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底,暑熱還沒有散盡,縣上決定調我去火燒店鄉工作。火燒店是個產糧鄉,總產量佔全縣百分之十,對全縣經濟總量發展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初到火燒店,看到街上冷冷清清的商鋪和熙熙攘攘的行人難免有些膽怯。鄉幹部王濤同志幾乎看出了我的心情,他直率地對我說:「全鄉共8個村,3800多口人,經濟發展正處起步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富民政策落實到這裡,村組幹部幹勁十足,群眾基礎又好,只要和全鄉人民團結一致,奮力拚搏,就能打開新的局面」。他自告奮勇地提出要陪同我到各村看看。我說:「那好,明天去偏遠的墩墩石村了解一下秋播進展情況」。當天晚上一夜難眠,認為自己壓根就不是一塊當領導的料,怎麼一下子就被推向風口浪尖。深感當一名鄉黨委書記責任重大,怕干不好。思前想後,直到後半夜才勉強入睡。
一覺醒來,已是早上七點多鐘,晨霧還沒散盡,炊事員李正林已做好早飯,主食稀飯饅頭,小菜涼拌黃瓜。我抬頭望了一下天空,朝陽已從雲縫裡灑下來,山頂一片明亮之色,看來今天是個下鄉的好天氣,我和王濤便上了路。從鄉政府到墩墩石村還要經過燒房壩、佛爺壩兩村,一路上王濤一句話也沒對我說,我心裡十分納悶,但心裡明白,他是擔心我吃不消走這麼遠路的苦頭。不知不覺總算到了佛爺壩村,走時還是陽光明媚,這時突然烏雲壓頂,下起了毛毛細雨。村主任蘇天禮見狀說:「你們是雨中送真情啦」。我說:「西溝這幾個村沒來過,想看一下各村秋播進展情況」。 蘇主任說:「那好,我有把雨傘你們倆合著用」。王濤是名老黨員,工作責任心極強,重感情,一把雨傘幾乎朝我一個人傾斜,到了墩墩石村之後,他的衣服已濕透了。
我提議先找戶人家休息一下再走,王濤說:「前面路坎上住的就是這個村的村民小組長彭友順的家」。我們進到屋裡,老彭正在做木活,見我們進屋,隨即放下手中木活感慨地說:「下雨你們還下鄉來」。王濤介紹這位是新調來的王書記,想看你們村秋播進展情況,老彭高興地說那好,今天你們就別走了,明天我陪你們去貓兒溝。他妻子是個爽快人,一邊架柴生火讓我們取暖烤衣服,一邊半開玩笑說:「你們在機關吃的白米細面來我們這山溝里讓你們嘗嘗野菜味」。說畢手腳麻利地開始做飯,一鍋洋芋拌湯一會兒就端上桌來。很久沒吃過這樣合口味的農家飯,加之確實餓了,我足足吃了兩大碗。
下午,颳了一陣大風,雲霧散盡,風停雨住。夕陽從山尖落到山底,大地一片寂靜,只有樹上幾隻不知名的鳥兒叫著。樹葉被雨水洗過,空氣變得格外清爽。
老彭是這個村的一張活地圖,對這山勢地理和人了如指掌。他介紹說:「墩墩石村兩面環山,分別由高河、東河、貓兒溝和正河構成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70多戶農家,總人口280多人,可耕地300多畝,一半以上是坡地,無霜期160多天,主產玉米大豆和雜糧,不產水稻,吃大米只能用玉米大豆兌換。經濟來源依託山林資源,點種木耳香菇增加收入。村民十分珍惜山林資源,始終堅持少砍伐多利用的保護原則。因此,溝里溝外綠樹成蔭,枝繁葉茂,形成了少見的天然氧吧。這裡水質良好,從閘口石羅家河起源的主河道經太子嶺順流而下,與下邊三條支流彙集到墩墩石村的中心地帶,形成正河,水質清澈見底,貫通西溝全境,灌溉下邊各村二百多畝糧田,養育著1700多人口的生存,人們稱之為母親河。」
晚飯老彭親自下廚,做了四個拿手菜,青椒炒土豆絲,豆豉炒豆腐乾,臘肉炒粉條外加一個雞蛋炒木耳,色香味俱全。喝著純正包穀酒,說著農事,不知不覺就喝得有點多。飯後老彭妻子特別心細,早早燒好了土炕。剛一睡下,一股暖流撲面而來,驅散了寒冷,我們很快進入夢鄉。
早上晨霧還沒散盡,我就起床了。天上沒有一絲雲朵,藍的跟海水一樣。一輪朝陽黃紅交織從山尖輻射到山底,山色美得像一幅畫。
這時,老彭的妻子已做好早飯,主食洋芋米飯,燒了一鍋臘肉,裡面是干豆角、蘿蔔、香菇,炒了一盤土豆絲,讓我們吃了一個飽。
飯後老彭親自帶路向貓兒溝前進,小路彎彎曲曲向上延伸,叮咚的溝水終年不斷,流向正河。這條溝很深,也十分狹窄,山峰疊連起伏,樹木映天遮天蓋日,一棵棵樹木直立挺拔,經受住各種自然災害的磨鍊,堅強地生存著。熟透的野果五味子掛滿枝頭,幾隻松鼠搖著尾巴正在採摘,見了陌生人,捧著得來的勝利果實,歡快地從樹枝上跳來跳去,一會兒就不見蹤影。
順著山路向南一拐,有戶人家兩間小瓦房,房後有塊人工嫁接的板栗樹,已開始掛果。林中放四桶土蜂桶,蜂群旺盛。老彭介紹這家房主人名叫黃宗信,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十分簡樸。我們進到屋裡,見一位老婦人正在磨漿粑,看模樣已年過花甲,一頭的白髮,雖然身體消瘦,但有精神,身子骨相當硬梆。見有人進屋,隨即放下手中添漿粑的鐵勺,快步進到屋裡提出一個木桶,裡面裝的是亮晶晶的土蜂糖,給我們每人沖了一碗糖開水,喝起來香甜可口。
這時,黃宗信從地里幹活回來,放下鋤頭拍了拍身上沾滿的泥土,高興地說:「你們先坐著,我去殺只雞,中午燉雞湯,吃漿粑饃」。王濤急忙勸阻道:「我們今天一定要趕回鄉政府為後天開秋播會做準備」。老黃是個直性子,認準的事九頭牛都拉不回,他說:「那怎麼行,來我家連口飯都沒吃上,萬一你們要走,我去逮只雞你們拿回去燉湯喝」。我上前阻止道:「你的心意我們領了,你可千萬別把我們當外人,不然下次就不好下鄉了」。說畢起身告辭,又原路返回坐林場便車回到鄉政府。
秋播會結束後,馬上快過重陽節,聽說老黃一直念叨到他家沒吃上一口飯,心裡十分內疚,重陽節前一天特地步行五十多里路,專門給我送來一隻雞,硬堅持讓我收下。無奈,我到各商店轉了一遍,給黃宗信母親買了件粗布衣服以表我的薄意。
歲月如梭,星轉月移,一轉眼三十多年過去。每當回憶起那些恍如昨天的往事,總是心潮澎湃,感動不已。那片熱土哺育出來的人們是那樣真誠、樸實、厚道,讓我無論何時都忘不了他們的深情厚義......
【本文作者】王世林,留壩縣退休幹部,文學愛好者。
來源:紫柏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