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我國東北方的渤海,被沿岸的居民親切地稱為「聚寶盆」,同時,它也是中國「四大海」中最大的內海。
然而,與之巨大的面積相對應的,它的深度很淺,平均只有18米,靠近陸地的地方則更明顯。相比起來,青海湖的平均深度都有21米,渤海真是沒有個「海」的樣子了。
然而,這樣的渤海如今依然在以每年82平方公裡面積的速度減小著,好像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滅亡——到底為什麼會這樣,這樣又會不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
第一內海,聚財寶地
中國海域有四大海,分別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它們有著恢弘的景觀,互相連成一片,保護著中國國域東部和南部的廣闊區域,給這些地區的海岸線提供了無盡的生機與財富。
這其中,渤海也算是非常特殊的一個。
它是中國境內最北、也是最大的內海,即除了與大洋或外海相通的狹窄水道外,四周被大陸或島嶼所包圍的海。它像一個「C」形的盾牌一樣保護著我國的東北、華北地區,位置絕佳,外國船隻如果想要進入渤海,可要問問附近的半島同不同意。
渤海海岸線全長約3800公里,差不多相當於從北京到曾母暗沙群島的直線距離,長度非常可觀。它的東西寬約346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面積達到驚人的8萬平方公里。8萬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這差不多已經達到韓國國土的總面積,和我國重慶市的總面積相差無幾,「第一內海」當之無愧!
得益於渤海廣闊的海域面積,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各類資源,形成了效益巨大的「環渤海經濟圈」。
渤海魚類的年產量高達50萬噸,漁業資源、水資源、港口資源、旅遊資源自然不必多說,重要的是渤海還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和海鹽資源。渤海油田是中國境內最大的海上油田,僅2021年一年就產出了三千萬多噸的原油,是僅次於大慶油田的原油生產基地。
我國的四大產鹽區——長蘆鹽場、遼東灣鹽場、萊州灣鹽場和淮鹽產場,其中前三都位於渤海地區。僅萊州灣鹽場的總產鹽量就有8億多噸,已經足夠整個中國所有人百年的用鹽量!這些資源為渤海的重要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渤海獨特的地理位置更是決定了它對於中國和中國人民而言的重要戰略地位。渤海由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中央海盆和渤海海峽五部分組成,三面環陸,分別與遼寧、河北、天津和山東三省一市毗鄰。黃河、遼河、灤河、海河四條大河和約40條小河流入渤海,每年為其提供大額入海水量和泥沙量。
此外,渤海還近朝鮮、韓國和日本,離蒙古、俄羅斯的距離都不算太遠,因此,哪怕在國際上,渤海的地理地位也可見一斑。
這麼看,渤海不僅養活了渤海海岸線上的上億中國人,還四通八達,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各個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響。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生態方面,渤海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地位,可謂戰略要地、聚財寶地,也難怪被當地居民稱為「聚寶盆」了!然而,現今的渤海卻正處在危險的境地中。
渤海灣
海域縮小,面臨消失
前面提到,渤海的深度很淺,平均只有18米。或許正是因此,渤海在誕生之初就有了面積漸漸縮小的隱患。
渤海邊有被稱為「鎮海吼」的滄州鐵獅子,於後周廣順三年建成(即953年)。鐵獅子是當時滄州的居民為鎮海嘯而建,為達到這個目的,當時正是貼著渤海邊建成的,然而到了1000多年後的今天,鐵獅子距離大海已經有了70多公里——這是人們肉眼可見的渤海縮小的最直觀證據。
從數據上看就更驚心動魄了。20世紀40年代初,渤海的總面積約為81313平方公里,而到了本世紀初,渤海的總面積縮小至77541平方公里,約縮小了3772平方公里,速率高達7.06%,每年約縮小82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以後,渤海縮小的速度明顯加快了,每年約縮小141平方千米。
