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13日,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八國聯軍」侵略到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隨即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門而入。
8月15日,北京失陷,幾乎是與此同時,西太后慈禧攜光緒帝倉皇出逃,在出逃時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的全權代表。
其實八國聯軍侵華這個事李鴻章全程沒有參與,因為當時李鴻章才擔任兩廣總督不久,正在兩廣禁賭打黑,搞得那叫一個大殺四方。
然而戰事一起,慈禧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將李鴻章由兩廣總督調任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在交通不太發達的晚清時期,從廣東到北京這段路並不近,李鴻章當時已經77歲高齡,乘輪船走到上海的時候,就以身體不舒服為由延遲北上的速度,其部下和親近的人都勸他不要北上,以免成替罪羊。
然而隨著八國聯軍不斷向北京進發,北方局面實在是無法收拾,慈禧便連續發電給李鴻章,催其北上主持局面。
8月15日北京淪陷,慈禧出逃,李鴻章於9月29日抵達天津,10月11日進入北京,正式接受議和事宜(割地賠款)。
對於西方侵略者來說,彷彿也更喜歡與李鴻章來談,到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大綱」上簽字。
消息傳出,舉國聲討,紛紛罵李鴻章是和秦檜一樣的賣國賊。
因為李鴻章身上頂著的壓力太大,在與列強談判時,急火攻心,甚至開始咳血,為了能夠促成此事,李鴻章已經沒有力氣和各國代表爭來爭去。
當時各國代表直接提出10億兩白銀的賠款,李鴻章躺在病榻上,指揮其他官員據理力爭,最後達成了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的《辛丑條約》。
在李鴻章的從政生涯中,簽了很多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件,其中不乏類似《馬關條約》這樣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要說中國近代史上失權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當屬《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也完全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
在簽訂最後一份賣國條約後,李鴻章終於油盡燈枯,死期將近,在人生的最後關頭,李鴻章給逃到西安的慈禧和光緒寫了最後一份奏摺,裡面動情地寫道:「奏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遺疏,仰求聖鑒事……屬纊在即,瞻望無時,長辭聖明,無任依戀之至。謹叩謝天恩,乞皇太后、皇上聖鑒。」
慈禧太后在回京途中看到李鴻章的奏摺,當即感動得熱淚盈眶,對身邊人說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第二天,慈禧就接到了李鴻章去世的消息,當即「震悼失次」。
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李鴻章曾經與慈禧傳出過緋聞,1898年10月,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李鴻章時說道:「中國總統李鴻章到訪。」
按理來說《紐約時報》是一個相當有影響力的報紙,不應該犯這樣的低級錯誤,把一個剛丟了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職務的人稱為總統。
更讓人唏噓的是,當時美國不少小報對於李鴻章的報道更是嚇人,直接說李鴻章與慈禧已經秘密結婚了,編得那叫一個有鼻子有眼的,時間、地點、人物都一應俱全,甚至連他們度蜜月的事情都編出來了。
之所以會鬧出這樣的笑話,有人解釋稱是李鴻章到外國時穿著黃馬褂,不明就裡的美國人誤以為是龍袍,因此傳出了慈禧與李鴻章結婚的烏龍新聞來。
儘管這是一條烏龍新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慈禧與李鴻章主僕二人還是有著長達二三十年的政治同盟關係的,他們共同開創了同治中興,又幾乎是一塊斷送了晚清的活命,因此,在得知李鴻章去世時,慈禧難免有「兔死狐悲」的失落。
慈禧在咸豐朝時雖然深受咸豐帝的恩寵,並一度干涉朝政,但是那並不屬於她的時代,直到1860年,咸豐帝為避英法聯軍鋒芒躲在熱河,次年病逝,慈禧當即聯合小叔子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得以垂簾聽政,真正登上政治舞台。
幾乎是與此同時,李鴻章受命組建淮軍,在其恩師曾國藩的支持下,迅速建軍完成,不久被推薦為江蘇巡撫,在上海抵抗太平軍的進攻。
因為曾國藩思想守舊,更喜歡傳統的打法,李鴻章則更能接觸外來事物,在上海站穩腳跟後,立刻讓淮軍跟洋人學習,裝備洋槍洋炮,並雇請外國人幫助訓練軍隊,淮軍戰鬥力大大提升。
在後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的淮軍得以施展拳腳,先後打下蘇州、常州等重要城市,肅清蘇南的太平軍勢力,風頭比曾國藩的湘軍更盛,清廷似乎也更有意扶持李鴻章而掣肘曾國藩。
