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水縣,當地大部分人都聽說過「現代女強人」梁冠英。
歷史上,文水還走出過武則天,
而在近代還出現過劉胡蘭。
所以人們都常說,文水是出女強人的地方。
而現代的女強人梁冠英,
則是在商業道路上叱吒風雲。
梁冠英是七十年代初生人,
從小到大,她的個性就和其他的女孩不一樣。
19歲那年,梁冠英考上了中專。
這意味著今後將會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這對於出身農門的梁冠英來說,
是一次鯉魚躍升的機會。
然而,讓家裡人料想不到的是,
剛剛入學半年後,梁冠英就瞞著父母,辦理了退學手續。
她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追求愛情。
原來,她和一個叫郭曉冬的男孩,從小到大算是青梅竹馬。
梁冠英當年考上了中專,但是郭曉冬卻很遺憾的落榜,
這種分離,讓兩個情竇初開的年輕人不能忍受。
因此在一番抉擇下,梁冠英才選擇了退學。
對於女兒的選擇,家裡一開始很是反對。
但眼看梁冠英自己做主已經退學,家裡人再生氣也沒什麼用了。
退學之後,梁冠英便和郭曉冬結婚了。
之後,夫妻倆有了孩子。
事業和家庭,梁冠英看起來選擇了後者。
可是孩子出生後不久,她又做出了一個讓外人看來,不能理解的決定。
村裡人都以為她從此會在家相夫教子,
誰知道孩子出生後,梁冠英又參加了函授教育課程。
在不少人看來,她這完全就是瞎折騰。
然而梁冠英卻不這麼認為。
無論是學業還是愛情,她都想擁有。
再後來,梁冠英取得了大專學歷。
她當過村裡的黨支部書記,也當過老師。
自從結婚後的前十年,梁冠英的生活是穩定的。
2000年夏天,有一天丈夫郭曉冬突然告訴梁冠英,
家裡的滷肉廠開不下去了。
其實,即便郭曉冬不說,梁冠英心裡也很清楚,
這個管理混亂的家族企業,是走到盡頭了。
原來,郭曉冬家裡,很早之前就開辦了一個滷肉廠。
除了他自家入股之外,本家也有幾戶在廠里參股。
從1996年開始,梁冠英就在滷肉廠里擔任會計。
那時候她就發現,廠里的一切經營和運作,都非常混亂。
由於股東都是親戚本家,廠里的員工也都是自家人,
很多人支取錢款,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
甚至個人動用了公賬,遲遲都不補上。
於是幾年下來,廠子非但效益沒上去,
經年累月,反倒欠下了三百多萬元(一種說法是五百多萬元)的外債。
這對於一個小廠子來說,簡直是致命的打擊。
因為此事,日常負責管理工廠的公公一病不起。
主心骨倒下了,郭曉冬一時也沒有了主意。
他只能提醒妻子,廠子就要倒閉了。
不過,就在廠子倒閉的時候,
梁冠英再一次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在一次股東會上,梁冠英當場宣布,
這個爛攤子自己來接手。
一旁的郭曉冬以為自己聽錯了。
而其他股東則認為梁冠英瘋了。
為了填補這幾百萬元的債務,股東們急得團團轉。
沒有人願意接手這個爛攤子,
股東們甚至一致提出了一個苛刻的要求:
不管以後誰接手,必須得連同所有欠債都接過去。
此外,股東們的股份,也要一分不少的退回去。
這樣一種局面下,誰接手就等於自找麻煩。
但梁冠英應承了下來,郭曉冬雖然對妻子的做法不滿,
可應承下來的事情,具體要怎麼做,還是要看妻子。
一時間,28歲的小媳婦,成了郭家的頂樑柱。
梁冠英也是毫不含糊,說干就干。
畢竟,在她擔任會計的幾年時間裡,
早已發現很多問題的癥結所在了。
此前做會計,每個月核對營收財報,
梁冠英就發現,產品銷售中經常有大批量退貨的現象,
這直接導致了廠子的虧損。
之所以會出現頻繁的退貨現象,
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廠里一些滷肉產品的生產工藝很落後。
如此一來,就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很容易變質。
所以梁冠英當家後,
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砍掉了一些產品的生產。
設備被她當廢鐵賣掉了,而部分產品的包裝袋無法處置,
被梁冠英一把大火給燒了。
去掉保質期短的產品,剩下的就是保質期長的傳統滷肉。
這一番操作下來,生產上的虧損,算是止住了。
接下來,梁冠英又把目光對準了廠里的那些「七大姑八大姨」。
廠里不管是領導還是員工,清一色都是自家的親戚。
礙於親情和臉面,廠子在運作的時候,
難以形成統一和協調。
這些情況,梁冠英早就看在眼裡了。
所以,她決定把這些只拿錢不干事的人,統統清理出去。
如此一來,梁冠英彷彿捅了馬蜂窩。
親戚們不幹了,整天圍著梁冠英大吵大鬧。
他們都覺得,這個廠子是自家的,
