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不少人都在討論,當初為何扶蘇到死都沒有反抗,他明明坐擁蒙恬的30萬大軍,完全可以去咸陽問個明白再做決定啊!
首先這段歷史就不明不白,蒙恬的意思很明白(這個使者可能是假的皇帝的命令可能是假的),扶蘇(父親的命令怎敢不從),他們根本就不在一個節奏好嗎!一個懷疑皇帝是假的,一個毫不懷疑,為什麼?
當時並沒有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出去,只有皇帝巡遊到哪裡的消息,又有詔書上的真玉璽圖案在,蒙恬憑什麼懷疑皇帝使者是假的?蒙恬說得這麼清楚了,扶蘇為什麼沒有理解他的意思?為什麼他那麼肯定皇帝命令是真的?
一、扶蘇比蒙恬可能早看到詔書上的內容,史書沒有記載詳細。所以扶蘇看到了玉璽圖案,確認為真,而蒙恬至少沒有看到玉璽圖案,即便看到了,他的弟弟蒙毅怎麼沒有緊急通知他呢?所以他產生了疑問。扶蘇可能請示過了,但沒有回應或者又來一道差不多的詔書。
二、秦律有規定,不孝是罪,與父母頂嘴也是罪。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王公貴族,無不奉行律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在秦國是可行的,如果是儲君犯法則懲罰他的老師,當然王不用真的受罰,只不過王也要受法的制衡,除非他改法,但肯定有很多大臣反對。扶蘇以數諫如故,雖然他不認為這是錯而是為秦國考慮,但確實與父頂嘴了,他無法辯駁。
那麼不孝與頂嘴會有什麼懲罰呢?斷腳流放甚至死都是可能的,在秦國父告子有罪,官吏必須馬上去抓子,如果不立刻去那麼同樣有失職罪。反過來子覺得父有罪告官,官則以為是家務事不予受理。所以扶蘇可能以為即便是請示了,即便不死也會折磨死,比如從輕處罰被斷腳,而秦國還有一條可怕的律法,如果子是殘疾父處死他不受法律追究。在那個年代如果殘疾了那就和死沒有什麼區別了,他也許還是想死得有尊嚴些。
三、秦始皇尚在人世之際,他只是將公子扶蘇派往北方邊疆歷練,不是真正把這30萬雄兵全部調撥給公子扶蘇。軍事指揮權上,還是由大將軍蒙恬說了算。
《史記》中這句話也很關鍵:「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扶蘇那些諫言已激怒秦始皇,而扶蘇被派往北方只是當個監軍,蒙恬才是真正的主帥,扶蘇根本沒有調兵遣將的權力。
而且秦國是有虎符這種東西的,有兵權就意味著有虎符。必須要弄清楚虎符是什麼才能明白扶蘇當時的處境,虎符有兩半,右半是君符在皇帝手中,左半是將符在將軍手中,要調動軍隊必須左右虎符合體,如果缺少其中一半,除非君王親臨否則誰都無法。
請不要說虎符可以造假,虎符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地方將領叛亂,是君王拿來防將軍的,否則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軍隊很容易就成為將軍自己的手下,君王是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的,所以還會有其他措施保證虎符真的有用不存在假貨。當然咯,調動軍隊除了虎符還有詔書和節,很多人是這樣說的,所以在此補充。
也許有人會說了,不對呀,你看商鞅被公子虔所害不就起兵自衛了嗎?嫪毐不也能起兵造反呢?怎麼偏偏到扶蘇就這麼難呢?原因很簡單,商鞅是大良造,嫪毐封了侯,他們都是有封地的,也就意味著那塊土地是他們自己的,他們可以組織自己的勢力。始皇就是因為看到這麼多分封的臣子叛亂所以才堅決不允許分封的。
後來淳于越進諫讓皇帝兒子到地方做藩王,始皇也拒絕了。那三十萬軍隊始終屬於皇帝自己,當皇帝要求扶蘇蒙恬交出兵權,他們就沒有勢力了,因為皇帝不允許臣子有可以威脅到皇權的勢力。李斯曾經聽皇帝身邊的人告訴自己皇帝不喜他坐華貴馬車有那麼多賓客,就立即收斂了。但皇帝很生氣,也不管是誰泄露了他的話,將當時在場的宮女侍衛全部處決。所以有人說應該在皇帝身邊安插眼線,這麼作死的行為還是不要想了,萬一皇帝改成嚴刑拷打,那眼線不就把主人所作所為全供出來了嗎?
四、他沒有上帝視角,但是我們有,所以我們知道結局不好,但他卻期待著好結局。不知大家有沒有玩過劇情豐富選擇很多結局也很多的遊戲?玩過的大概就能理解他的選擇了。因為作為玩家完全不知道後來會發生什麼,你做得每一個選擇其實都沒有對錯,你是做過很多考量的,但遊戲的結局卻會因此不同。
五、詔書下達秦國這台機器正常運行中,天下沒有大亂,大家都以為始皇還活著。秦律規定太嚴格,為官者比百姓要守的規矩負的責任更多。輕易挑戰律法只會落得以身試法的下場,看看那些因為各種罪名被罰徭役的人群有多少便可以看出。
如果扶蘇不是選擇造反而是去找始皇本人問個明白會怎麼樣呢?他必須過關卡,也就是通過高高的城牆,但秦朝人要想去別的地方必須要出示證明,不僅僅是身份憑證,還有官員寫的推薦信,那位寫信的官員同樣也要承擔責任的。如果打算強行爬牆,就會被城牆上的士兵發現,他們很可能直接發射弩箭。長城和咸陽或者沙丘都隔了好幾個城池,憑藉人多優勢某人強行過關可以,但下一關卡怎麼辦?