1864年,湘軍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屢次催促李鴻章率淮軍前往會攻,李鴻章考慮到與曾國藩的師徒關係,最終選擇按兵不動,眼見湘軍拿不下,朝廷催促得急,李鴻章也只是派出一些炮兵去助陣,而未率大軍攻城。
成功鎮壓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成就聖人名,為避免功高震主,主動裁撤湘軍,相比於曾國藩那種瞻前顧後,李鴻章則直接表示內憂外患之際,不可自廢武功。
果然在第二年(1865年),清廷支柱僧格林沁在鎮壓捻軍時與山東菏澤全軍覆沒,朝廷即調曾國藩督師北上,結果歷時一年半而沒取得效果,清廷不得不派李鴻章接替曾國藩去剿捻。
李鴻章出面後,很快將捻軍剿滅,清廷授予李鴻章湖廣總督。
應該說,李鴻章確實是個能人,曾國藩擺不平的事,李鴻章能擺平,曾國藩看不透的事,李鴻章能看透,雖然以鎮壓農民起義而聞名,但是在洋務等方面都有建樹,對中國近代化起到了不少推動作用。
然而清廷很快發現,對洋務比較熱衷的李鴻章似乎在外交方面更厲害,這一點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就已經展露出來。
李鴻章自淮軍開赴上海後,便見識到洋人的厲害,從而產生了「虛心忍辱,學得洋人一二秘法」的想法,對淮軍進行改革,在攻打蘇州時,李鴻章還利用常勝軍(外國僱傭軍)將領戈登做說客勸說蘇州太平軍守將投降,然後又突然殺降,讓戈登很生氣,到處找李鴻章的麻煩,這時李鴻章又利用洋人赫德出面,巧妙地平息了此事,並將常勝軍解散。
1870年,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不利,清廷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接替曾國藩解決天津教案,很快得以解決,李鴻章後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遙想當年年僅20歲的李鴻章進京考試,少年意氣風發,豪情萬丈,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曾寫下這樣一句:「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
如今大概都已實現,此時的李鴻章逐漸進入後清廷的權力核心,被稱為中興之臣。
在李鴻章向上爬的過程中,慈禧也在掌控更多的權力,在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朝局之變,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徹底稱為清王朝的主宰者。
很多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認為慈禧對同治中興是有一定推動作用的,事實上自1864年到1894年這30年間西方列強幾乎是同時在進行政治革命運動,美國爆發南北戰爭,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沙俄進行廢除農奴制運動等等,與此同時,清政府也進行了洋務運動這樣較為淺顯的革新,使得清政府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在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中法之間在軍事上互有勝負,在晚清遭遇外地入侵時鮮有的高光時刻。
清政府真正開始徹底走上下坡路,則是從慈禧徹底掌權開始,本來中法戰爭中,清政府還佔據優勢,但是剛剛掌權的慈禧卻迫不及待地主張「乘勝即收」的策略,讓李鴻章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使得法國獲得不少侵略利益。
簽訂賣國條約是一件很不討好的事情,李鴻章自然也是極為要面子的人,他也想清政府能夠強起來,不受欺辱。
為此,李鴻章掌權後,便開始推動海軍建設,李鴻章作為北洋大臣親自著手籌辦北洋水師,但是一直到中法戰爭之前都沒有太大起色,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的馬尾海戰中,僅僅30分鐘海戰過後,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引發清廷震動,自此下定決心搞海防。
經過四年大肆採購西方先進炮艦,到1888年,北洋水師于山東威海正式成立,以排水量來說,北洋水師的實力曾被當時美國人評選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北洋水師建成後,考慮到日本一直挑釁中國,李鴻章也有意讓北洋水師露露臉,在1891年對外大規模檢閱,並於1891年6月28日赴日本馬關,極大地刺激了日本。
1892年伊藤博文擔任日本首相後,第一個施政方案就是計劃建造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以趕超清政府,當時日本天皇更是表示,要勒緊褲腰帶,一天只吃一頓飯,攢錢買軍艦。
當時日本為了購買吉野號,因為財政不夠,日本政府就發動民眾捐款,短時間內日本就湊夠了買三艘吉野號的錢。
在日本大肆擴充軍備的時候,李鴻章早就察覺日本有侵略中國的野心,曾直言不諱地指出,日本乃是「中土之患」。
然而與日軍擴充軍備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清廷實施了一個停購海軍軍火兩年的方案,就連當初答應每年給海軍400萬兩白銀的經費也難以得到保證。
因此,自1888年北洋海軍建成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6年時間裡,北洋海軍竟然未購買一艘軍艦。
在如此關鍵時刻,為何清廷卻不撥錢出來搞海軍了呢?
