的是,張寡婦復仇的慾望一發不可收拾,她決定「趁熱打鐵」,殺掉張更山一家,把大兒子的仇也報了。
沒想到沖在前頭的土匪二當家跑錯了地方,竟一口氣錯殺了隔壁村子裡33個無辜的村民。
張寡婦趕到後立即制止,但事已至此無可挽回,讓她悔恨萬分。
土匪在鄰村濫殺無辜的事很快驚動了張更山,他驚恐之下立即鳴鑼聚眾嚴防死守,還叫來縣保安團。張寡婦眼看報仇的願望難以實現,只得望著兒子慘死的方向大哭一場,帶著土匪們回山去了。
隨著軍閥混戰高潮的退去,國民黨也加緊了對土匪的收編和分化,張寡婦也重新變回了光桿司令。但晚年的潦倒處境並沒有奪去她為兒子報仇的信念,她決心鋌而走險,完成夙願。
1933年秋,張寡婦帶著一批鴉片煙土到許昌去賣掉,買回一批槍支彈藥,準備用於復仇。沒想到在鄭州火車站被人認出盯上,最終被周公廟警備司令部派人逮捕。
被審訊時,張寡婦泰若自若地說:「是的,張寡婦就是我我,我就是殺人放火的『刀客』頭子張寡婦……好漢做事好漢當,我做的事決不抵賴,要殺要剮隨你們……」
經審訊屬實,張寡婦被槍決於洛陽東關大石橋下。
當押送張寡婦的囚車過鬧市時,張寡婦突然抬起頭,用洪亮的嗓子對人們說道:「鄉親們,你們都聽著,我是被逼當刀客的,我殺過人,放過火,可我的仇還沒報呢!我今年五十三歲,再過十八年,我又是一條好漢,我還要回來報仇……」
一聲槍響後,張寡婦轟轟烈烈的一生就此結束,但關於她的傳說至今還在民間流傳著。
參考資料:《 民國匪禍錄》(江蘇古籍出版社)、《民國三教九流歸宿》(上海書店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