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年,成濟爬上屋頂,痛罵司馬昭:「你為何如此忘恩負義,過河拆橋。」士兵弓箭齊射,成濟、成倅殞命,司馬昭成為贏家。
成濟,太子舍人,司馬昭親信,卻成為殺害皇帝曹髦的替罪羊,被賈充坑死了。
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剷除曹爽集團,掌握大權。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努力,曹魏江山走到了盡頭。
曹髦,曹丕的孫子,年少有為,志向遠大,以夏朝少康為偶像,立志重振魏國。少康,夏朝帝王,剷除權臣,重建王朝。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不願意屈辱地活著,不想在「禪讓」典禮上成為笑柄,寧可高貴赴死,與司馬昭決一死戰。
260年,曹髦率數百宮中衛士,準備突襲司馬昭。可惜,王沈告密,出賣了皇上,讓司馬昭有了準備。
曹髦親自拼殺,手持長劍,司馬昭派來抵擋的司馬伷一觸即潰,士兵紛紛退縮。皇帝親自上陣,氣場強大,故而士兵不敢打。
賈充率兵來攔截,與皇帝拼殺,士兵也沒作戰積極性,不斷後撤。一旦突破賈充這關,曹髦就能殺入司馬昭府上,結果大不一樣。
局勢萬分危急,成濟犯了錯誤,他問賈充:「局勢很糟糕,情況危險,應該怎麼辦?」
賈充是司馬昭死黨,且為人有心計,便說:「主公養你們這麼久,就是為了今天,還猶豫什麼呢?」
成濟不再猶豫,拿著長矛上陣,直接將曹髦穿透,兵刃從背後穿出來。史載:「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
聽說曹髦被殺,司馬昭很高興,但樣子還是要做,把戲演好。司馬昭跪地痛哭,「昭聞之,大驚,自投於地。」直言有罪。
司馬昭想當皇帝,連路人都知道,但曹髦不會輕易屈服,問題比較棘手。此時,成濟這個「二愣子」幹掉了曹髦,無異於解決了司馬昭的心頭之患。
但是,曹髦畢竟是皇帝,且南北朝之前,即便君王失去江山,也可以得到優待。所謂「滅國而不絕其祀」,就是這意思。
曹髦被殺,司馬昭擔不起這個責任,不想淪為罪人,背負罵名。如此,殺害皇帝的替罪羊必須得有,成濟、成倅兄弟難逃一劫。
成濟直接殺了曹髦,士兵們都看見,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大家都不願意上去,成濟自己沒腦子,自然難逃一死了。
司馬衷找替罪羊,派兵包圍成家。成濟、成倅兄弟不服,光著膀子爬上屋頂,痛罵司馬衷忘恩負義,過河拆橋,被亂箭射死。
《魏氏春秋》記載:「成濟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醜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
成濟、成倅殞命,他們的家人結局如何呢?史料記載有出入,有些說被夷滅三族,有些說司馬昭沒有把事情做絕,不一而論。
《晉書荀勖傳》記載:「今成倅刑止其身,佑乃族誅,恐義士私議。乃免佑為庶人。」成家人沒有被殺光。
《晉書文帝紀》記載:「濟干國亂紀,罪不容誅,輒收濟家屬,付廷尉。太后從之,夷濟三族。」
同樣是《晉書》,對同一件事的說法都不一樣,著實有意思。不過,成濟、成倅當替罪羊則毫無疑問。
成濟、成倅都擁戴司馬昭,卻落得如此下場,也是可悲。但是,就當時局勢而言,無論成濟怎麼做,都難逃一死。在此,我們可以模擬3種情景。
第一種:成濟上去與皇帝格鬥,假裝打不贏,被刺傷,跑回來,讓賈充看著辦。曹髦武力值一般,成濟居然輸了,司馬昭肯定不相信,懷疑他耍小聰明,也會殺了他。
第二種:成濟倒戈,擁戴曹髦,殺死賈充,然後跟著皇帝一起殺入府上,處死司馬昭。
問題是,司馬昭羽翼豐滿,即便此舉成功,也只是提前上演「孝庄帝刺死爾朱榮」的故事罷了。
沒有司馬昭,司馬家族也能武力對抗,曹髦沒有直屬武裝,一樣戰敗,成濟也活不了。
第三種:打傷曹髦,將其俘虜,送給司馬昭處理。從難度上看,成濟可以做到,但司馬昭也會殺了他。打傷、俘虜皇帝,也屬於「犯駕」,罪不容誅。
可以說,成濟難逃一死,無論他怎麼做都不行,司馬昭都會殺了他。司馬家族奪取曹魏江山的路上,成濟只是一塊墊腳石而已。
殺害曹髦,成濟是直接操刀者,賈充是慫恿者,司馬昭則是幕後玩家。結果,成濟淪為替罪羊,司馬昭、賈充則「逍遙法外」,成為贏家。
尚書左僕射陳泰不服,認為至少應該處死賈充才能向天下謝罪。司馬昭捨不得,賈充對他而言太重要了,殊不知就是賈充的女兒坑慘了晉朝。
265年,司馬昭病逝,司馬炎接班,順利取代曹魏,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司馬炎繼位後,為了感謝賈充,與他結為兒女親家。
太子司馬衷(晉惠帝),迎娶賈充女兒賈南風,這是晉朝的不幸,也是華夏的悲哀。
290年,司馬炎病逝,司馬衷繼位,賈南風專權,成為「八王之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王之亂」時,游牧騎兵紛紛南下,中原亂成一鍋粥,生靈塗炭。317年,西晉滅亡,司馬家族也是損失慘重。
參考書目:《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