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個來自四川的調查團找到交通部部長李清,告知他一個驚人的消息:經調查團多方取證,認定他的妻子黎琳不是叛徒,特來為她證明清白!
得知這一消息,時年63歲的李清老淚縱橫,哭得像個孩子,往事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
李清同志的妻子、調查團口中的「黎琳」究竟是什麼人?為何會被認定為叛徒,又在歷經44年後被恢復清白呢?
黎琳
延安歲月,紅色戀情
長徵結束後,紅軍在延安紮根,紅色革命之火燃遍延安,吸引無數擁有崇高理想的愛國青年慕名而來。
1937年,中共川西特委負責人車耀先同志保送一批愛國學生到延安抗大受訓,李清便是負責接應的人員之一。
在開往延安的汽車上,李清見到一個留著短髮、臉蛋清秀乾淨的姑娘,李清主動幫她拿行李,交談中得知她叫黎琳。
初次見面,兩人都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那時黎琳只有16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進入延安抗大後,兩人逐漸相知相戀,共同努力。
黎琳生性活潑開朗,是個討人喜歡的姑娘,她迅速融入抗大的生活,學習之餘還經常組織女孩子們唱歌,傳播歡笑,鼓動大家的革命熱情,深受眾人喜愛。
1939年,黎琳在抗大結業,擔任文聯秘書,李清則是任馬列教育幹事,兩人感情越來越好。
在一次文聯組織的表演活動上,黎琳指揮大家合唱抗日軍歌《干一場》,這是一首表達與日軍抗爭到底、充滿激昂感情的歌曲。
黎琳在台上落落大方,融入感情地指揮著,到激動之處,她發出鏗鏘有力的歌聲:「東洋鬼子太猖狂,這樣活著有啥用?拿起刀槍干一場!」
黎琳(左)
同志們都被歌聲深深打動,聽得熱血沸騰,尤其是那句「拿起刀槍干一場」最為引人振奮,聽完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拿起刀槍跟鬼子奮戰到底。
黎琳等人的表演點燃了大家的革命熱情,她因此得到一個綽號「干一場」。
而當時在人群中觀看錶演的李清也被黎琳深深打動,他認定黎琳就是自己想要尋找的伴侶,決定與黎琳結婚。
同年,經過組織上批准,在眾多同志的祝福下,黎琳和李清結為革命伴侶。
婚後兩人沒有度蜜月就投入到工作中,國家仍未太平,革命事業是重中之重,只要能在工作之餘時不時見個面,夫妻兩人就已心滿意足。
1939年10月,黎琳接到一個任務:前往成都,策反軍閥余安民抗日。
兩人結婚還不滿一年,正是感情最熱烈的時候,李清很捨不得妻子離開,不過他清楚任務為重,裝作無事的模樣送妻子去車站。
臨別之際,李清囑咐黎琳,一定要時不時地寫信回來報平安。
他本以為,妻子完成任務後很快就能回來,萬萬沒想到,這一次分別過後,黎琳搖身一變,成為「軍統特務」,被組織上認定為叛徒!
這次分別成為永別,兩人往後未曾再見,使得李清心中留下難以言喻的遺憾……
新婚燕爾,妻子叛變
分別過後,李清繼續留在延安為黨效力,靜靜等候妻子歸來。
然而時間流逝,他逐漸發覺到不對勁。
首先,他沒有收到妻子報平安的信件,這讓李清很疑惑。
如果妻子是去執行秘密任務,為防止身份暴露不寄信是情有可原的,但她的任務是去四川聯合軍閥余安民抗日,還談不上機密。
一開始,李清以為妻子奔波勞碌,一時抽不出時間來而已。
直到1940年,李清仍是沒有得到妻子的音訊,黎琳就像是人間蒸發一般,自分別之後音訊全無,她不僅與李清失去了聯繫,甚至跟黨組織都失去了聯繫。
李清漸漸意識到不妙,內心充滿擔憂和不安:黎琳到底遇到什麼事情?她為何不與自己、組織聯繫?她遇到危險了嗎?
種種揣測在李清內心滋生,他強壓下煩擾的心緒繼續工作,同時不忘打聽妻子的消息。
這一打聽,反而讓李清更加恐慌。
原來,不知何時,組織內開始出現傳聞,有人說黎琳忘記初心,投向敵人,她已經不是共產黨員,成了國民黨軍統局的特務!
李清根本不願相信,黎琳怎麼會投敵?那個帶著大家高呼要與日本鬼子「干一場」的姑娘怎麼可能會叛變?
