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九年,正值國子監朝考,江蘇元和縣人陸潤庠位居一等被選為河南太康知縣。同年們紛紛投來羨慕的眼光,都說以優貢(高級秀才)出任知縣,已經是貢生的天花板了。
這等好事任誰也會歡喜一場,不料陸潤庠來到吏部文選司,說太康知縣一缺高低不要,讓他們重新安排人選。
文選司郎中一聽大驚,以為陸潤庠不知天高地厚,區區一個貢生能放個知縣實缺已是積了幾輩子的德了,要知道人家堂堂的兩榜進士初次選官,也得等上數年才能實補知縣。
那麼陸潤庠為何不願上任呢?倒不是說他看不上七品的知縣,而是他心裡一直有一個進士夢。
同治十二年,陸潤庠參加了順天鄉試順利考中舉人,十三年他如願以償獲得狀元頭銜。
從陸潤庠的案例可以看出,清代官場對於科甲功名十分注重,哪怕放棄當官的資格也要去擠科舉的獨木橋。
無獨有偶,清代114個狀元,其中就有22人在奪魁之前有當官的經歷,但他們都不滿足於貢生、舉人的身份,非要考個進士功名。
印象中,科舉時代都是先讀書後入仕,實際上很多進士出身的讀書人都是半工半讀,先謀得一缺半職,然後繼續完成學業。這個比例大致佔到了20%左右。
比如狀元中,陸肯堂、王傑、史致光、陳倓沒有奪魁之前,以舉人、貢生身份被選為正八品的縣學教諭,後來他們參加會試獲得狀元,其中王傑官居正一品的大學士,史致光也官居總督。
還有畢沅、龍汝言、吳錫齡、金榜、戴衢亨、姚文元、庄培因、梁國治、王仁堪等10人在中魁前都在內閣擔任中書(從七品)。
按例,內閣中書一般都是進士出身者擔任,這10個人由於在內閣任職多年,深覺舉人、貢生的身份卑微,在同僚們前面總是抬不起頭。所以他們重新參加會試,堅持要走完科舉之路。
中狀元之後,他們的前途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其中有6人官居二品以上,級別最低的也是知府。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若沒有進士這個身份,那麼不出意外一輩子都是個小京官,更不會被載入史冊。
再如朱昌頤,他以舉人身份在官場混了13年,好不容易熬到戶部主事,就是因為他沒有進士功名,所以在升遷上屢屢受挫。
一氣之下,朱昌頤辭了戶部主事一職,安心在家讀書,後來他如願以償考中狀元。儘管他的官職始終是正六品的修撰,可有了狀元頭銜走起路來也能昂首挺胸。
清代唯一一個旗人狀元崇綺也是類似的經歷,崇綺出身豪門,他的父親是大學士賽尚阿。不幸的是,賽尚阿由於鎮壓太平天國無功被咸豐帝治罪,家道至此中落。
崇綺屬蒙古正藍旗,比一般的漢人地位要高。可他前半生的仕途經歷十分坎坷,他以秀才進入官場,後又捐為八品筆帖式。
由於頂著罪臣之後的身份,崇綺晉陞十分緩慢,咸豐十年才混了個五品虛銜。就是這樣,崇綺仍不忘初心,終於在同治四年考中狀元,此後的二十餘年間官員亨通,做到了尚書、都統,還成了同治帝的岳父。
最典型的還是浙江嘉善人王敬銘,史料記載他尤其擅於書畫,讀書也很有天賦。康熙第六次南巡時,王敬銘迎駕受到康熙帝的褒獎,被提拔為內廷供奉兼武英殿纂修官。
王敬銘死活不接旨,說是要憑真本事當官。此時他不過是個秀才,經過數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在康熙晚年考中狀元。
還有翁同龢、孫家鼐等狀元也是以秀才拔貢的身份被選為知縣、教官,但他們都沒有就職,而是選擇繼續深造,結果都是大魁天下,位極人臣。
進士群體中類似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乾隆朝著名史學家趙翼,也是在會試落第後被選為軍機章京的,後來他又參加鄉試獲得一甲三名。
讀書應舉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官,但明清官場最重出身,如果是秀才、舉人當官總是讓人覺得名不正言不順,會被同僚們低看一眼。
面子是一方面,關鍵還是里子。按照清代的官制,非進士出身的官員有很多的限制,許多崗位明確規定非進士不授,比如鄉試、會試考官,各省學政等等。
且不說舉人、貢生,就是進士出身的官員也分三六九等,翰林瞧不起二甲的,二甲的瞧不起三甲的。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國藩,他由於殿試發揮不好,名列三甲進士。雖然他後來通過朝考進入翰林院,但「同進士出身」一直是他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就是清代很多人獲得官職之後,仍要棄官不做而去參加會試的根本原因。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幸運的僅是少數,大部分人皆因會試不第,最終落得丟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