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貧民只佔比24%!兩漢的「舉孝廉」,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

2023年02月11日17:53:10 歷史 1205

兩漢時,最主流的選官制度叫「舉孝廉」,士人先被推舉為孝廉,然後再走上官途。打開兩漢是孝廉名冊,有史籍、碑文記載的128人中,漢末三國的名人有很多很多。我們簡單列舉幾個孝廉:曹操孫權袁術公孫瓚陶謙士燮荀彧荀攸華歆鍾繇王朗、張昭、楊彪楊修黃蓋陳登華佗……這都是一線的,還有很多二線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舉孝廉只是察舉制中的一個分類。什麼是察舉呢?就是字面意思,在考察後予以舉薦。

為什漢武帝要推行察舉制?

一般認為,察舉制興起於漢文帝,確立於漢武帝。

西漢建國後,朝廷的官員主要以功臣為主。《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中列舉的功臣一共有146位,他們佔據了西漢初期的政治舞台。漢文帝時,這些功臣還剩下一半左右,不過這時漢朝建國已經三十多年,政治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藩王出身的漢文帝又需要培植自己的力量,所以他需要在朝廷中注入一些新鮮血液。

平民貧民只佔比24%!兩漢的「舉孝廉」,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 - 天天要聞

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5年,漢文帝兩次下詔,要求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到朝中當官。文帝的心腹大臣晁錯,就是在公元前165年這次舉薦中脫穎而出。所以學者們認為,察舉制始於漢文帝。

到漢武帝時,察舉制開始在兩漢選官制度中居於主體地位。

察舉制居於主體地位,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取士範圍擴大,不但現有官吏可以被舉薦,平民也可以被舉薦。比如後來當上丞相的公孫弘,被舉薦前的身份就是平頭老百姓。

第二,是科目增加,除了已有的「賢良」科目外,又增加了「孝廉」和「秀才」等科目。

第三,標準也更加明確。

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開始了「歲舉」,也就是一年一舉薦,這標誌著察舉開始制度化了。

其中的標誌性事件,是公元前134年的一封詔書。史籍記載:「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從這時開始,兩漢察舉制中最重要的舉孝廉登上了歷史舞台,並以「歲舉」、「常制」的方式固定下來,讀書人有了一條走上仕途、參與政治的穩定渠道。

這個事件對中國歷史影響太大了,所以元光元年後來被一些學者稱為「中國學術史和政治史上最可紀念的一年。」

漢武帝能夠確立察舉制,大概有幾個原因。一是開國功臣差不多死光了,阻力變小了;二是他的雄心壯志,需要更多的人才來輔助加以實現;三是政治風氣的變化,獨尊儒術後儒生們開始集體參政,迫切需要一個制度化通道進入政府——這從「孝廉」科目的確立可以看出來,「孝廉」是典型的「以德取人」,這從側面說明儒生知識份子已經在政治領域中佔據了統治地位。

什麼樣的人才能靠察舉制當官?

說完察舉制的起源,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下察舉制下的各種科目。

兩漢的察舉制分為「常科」和「特科」。

常科」就是經常性科目,基本都是歲舉,每年都舉薦。

「特科」是偶爾出現的、特別指定之科目。舉個例子,比如在黃河泛濫時,皇帝會下詔要求舉薦能疏浚河道的特種人才,這就屬於特科。

平民貧民只佔比24%!兩漢的「舉孝廉」,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 - 天天要聞

察舉制的科目

兩漢的常科主要有四個:孝廉、秀才(茂才)、察廉和光祿四行。

孝廉,就是孝子廉吏。這裡要注意下「孝子和廉吏」是放在一起的,不是「舉孝子」也不是「舉廉吏」,是「舉孝廉」。

孝廉的舉主是郡國,頻率為歲舉,名額是每郡國2人,以東漢105個郡國算,全國總數最初應該為210人。

到公元93年,也就是東漢和帝永元五年時,因為各郡國發展極度不平衡,人口差距過大,所以有的郡國,尤其是關東地區人口較多的郡國,認為他們只有兩個名額是不公平的,所以要求對察舉的名額進行了改革。

因為關東士人在朝廷中屬於多數派,所以改革方向基本滿足了他們的要求。按人口基數確定察舉名額,具體為:郡國人口20萬歲舉1人,40萬2人,60萬3人,以此類推;不滿20萬兩年舉1人,不滿10萬3年舉1人。因為西北地區郡縣人口很少,有的郡只有幾萬人,這次改革後,西北地區的孝廉名額開始變少,東西政治結構的不平衡進一步加劇了。

士人被舉薦為孝廉後,一般會在中央當一段時間郎官,也就是候補官員,然後才出任實職官員。

第二個常科是秀才。秀,「美好」的意思,「秀才」就是有美才之人。東漢時為避劉秀的諱,「秀才」改稱為「茂才」,所以我們在漢末三國史料中看到的都是「茂才」。

為敘述方便,下面我們也統一稱為「茂才」。

舉茂才開始於元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06年,比孝廉晚了28年,剛開始茂才是特舉,逐漸變成了歲舉。