但事實卻不斷地打擊李清,越來越多的同志都向他告知黎琳投敵一事。
有個同志甚至親口對李清說道:「黎琳變了,她已經拋棄了革命信仰,我親眼在重慶看到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和軍統的人出入高級場所……」
1943年,黨組織公布了黎琳叛變的消息,如同沉重一擊,狠狠地打在李清的心口上。
李清因此消沉過一段時間,他難以接受妻子成為叛徒一事,何況黎琳叛變後還是與軍統的人為伍。
軍統和中統向來是蔣介石的兩大心腹組織,其耳目遍及大半個中國,從事著骯髒齷齪的罪惡勾當。
一想到黎琳與這樣的組織為伍,李清的心就像是被撕裂一般疼痛。
可是黎琳為什麼會叛變呢?
思考這個問題時,李清猛然想起妻子的身世——黎琳雖然是共產黨員,卻與軍閥有關係,難道她真的是叛徒嗎?
組織通知,往事再提
黎琳,1921年生, 四川崇慶縣人,原名余家英。
余家英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名私塾教師,家裡還有兩個姐姐,大姐名叫余家彥,二姐則是過早夭折。
雖然家裡不富裕,但在父親的影響下,大姐和余家英都能讀書識字,一家子充滿書香文人的氣息。
尤其是大姐余家彥,出落得亭亭玉立,富有教養,宛若一個大戶人家的得體千金,正因如此,四川軍閥余安民對余家彥動心不已,強行搶走她當做三姨太。
所以,即使余家英不樂意,她也與軍閥有了關係,這也正是後來黨組織讓她去聯合余安民的原因,畢竟有這層關係在。
往後靠著余安民的庇護,一家人的生活比過去好很多,甚至稱得上是書香門第。
1937年,余家英考上成都高中,期間閱讀過不少進步書籍,又因同學車崇英之父是川西特委負責人車耀先,因而得到車耀先的賞識。
「七七事變」過後,余家英走上抗日救亡道路,被學校排斥,她的姐夫余安民同樣感到不滿。
同年11月,在車耀先的安排下,余家英改名黎琳,並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踏上前往延安的道路,期間結識李清,便有了前文所述的經歷。
車耀先
李清回想起有關黎琳的過往,頓感不安:難不成,黎琳是來到延安後,認識到革命道路太過艱辛,因此動搖投敵嗎?
那時周圍的人均認定黎琳是叛徒,加上她又有軍閥關係的背景,很難不讓人產生聯想。
無論如何,李清都很想再次與黎琳見面,想親耳從黎琳口中得到答案,他實在不願相信自己的摯愛會是一個意志薄弱的人。
然而世事無常,李清有責任在身,無法去重慶尋妻,事情一拖再拖。
而後國內風雲變幻,經歷了諸多戰亂,直到新中國成立。
可李清卻徹底失去黎琳的消息,他沒有找到黎琳,而組織上也將黎當做「叛徒」,認定她是軍統特務。
妻子的行蹤和叛變之謎,就像是李清心中的一根刺,時常困擾著他,他相信黎琳的人品,但所知的事實又使得黎琳充滿嫌疑,令李清感到無奈,漸漸成為遺憾。
一晃,時間來到1981年。
這年,四川調查團研究「紅岩」往事,認為過去曾有一些同事打入敵人內部,卻因為不幸犧牲而沒有被證明身份,因此希望中央能重新調查,追認為烈士。
而在調查的對象中,就有一個名叫「張露萍」的人,明面上的身份是軍統特務,但調查團認為,張露萍應該是我黨打入軍統的內部人員,也就是延安文聯的黎琳。
他們徵詢了雷英夫同志的意見,並且向曾與張露萍接觸的葉劍英元帥諮詢。
葉劍英
葉劍英一聽調查團的描述,立刻肯定地說道:「張露萍就是延安的那位『干一場』,黎琳!」
於是,調查團仔細研究張露萍在軍統的經歷。
1983年,調查團確定,張露萍就是黎琳,原名余家英,因為打入軍統內部暴露而被捕就義。
調查團將結果向中央彙報,很快,一份文件送到李清的手上。
這時的李清已是63歲的老人,接到文件後他顫抖著雙手打開,匆匆看完,隨即老淚縱橫,悲痛地呢喃道:「她不是叛徒,她不是叛徒啊……」
時隔44年,黎琳的清白終於恢復,她沒有背叛信仰,李清悲喜交加,一直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當初黎琳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何她一聲不響就消失,後來又突然出現在重慶?