自1990年以來,渤海的海岸線總長度也在持續增長。1990年,渤海海岸線的長度約為2545千米,到了2014年增長到3467千米,24年間增長了922千米,每年約要增長38千米。不過,增長的海岸線中大部分為人工海岸線,自然增長的海岸線並不如此驚人。
這麼看,渤海的海域確實在連年縮小,且這個過程還越來越快。進入21世紀,渤海每年縮小的面積已經快要達到上世紀的兩倍!如果按這個速度下去,完全不加以人為的干預和控制的話,不到500年,渤海就會徹底消失,成為歷史。
探究原因,如何治理
那麼,你肯定要問了,渤海到底是為什麼會縮小的呢?這不是暫時性的潮起潮落造成的現象,它的背後主要有兩大原因。
渤海的縮小與華夏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有關。眾所周知,黃河中泥沙含量極其巨大,古人就有「黃河斗水,泥居其七」的說法,黃河之中的泥,使它肉眼看起來都如同泥水一般渾濁。
每年,黃河都要輸送高達16億噸的泥沙,其中的大部分都到了黃河入海口的區域,即流入了渤海。正是因為這樣的「填海效應」,我國最年輕的陸地「黃河三角洲」逐漸誕生,且不斷擴大著它的面積——這也意味著渤海海域面積的縮小。
第二大原因,則是人為活動的影響。進入21世紀,人類開始了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工程,以適應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為人類文明創造出更多的發展空間。2011到2020年間,環渤海三省一市得到了國務院的批准,最終填得了共計829.5平方公里的土地。
短期內看,這樣填海造陸的工程是有好處的,但長期地看,這樣的做法貽害無窮。荷蘭是世界上最先開始進行填海造陸工程的國家,但僅僅一百年不到的時間,荷蘭就嘗到了惡果——地下水位被破壞,許多自然動植物的數量驟減。這無疑為渤海的未來敲響了警鐘。
雖然時至今日,渤海縮小的影響還不明顯,但如果渤海有一天真的消失了,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會是滅頂之災。渤海有著調節周圍溫度濕度、生態平衡的作用,如果渤海消失了,那麼靠近渤海的幾個省市都會面臨乾旱的問題,甚至不可避免地變成荒漠。
如此這般,幾個省市的糧食供給都會成為問題,可能會帶來大規模人口減少的結果,經濟發展也無從談起。當然,動植物也不能倖免,數量驟減的結果是必然的,許多珍貴的、渤海特有的物種都會滅絕。
同時,渤海作為我國的戰略要地、天然屏障,如果它消失了,不僅海上運輸業會受到巨大影響,更是會讓我國的東北防線變得脆弱,影響到我國的國土安全、軍事安全。如果真有這麼一天,新的國境線也會成為問題,屆時必然少不了與鄰國的紛爭。
有網友說,渤海如果消失了,我國的國土面積可以增加,說不定房價都會減少,大家也不用居住得如此擁擠了。但看完以上的論述,相信他們已經改變了看法。實際上無論是生態,還是經濟、軍事,渤海的消失都是貽害無窮的!
那麼,渤海消失的問題是否應該去治理呢?能夠治理嗎?治理難度大嗎?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渤海消失一定得治理,因為金山銀山不如綠水千山,為了可持續發展,渤海的問題是不容忽略的。而從原因上看,治理渤海的關鍵有二:第一是治理黃河,第二是減少人為的影響。
第一點其實是我國一直在推進的一項工程,為了減少水土流失,減少黃河內泥沙含量,我國一直在推進退耕還林、植樹造林、修築梯田、打壩淤地、建造蓄水工程,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有專家提出,為了保護渤海,可讓黃河改道,從流入渤海變成流入東海,但這樣的方式顯然難度極高。
對於第二點,國家也做出了努力。2018年,我國發改委頒布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其中不僅對黃河治理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也提出了緩解渤海海口泥沙、建造人工河道的方法,同時對圍海造田、填海造陸的行為進行了限制。
在這樣的努力下,相信渤海消失的問題不會困擾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太久。然而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實在太過渺小,作為普通人的你我,如果無法加入治理黃河、治理渤海的工作中,或許只能在保護環境的意識上下功夫了!
畢竟整個地球的生態圈都是一體的,我們少亂扔垃圾一次,或許遠在太平洋的海洋生物就會少一分被塑料纏繞的風險,這對於渤海來說也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