根據學者統計,史籍、碑文有記載的62個茂才,其中漢末三國時期的名人有孫權、黃琬皇甫嵩、陶謙、士燮、張昭、王朗、陸遜沮授田豐袁譚等人。

和上面孝廉的名單對比,我們會發現,有些人既被舉孝廉又被舉茂才,比如孫權、陶謙、士燮、張昭、王朗等。

茂才的舉主多樣,從有記載的東漢62個茂才看,其舉主有三公9人、將軍6人、光祿勛4人、司隸校尉3人、州牧刺史26人,情況不明者14人,舉主中州牧和刺史最多,超過了1/3。

茂才的名額要遠少於孝廉。根據建武十二年的詔令統計,茂才每年三公舉3人,光祿勛舉1人,司隸校尉舉1人,州牧舉12人,總計17人。算上「位比三公」的將軍,再多加兩三個,也不過20人左右,所以茂才名額非常稀少,不及孝廉總數的十分之一。

和孝廉相比,茂才資歷高、任用重。士人舉孝廉後,一般要到中央當候補官員,然後再當實職官員。而茂才一般直接委任為縣長縣令級別的實職官員。還有的茂才,會被直接任用為2000石官員。

上面我們提到的、同時被舉為孝廉和茂才的名人,也都是先舉孝廉再舉茂才,遵循一個由低到高的順序。

因為茂才要比孝廉顯貴,所以有些時候茂才會被當成一種尊崇某人的手段。比如孫吳名將陸遜,舉茂才時已經官拜右護軍、鎮西將軍、婁侯,根本不需要茂才這個當官的階梯了,但孫權仍然讓揚州牧舉他為茂才,以此向世人展示對陸遜的尊崇。

察舉制中的孝廉、茂才兩個科目最為重要,在兩漢被被視為入仕之正途。

第三個常科,是察廉,「廉」就是廉吏。察廉和孝廉的區別在於,舉孝廉的範圍是所有的官吏、平民,而察廉的範圍主要是舉主的部下,俸祿限於斗食到600石,其性質是舉主向朝廷報請、提拔自己優秀的下屬官吏。

察廉的舉主廣泛,既包括地方郡守國相,也包括中央的公卿官員。察廉後的待遇,一般在縣長至縣丞這一級別。

常科第四種,是光祿四行。四行就是四種操行,包括敦厚、質樸、遜讓、節儉。舉主為光祿勛,每年舉1人。

上面四種,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就是察舉制的四個常科了。下面時間,我們介紹一下特科。

特科就是特別指定之科目,有的特科是不常見的,我們就不說了,說了也說不全,肯定會有遺漏,我們只介紹下比較常見的特科。

第一個,賢良方正。賢良方正就是才幹、品格都出眾的人。

歷史上皇帝下詔舉賢良方正,通常是在日食、地震等特殊情況下。漢朝講究天人感應,日食、地震等現象的出現,意味著上天對皇帝的表現不太滿意,這時皇帝為了表達要當個好皇帝的決心,通常要招納賢才、廣開言路,一般就會開這個特科。

察舉賢良方正時,很多時候都會附帶個說明,比如要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者,賢良方正可親民者,賢良方正有道術達於政化者,等等。

賢良方正的舉主範圍很大,包括三公、將軍、九卿、司隸校尉、州牧、刺史、郡國守相等,

但未必每次都是所有人參與,一般在這個範圍內由皇帝加以指定。

被舉為賢良方正的,漢末三國時的名人有劉焉張奐皇甫規

第二個,賢良文學。這個大體和賢良方正差不多,不過在選材時更注重儒生中入手。

第三個,明經,察舉通曉經學的人。

東漢元和二年的詔書中,規定了各個郡國舉明經的名額,其中人口10萬以上察舉明經5人,不滿10萬的3人。

第四個,明法,通曉法令、熟悉政務。

第五個,至孝,特別孝順的人,從詔書上看,至孝的舉主可以是公卿、校尉和郡國守相。

第六個,有道,懂得治理之道的人。

第七個,敦厚,性格敦厚的人才。光祿四行中的一種操行,拿出來做了一個特科。

第八個,尤異,官吏中治理地方業績特別好的官員,這個考察的範圍主要是面對郡縣等地方長官,其性質是從優秀官吏中選拔人才擔任更高級別的職務,舉主一般為刺史。

第九個,治劇,「劇」是指特別難治理的郡縣。「治劇」意思是有治理難治理郡縣的才能,換句話說,就是有給政府解決難題的能力。

「治劇」和「尤異」是有差別的。已經把一個郡縣治理好了,這叫「尤異」,強調一種已然的表現;有才能治理好一個難以治理的郡縣,這個叫「治劇」,強調的是內在的才能,還不是外在的表現。

