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在閱讀前,先點擊上面的「關注」,感謝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給大家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並與您分享閱讀的快樂!筆者後續將會為大家帶來更多的精彩故事
公元923年,李存勖統領大軍一鼓作氣,拿下曹州,隨後領軍直逼開封城,後梁皇帝朱友貞獲此消息之後,驚慌不已,當即命人將諸臣召到皇宮之內,尋求對策 ,結果,諸臣束手無策,這就使得後梁皇帝朱友貞絕望至極,將自己一人關在建國樓之中。
將自己關在建國樓數日的後梁皇帝朱友貞深知大勢已去,亡國難免,便將都指揮使皇甫麟召到了建國樓,對其心灰意冷地說道:「梁晉乃是世仇,朕絕不能向他們投降,你趕緊將朕殺了,以免朕落在他們的手上受辱。
皇甫麟一聽後梁皇帝朱友貞這是要讓自己殺他,當即臉色驟變,跪倒在地,對朱友貞說道:陛下,微臣只能夠替陛下效命,保護陛下的安全,又怎麼能夠出手傷害陛下呢!」
朱友貞見皇甫麟不肯動手,揚天長嘆道:皇甫麟你不遵從朕的旨意,難道是準備等到城破之時,將我獻給李存勖,以此來邀功嗎?
朱友貞的這一番話一說出口,令皇甫麟誠惶誠恐,當即拔出腰間隨身攜帶的佩劍,想自殺以示自己沒有異心。
而朱友貞見狀,趕忙上前一步,緊緊捂住皇甫麟的佩劍,然後對皇甫麟說道:朕要和你一同前往黃泉之路,說罷搶過皇甫麟腰間的佩劍,然後橫劍往自己頸項一揮,結束了自己生命,而都指揮使皇甫麟見此情形,當即淚流滿面,撿起地上的佩劍,緊隨朱友貞的後塵,自刎而死。
《舊五代史·梁末帝紀》:帝召控鶴都將皇甫麟,謂之曰:「吾與晉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鋸,卿可盡我命,無令落仇人之手。」麟不忍,帝曰:「卿不忍,將賣我耶!」麟舉刀將自剄,帝持之,因相對大慟。麟進刃於建國樓之廊下,帝崩。(《五代會要》:末帝年三十六。)麟即時自剄。
後梁皇帝朱友貞死後,李存勖引兵攻入東京,從麾下將士的口中聽聞朱友貞已在宮中自盡而亡的消息後,十分感慨地說道:古人云,施人以恩不能乞求他的後代來回報,與人結仇不能報復在他後代的身上,唐梁兩國之間的恩恩怨怨,與其父朱溫有關,和朱友貞是無關的,想朕與其對壘打仗十年有餘,未曾與朱友貞見上一面,是朕的一大遺憾啊。
《舊五代史·梁末帝紀》:唐帝初入東京,聞帝殂,憮然嘆曰:「敵惠敵怨,不在後嗣。朕與梁主十年對壘,恨不生見其面。」
隨後,李存勖來到了後梁的皇宮之中,見到了朱友貞的屍體後,並沒有對其屍體進行羞辱泄憤,而是命自己的下屬對朱友貞的屍首進行了厚葬。
而我們如果回顧後梁末帝朱友貞的一生,我們就會發現他在先期之時,本是一位頗有能力的天子,但是為何最終僅僅只是在位了11年,便淪為了一個亡國之君呢?接下來,文者就結合歷史文獻來解析這其中的緣由。
爭奪皇權
後梁末帝朱友貞是後梁太祖朱溫的第三子,他的生母是朱溫的正妻張惠皇后。
朱友貞與其父朱溫的性格截然相反,朱溫是一個性格粗暴之人,而朱友貞則是一個性格溫和之人。
公元907年,朱溫威逼唐哀帝禪位於自己,唐哀帝無奈,選擇了妥協,將皇位禪讓給了朱溫,朱溫則是順勢即位稱帝,建立後梁。
朱溫登基之後,便將自己膝下的幾個兒子一一進行了封王,當時作為皇三子的朱友貞被封為了均王。
朱溫建立後梁政權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沒有設立儲君,這就使得朱溫膝下的幾個皇子對於儲君之位都抱有想法。
公元912年,朱溫與死敵李存勖交戰於河東,結果朱溫在此次戰事中大敗,損兵折將,他個人也在領敗軍回撤的途中患了重病。
回到洛陽之後,朱溫一病不起,便要將在外帶兵的博王朱友文召回洛陽,承襲帝位,但是這個消息被郢王朱友珪提前獲悉,他對於皇位一直心存窺欲之心,他見朱溫寧願將皇位給予博王朱友文這個養子,也不給予他這個親生兒子,惱羞成怒之下,領兵突襲皇宮,弒父奪權。
朱溫被郢王朱友珪殺死之後,郢王朱友珪又趁勢假傳詔書派人去往東都大梁,賜死了博王朱友文,就這樣,在掃清了一切障礙之後,郢王朱友珪登基為帝。成為後梁的新君。
而均王朱友貞見郢王朱友珪為了皇位,殺父,殺兄弟,十分擔憂自己的下場和結局,便將自己的姐夫趙岩、表兄袁象先召到府中,商議對策。
姐夫趙岩告誡均王朱友貞,郢王朱友珪弒父殺兄之舉,不得人心,朱友貞要做的就是爭取功臣宿將的擁戴,起兵反對朱友珪。
不久後,均王朱友貞爭取到了魏博節度使楊師厚的支持,在公元913年,領兵沖入洛陽城的皇宮,殺死了朱友珪,並在隨後在諸臣的擁護之下稱帝,成為後梁「實至名歸」的第二任皇帝。
身死國滅
朱友貞登基伊始,還是頗有作為,治國理政之事處理的還算穩妥,但是為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友貞便在公元923年身死國滅,淪為一個亡國之君呢?
如果我們翻看歷史文獻,就會在一段朱友貞與宰相敬翔的對話中找尋出答案。
公元923年,中都被敵軍攻破後,朱友貞曾召集諸臣入宮商議對策,結果,在商議之時,諸臣竟無言以對,這就令朱友貞懊惱之極,連忙詢問宰相敬翔如何應對。
而宰相敬翔這是哭訴道:陛下,微臣蒙先帝聖恩,已經有30餘年,微臣明面是後梁的當朝宰相,但實際上卻是你們朱家的老奴啊,對陛下可謂忠心不二,微臣前後數次上諫,希望陛下能夠聽為一言,但是陛下卻不聽,導致現在唐軍兵臨城下,就算是兩漢時期的名臣張良、陳平再世也無法挽回這樣的敗局。
而這段對話中,我們就能夠找出其中的緣由,那就是朱友貞剛愎自用,不納善諫,而在朱友貞掌舵後梁的後期,朱友貞任人唯賢,將朝中的要職都給予那些外戚勢力,使得真正有能力的官員沒有被派上用場,老臣敬翔、李振曾為此多次對其進行勸解,勸解朱友貞啟用有能力,品性好的官員擔任要職,為後梁效力,但是朱友貞根本不聽,一意孤行的寵信那些外戚官員,使得後梁的朝政越發的混亂。
這個時候,朱溫生前的勁敵李存勖見後梁朝局混亂,內外交困,便集結重兵,直搗黃龍,攻向東京洛陽城,使得朱友貞在眾叛親離之下,選擇了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