原因是1894年,是慈禧六十大壽之年,想要給自己辦一個隆重一點的生日宴會,當時光緒雖然親政,還未完全掌握政權,也極力討好慈禧,因此這個生日宴搞得極為鋪張浪費。
甲午戰爭爆發後,光緒等人主戰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慈禧也並未把日本人放在眼裡,也主戰,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將這部分錢拿來當作軍費時,慈禧卻大發雷霆,說:「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
讓整個清廷上層統治者都沒有想到的是,清軍在與日本這個「蕞爾小國」的戰爭中一敗塗地時,慈禧為了不影響自己的這次生日宴會,尋求立刻結束戰爭的辦法。
之前吵著「不準有示弱語」的慈禧,立刻變成主和派,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無論如何也不要再擴大戰爭。
李鴻章的想法是「避戰保艦」,結果卻是北洋水師停在威海衛家門口,被人架著炮打,最終全軍覆沒。
1895年3月,在日本拒絕了清廷派出的其他議和大臣後,慈禧便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比較諷刺的是,談判地點就選在馬關,這便是北洋水師建成後到日本耀武揚威的地方。
談判的過程是複雜的,李鴻章能夠騰挪的資本有限,據說就連與清廷的密電也被日方破譯,日本抓住慈禧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停戰的心態,獅子大開口,在李鴻章挨了日本激進分子一槍後,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中國不但需要放棄對朝鮮宗主國地位,還要賠償給日本2億兩白銀等條款。
李鴻章也是一個要臉面的人,在談判的最後關頭,曾老淚縱橫地說道:「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這番折辱,甚至讓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
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後,消息傳回國內,其政治聲譽急轉直下,輿論不敢指責慈禧為辦生日宴會而耗盡國庫,但是卻將矛頭直指李鴻章,就這樣李鴻章在這樣的情況下,做了喪權辱國的替罪羊,被解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
自李鴻章從政以來,從來沒有遭受如此嚴重的政治挫折,那時間真是牆倒眾人推。
康有為等人在北京創辦強學會,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李鴻章也傾向於變法,為此拿了一些錢讓人送去,卻被人拒絕了,當真是熱臉貼了人家的冷屁股。
曾幾何時,李中堂的府邸是如何的車如流水馬如龍,前來走關係的各級官員那叫一個絡繹不絕,現在給人送錢,人都嫌他的錢臟,這種心理落差,懂的人大概都懂。
1896年,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遠離清廷權力中樞的李鴻章作為頭等專使前往祝賀,並藉此機會到歐美各國考察了一番,在德國會見了鐵血宰相俾斯麥,到英國見到了維多利亞女王,後來還橫渡大西洋到了美國,最後經加拿大回國。
當郵輪途徑日本橫濱時,日本政界也準備了一場熱烈的歡迎儀式,但是李鴻章堅持不登日本,由於需要換乘輪船,需要用小船擺渡,當李鴻章看到擺渡船是日本船時,無論如何也不肯上去,最後沒有辦法,兩艘換乘的輪船靠在一起,在中間架了一塊木板,當時已經七旬的李鴻章,步履蹣跚,一點點騰挪了過去。
1900年初,兩廣局勢不穩,革命黨人的活動十分頻繁,大有脫離清廷不受控制的趨勢,因為兩廣多事之地,康梁餘黨、孫文革命勢力都聚集在兩廣,英法也打算進一步擴張勢力範圍,甚至有將兩廣從清廷中獨立出去的打算,因此,沒有大臣願意前往,這時慈禧想到了大清裱糊匠李鴻章,啟用李鴻章為兩廣總督。
已經77歲高齡李鴻章臨危受命,抵達兩廣後,大開殺戒六個月,震懾四方,維持住了廣東的局面。
當然,李鴻章此行也遇到了很多危險,當時有人甚至要直接暗殺掉李鴻章。
李鴻章的這一番作為讓人意識到這個老人還是有點能力的,因此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西方列強策劃兩廣獨立,邀李鴻章來當大總統,卻並未被李鴻章接受。
當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攜光緒帝出逃後,第一個想到的還是李鴻章,一紙任命又將李鴻章從兩廣調回,讓其負責處理善後事宜。
可以說,慈禧執掌清廷以後,犯了很多錯,都是讓李鴻章來背鍋,但是八國聯軍侵華這件事卻跟李鴻章沒有任何關係,當時他已經遠離清廷權力中樞,並未參與決策,然而慈禧還是一副:「這個鍋很大,希望你能背一下!」的決絕態度讓李鴻章北上背鍋。
李鴻章雖然有所猶豫,最終還是在北京淪陷後,拖了病軀趕回北京,簽訂了其人生最後一個賣國條約,最後一命嗚呼。
當得知李鴻章病逝的消息,慈禧哪裡會不傷心,整個大清還有誰能像李鴻章這樣趕著背鍋、甘於背鍋、敢於背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