第十個,勇猛知兵法,就是能打仗,這個科特集中在東漢末年,當時國內多暴亂,國境多戰事,所以特別需要軍事人才。

第十一個,明陰陽災異,察舉陰陽術士,夜能觀天象,晝能跳大神,這種人才。

一次失敗的探索:陽嘉新制

總的來說,兩漢察舉制的特科,基本就上面那麼多。下面我們再花點時間,介紹下察舉制的一次重要變革,就是著名的「陽嘉新制」。

察舉制在運行了兩三百年後,到了東漢中晚期,各種弊端日益顯現出來,比如士人偽造名譽、舉主營私舞弊等。到了公元132年,針對察舉制的流弊,尚書令左雄提出了改革察舉制的一系列新政策。因為公元132年是漢順帝陽嘉元年,所以這次改革被稱為「陽嘉新制」。

「陽嘉新制」核心在於兩點,一是限制被舉者年齡,二是對被舉者實行考試。

限制年齡,是指年齡不滿四十歲的,不得察舉為孝廉;但茂才不受年齡限制。

實行考試,是指孝廉被舉薦後,由中央舉行考試,看看被舉薦者有沒有真才實學。

考試的內容為「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以儒生身份被舉薦的,要考你儒家經術;以官吏身份被舉薦的,要考你行政文書。

陽嘉新制以前,歲舉的常科,孝廉、茂才等,都沒有考試這一層。被舉者水平怎麼樣,主要看舉主對他們的了解,舉主通常把孝廉、茂才的實際情況寫在舉狀上,送到中央,中央相關部門複核,沒有問題就可以委任當官或者候補當官。陽嘉新制後,多了一個考試,相當於多個一層篩選。

陽嘉新制後,考試一度非常嚴格。比如陽嘉二年的考試中,288個孝廉最後只錄取了30多個,其餘的都被罷黜。這30多人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陳蕃李膺

可惜的是,限制年齡和嚴格實行考試篩查的制度,一共只執行了十年左右,然後就變成了一紙空文,舉孝廉不再有年齡限制了,考試也變成了走過場。

陽嘉新製為後人所讚揚的,主要在於考試製度的建立,這給後來的各種人才選拔制度提供了一個借鑒的方向。

不過要說明的是,陽嘉新制雖然給察舉加了一個考試,但和後來的科舉制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舉三個主要的不同點:

陽嘉新制的考試,只是察舉制的一個輔助程序,選拔人才的重點還在於「察舉」;科舉制以考試為核心程序,選拔人才的重點在於「考試」。

陽嘉新制的考試以舉薦為中心環節,被舉薦的人才有資格參加考試;科舉是士人自由應考,不需要官員舉薦。

陽嘉新制的考試是非競爭性的等額考試,如果考生全能達到標準,那就全能當官;科舉制錄取名額遠遠小於參加考試的人數,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平民貧民佔比24.4%,進步還是退步?

最後我們再介紹一下察舉制的進步意義。

首先是確定了一套系統的選拔人才的制度,並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時代。

其次,在選材過程中重視「以德取人」,客觀上起到了崇尚名節、激勵士風的作用。

最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世襲制和身份制,上下層有了相對活躍的流動。

學者對兩漢孝廉之家世進行了統計分類,在有據可查的184人中,官僚貴族子弟128人,佔69.6%,富豪子弟11人,佔6%,平民29人,佔15.7%,貧民16人,佔8.7%。

平民貧民只佔比24%!兩漢的「舉孝廉」,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 - 天天要聞

孝廉家世分類

父、祖無任何官位的的平民、貧民加起來,佔據24.4%的比例。

這個比例看起來似乎不高,但實際上即使是在後來競爭更充分的科舉制時代,官僚子弟也比普通人家有更多的教育機會和當官機會。所以,在秦漢大一統帝國剛建立後不久,平民、貧民就能以這樣的比例加入政府,並有機會做到公卿等高位,這在當時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參考資料

班固:《漢書

范曄:《後漢書

安作璋:《秦漢官制史稿》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黃留珠:《秦漢仕進位度》

勞干:《漢代察舉制度考》

張金光:《論秦漢的學吏制度》

李孔懷:《漢代郎官述論》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著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著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 天天要聞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考古實證,秦始皇帝陵根據「若都邑」的理念來營建,都邑里有政治、軍事,也有宮廷生活、文化娛樂。秦朝的休閑生活會是怎樣的景象?5月4日,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尋古中國·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戲水禽》帶你通過考古研究新成果,對秦朝文化娛樂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麼人?秦始皇帝陵東南部...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 天天要聞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如果說全世界最會賺錢的人是誰?李嘉誠絕對排得上號。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前陣子那樁港口交易鬧得人盡皆知,一邊是國家利益,一邊是家族資產,李嘉誠站哪邊,大家其實心裡都有點數。港口本來要賣給美國財團,還好有關部門及時叫停。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 天天要聞

琉璃河考古隊節日在崗:當「90後」遇上「3000後」

房山區琉璃河鎮,開滿野花的草叢上,挖開了深淺不一的坑,每個都有專屬的數字加字母編號。這處小型發掘現場,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東段一部分。五四青年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後」考古人員面朝黃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颳去層層覆土,專心致志地在「護城河」底搜尋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安妮娜在發掘現場複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