從調查團的口中,李清得知了有關「軍統地下黨支部」在「軍統電台案」中犧牲的悲壯事迹。
悲壯往事,烈士不朽
1939年,重慶軍統電訊總台領班馮傳慶、科員張蔚林來到重慶曾家岩(又稱紅岩)的中共南方局(即八路軍辦事處)投靠我黨,原因是兩人為國民黨效力期間,見到太多國民黨反動派的罪惡行徑,不願助紂為虐。
中共南方局的負責人是葉劍英同志,他和曾家岩的曾希聖、雷英夫都決定接納二人,並計劃成立軍統電台潛伏小組。
但是,馮傳慶和張蔚林在軍統電訊總台擔任要職,身份受人矚目,傳遞情報不方便,所以葉劍英想物色另外一人作為南方局與馮、張二人的聯絡人,而他物色到的人正是黎琳。
於是,黎琳的任務發生變化,她沒有前往成都,而是化名「張露萍」到達重慶,因為執行的是機密任務,她沒有告知李清內幕。
張露萍在重慶的身份是張蔚林的妹妹,她接受過特工訓練,為人聰明機敏,善於跟人打交道,到重慶後她經常跟著張蔚林與軍統的人打交道,並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很快就與軍統電台的人熟絡。
就這樣,「軍統電台地下黨支部」成立,在張露萍的努力下,又將軍統電台的另外四人趙力耕、楊洸、陳國柱、王錫珍策反,加上後來的安文遠,小組成員達到八人的規模。
從打入敵人內部開始,張露萍就不斷為黨組織傳遞情報。
1940年,我黨設在重慶的一個聯絡站被軍統特務發現,張露萍及時送出情報字條讓聯絡站人員撤離,脫離險境。
同年,軍統頭子戴笠給胡宗南發密報,計劃派三名特務打入延安,張露萍等人獲知後將該情報傳遞給延安,三名特務還沒來得及打入就被抓獲。
不料,這事引起了戴笠的警覺,他懷疑軍統中有內鬼,否則自己的計劃不會這麼快就被識破。
於是戴笠暗中調查軍統內部,他注意到張露萍經常在軍統電台和宿舍間走動,吩咐特務暗中調查她和張蔚林。
張蔚林敏感地察覺到軍統內的氣氛不對,他經驗不足,心理素質不夠,導致在工作中分心,不慎燒壞發報機的電子管,軍統督察室正好順理成章將他關押起來。
隨後督察室火速搜查張蔚林的住所,搜出了能證明他與南方局來往的資料證據。
張蔚林因為害怕,趁督察室的人不在偷偷跑出來與南方局接觸,南方局的人不知道他已經暴露又勸他回去,並安慰他保持鎮定,不要露出破綻。
結果張蔚林一回去就被逮捕,由此產生連鎖反應,其他人員馮傳慶、趙力耕、張露萍等人陸續被捕。
戴笠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皮底下竟然藏著這麼多特工,他氣得親自審訊,張露萍等七人均是咬牙忍受折磨,寧死不屈。
而第八名成員安文遠不堪忍受痛苦選擇叛變,萬幸他不曾與曾家岩的人有過直接聯繫,因而不能證明張露萍等人與曾家岩有關。
於是戴笠玩弄詭計,假意釋放張露萍並派人尾隨,張露萍識破敵人的陰謀,在路過曾家岩時沒有進入,徑直路過,讓敵人推翻張露萍等人與曾家岩有關的判斷。
見此,戴笠只能認為這夥人是四川地方黨組織派來潛伏的卧底,下令將幾人送到貴州息烽集中營關押。
這起事件便是連蔣介石都為之震驚的「軍統電台案」。
1945年7月14日,張露萍等七人在息烽快活嶺被殺害,犧牲時,張露萍年僅24歲。
因為七人從事的都是機密工作,且彼此間單線聯繫,因而除了少數高級領導外,沒人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
直到建國後,四川調查團收錄烈士名單時,經過多方取證,這才挖出塵封的悲壯往事,將七人追認為烈士。
真相遲到了44年,李清了解完之後整個人已經哭紅了眼,他為黎琳歷經的磨難而哭,也為黎琳始終堅守信仰而哭,更為二人曾相遇相知、始終不改初心而哭!
兩年後,李清特地趕到貴州,七位烈士犧牲的地點已經立起紀念碑,李清睹物思人,寫下一首輓詩以作緬懷:
蒼山埋忠骨,正氣撼山川。
夢隨孤墳繞,猶憶延水邊。
山河永存,烈士不朽。
時至今日,過去的革命生涯距離我們現代人已經頗為遙遠,但我們決不能忘記那些曾為國家安危而犧牲奉獻的英烈,要更加珍惜如今的祖國山河。
因為這山河之中,藏著英烈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