在廠里上班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可無論親戚們怎麼鬧騰,梁冠英就是毫不退縮。
一時間,梁冠英成了家裡人的公敵。
在梁冠英父母去世三周年的忌日上,
一個本家的嬸嬸,把梁冠英大罵了一場。
那段日子,無論是梁冠英,還是丈夫郭曉冬,
他們身上的壓力都很大。
內部矛盾不管,因為欠債,
上門要債的人也能排起長龍了。
郭曉冬實在撐不住了,他想遠走他鄉,逃離這一切的是非。
有一天,他悄悄去了火車站。
在火車站,他又想起了家裡的老人和妻兒。
郭曉冬猶豫了。
把這爛攤子丟給妻子一個人,明顯是不負責任的。
冷靜了兩三個小時後,郭曉冬還是回家了。
不過,縱然是回了家,郭曉冬的心態還是左右搖擺的。
此後一段時間,他先後三次,又動過離家的念頭。
每次都是去了火車站要出發的時候,
內心深處彷彿有什麼東西在召喚自己。
最終,郭曉冬沒有走。
相比之下,梁冠英一開始敢於接下這個爛攤子,
梁冠英每天一如既往的工作、吃飯和睡覺。
她很清楚,內外交困的局面下,需要的是冷靜而非慌張。
整整兩年的時間,梁冠英都在等待著。
2001年底,轉機似乎來了。
一個來自大連的經銷商,要從梁冠英的廠子買20噸牛肉。
外人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大連的經銷商,
為何不遠千里上文水縣買牛肉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梁冠英所在的保賢村,
是一個有著幾百年悠久歷史的屠宰牛肉的地方。
當地有一句順口溜:保賢沒有鐘鼓樓,出了一幫殺牛侯。
正因為如此,梁冠英婆家人,才會早早開辦滷肉廠。
這一次,生意雖然來了,但經銷商提的要求卻很奇怪。
他們不要其他牛肉,只要牛的丁骨肉。
梁冠英雖然沒有殺過牛,但在村裡這麼長時間,
還從來沒聽過這種要求的。
以往村裡殺牛,包括她的廠子做滷肉,
都是把骨頭去了只賣肉。
剩下的牛骨頭,一斤只賣幾毛錢。
最關鍵的是,經銷商開出的價格,
比以往的價格高出了整整一倍。
梁冠英粗粗算了一下,如果這單生意做成了,凈賺十多萬。
然而,還沒等梁冠英高興,
經銷商卻提了一個條件:貨到付款。
而且,這單貨是發往廣州的。
梁冠英聽後開始作難了。
要知道,20噸的肉發往廣州,
所有的開銷加在一起要七八十萬元。
如果對方不給錢,那可就賠大發了。
因此,家裡其他人都覺得這是一個圈套,
對方故意把價格說高,就是為了騙肉的。
不過,梁冠英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
覺得對方並不是騙子。
原來,經銷商對於牛肉的規格尺寸要求很嚴格,
他們還特意給了梁冠英三個鐵質的量具。
正是憑藉這一點,梁冠英推測他們不是騙子。
還有一個情況是,此時廠里遲遲沒有更好的機會。
本就是債務纏身的情況下,梁冠英覺得,
不去搏一把,就不知道未來到底會怎麼樣。
就這樣,按照經銷商的要求,
梁冠英把20噸的貨發往了廣州。
兩天後,對方把貨款打到了賬戶里。
這單生意成了,梁冠英懸著的心也終於放下了。
後來梁冠英才知道,經銷商之所以只要丁骨肉,
是因為廣州當地市場流行把丁骨肉切片煎著吃。
市場的需求量非常大。
第一單合作順利,後面的訂單源源不斷。
第二年,光是賣丁骨肉,廠里就賺了將近兩百萬。
再加上傳統的滷肉生意,也能給廠裡帶來每年幾十萬的利潤,
用了三年左右,梁冠英還清了所有欠債。
通過這件事,郭曉冬也見識了妻子的經營之道。
從那之後,他把廠子都交給了妻子運營管理。
2004年,梁冠英又和天津一家企業合作。
對方出技術,梁冠英則負責牛的養殖和屠宰。
按照此前的約定,第一年,梁冠英一分錢沒賺。
但是梁冠英卻覺得很值。
她用了一年的時間,掌握了一條成熟的生產線。
以前賣牛肉,每公斤的毛利潤最多八十多塊。
掌握了一系列精細分割的技術後,
一頭牛比原來能多賣六七百元。
通過這種改變,年利潤又能多賺上百萬。
企業擴大規模後,梁冠英又逐漸帶領全村人養牛。
2007年,村裡的100頭以上規模的養殖戶,超過了100戶。
每年的出欄率,超過了三萬頭。
產業形成規模,梁冠英又開始思考高端牛肉市場。
她先後為一些山區村民擔保貸款一千多萬。
梁冠英對山區養殖戶唯一的要求就是牛要散養。
她向養殖戶做出承諾,上門收購,而且牛價還高於傳統的養殖。
就這樣,在文水當地的蒼兒會山區,
養牛量原先只有幾百頭,後來增加到了五千多頭。
2018年,梁冠英帶領企業上市新三板。
截至到當年,她旗下的企業,
已經形成了養殖、屠宰、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2019年,梁冠英旗下的牛肉專賣店,一共有九十多家,
年利潤達到了三億元左右。
可以說,梁冠英的成功,就靠9個字:能折騰,有慾望,夠野性。
文|711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