咸陽和上郡由秦直道連接後也需要走三天時間呢!來回便是六天。根據蒙恬拒絕的結果來看,如果扶蘇不接受詔書,估計也會被囚禁。這時間緊迫啊!從歷史結果來看,假設史書記載有誤,他真叫使者這麼做了,很明顯他沒有成功。如果選擇躲起來,制定律法的商鞅本人已經試過了,無人敢留他,甚至被旅店老闆舉報,所以他沒有辦法只能起兵自衛啊。
但與君王對抗就是以卵擊石,最後他被處以車裂之刑。那麼逃呢?先秦時期有很多逃跑成功的例子,秦國待不下去了可以去其他六國,可是秦已經一統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往哪裡走?唯一的漏洞是北方草原,只要北上就會遇到匈奴,扶蘇長期與匈奴打仗的敵軍的領導人之一,匈奴怎麼可能接受扶蘇,如果決定隱姓埋名與匈奴同居,那以後就再無名義南下,更不要說自己是秦人了。
避開人群就要面臨野外生存考驗,在草原生活,最起碼要有帳篷、食物和武器,不然晚上住哪裡,平時吃什麼。
《蒙恬列傳》中蒙毅就是直接被使者所害,蒙恬習武之人難道還對付不了小小太監嗎?他不接受詔書確實再請示了呀,結果,因為發布詔書是有正當途徑的,絕非電視劇拍的那樣隨意。秦人受商鞅變法的影響,比較守規矩,君王也希望他的子民守規矩,這也是楚人被秦人統治反應比他國人強烈的原因,因為楚國民風開放,結果秦律總是讓他們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然而即便規矩那麼多也沒人會反,其實商鞅變法發布初期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但王鐵了心堅持,流血的例子多不勝數,所以大家為了生存,只能接受變法,過了一段時間,大家終於感受到了它的好。
況且一個官吏疏於職守不等於大家都想這麼做,否則別人有錯自己躺槍,誰真的願意呢?除非天下大亂,官吏很多都被除掉,這樣消息就不會很快傳到君王耳中了。當然咯,即便秦律如此還是會有人說,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有規定出現那就說明很多人的確不聽律法仍要犯錯,而且有人成功了,現在不是還有很多人以身試法嗎?
項伯當時是秦國一級通緝犯但是憑藉關係逃出關中回家鄉去了,張良博浪沙刺秦全國搜了十天什麼也沒找到,隕石墜落有人在上面刻字詛咒始皇還是查不出來誰幹的,結果一氣之下把全村人都除掉了。這些例子的確展示了秦朝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秦律在小事上很有用,在大事上卻不一定能制約得了六國人,反而把秦國自己人給坑了,雖然秦國統一了天下,但官吏大多都是六國人,會關照六國人,所以始皇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巡遊威震天下。
所以才說,扶蘇蒙恬是在秦律制約之下的,無論怎麼樣要麼北上,要麼南下與地勢險要的咸陽正面直剛,秦國遷都那麼久無人攻進來是有原因的,右邊是沙丘,左邊是胡人地盤甚至有大漠。這已經不是逃了,是四面楚歌,入虎口。
六、百姓多聞其賢,他也確實如此且不論他是否調動得了軍隊的問題,如果他打感情牌,謊報軍情,然後南下奪位呢?很明顯他根本就不打算這麼做。他之前反對父親的做法時,就進諫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及,恐天下不安,他擔心天下不安!而事實上確實如此,當時的秦國已經是一個火藥桶了,百姓覺得自己就是統治者的工具,修宮殿,修長城,種的糧食要被繳納,各種天災不斷,律法規定太細,一不小心就觸犯秦律,他們沒法休息。
雖然不同意李斯的做法,但他封鎖消息這一點卻沒問題,因為一旦大家知道皇帝沒了,新皇又沒有登基,兄弟忙著奪位,百姓會怎麼做?說不定陳勝吳廣這種類型的起義就提前了。如果他號令士兵南下,那不就明擺著皇帝沒了?明擺著他要奪君位?他決定犧牲自己,本身就是為了秦國不陷入危機,為了天下不亂。
既然百姓認為他賢,說明他很可能多多少少產生了愛民思想,他不想百姓受苦。他如果棄百姓生命於不顧,使秦國動亂的導火索不就是北上的軍隊了,那該如何起義,百姓還會認為他賢而追隨他?
那時的貴族和平民幾乎沒有交集。可很多人都把秦國大亂的鍋讓他來背,而他的本意卻並非如此。因為用少數人行動很明顯是改變不了那種境遇的,大家看秦末起義不都是一大幫人行動,而且是全國都做一樣的事,所以秦國才招架不住的。並非只有奪君位才能救秦國,救秦國也有多種方式,考慮角度不同罷了。
其實扶蘇和蒙恬兩個人是差不多明白怎麼回事的,別把古人當傻子,一個優秀政治家,有著見微知著的能力。這事根本不難推斷,當詔書到的時候,蒙恬恐怕就能猜出個七七八八到底發生什麼了。所以兩個人的就義,其實就是犧牲自己保全國家。
於扶蘇,可以免於戰亂,可以全父子兄弟之情。於蒙恬,這個空前偉大的國家是他那一輩人親手建立的,千萬不要低估老一輩對國家的熱愛,我是蒙恬,我寧死也不願自己帶兵起來,在國家裡重燃戰火的。
所以有的選嗎?扶蘇並不怯懦,敢頂撞始皇的人怯懦?蒙恬也不傻,他們只是有自己的擔當而已,他們不知道後來的事情,對於當時的他們,國家交給胡亥李斯,總比戰亂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