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2022年11月01日18:58:24 歷史 1023

前言

1962年11月,楊老太太在湖南長沙去世。消息傳到北京後,毛澤東馬上寫信指示:

「寄上500元作為安葬費,可以與楊開慧同志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你我兩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毛澤東

楊老太太的女兒——楊開慧

楊老太太原名向振熙,18歲那年,她嫁給了一個名叫楊昌濟的男青年。

那個時候,楊昌濟正因為自己屢試不第而消沉,向振熙不僅沒有嫌棄他,反而包攬了家中的大小事務,讓他靜下心來好好考慮未來的出路。

在妻子的好言相勸下,楊昌濟不再執著於科考,他在鄉里找了個私塾老師的活,沒想到,這個選擇讓他在教育界大放異彩。

1898年8月,向振熙生下兒子楊開智,三年後又生下女兒楊開慧。孩子的出生除了增添更多的歡聲笑語外,家庭的經濟壓力也隨之而來。

為了幫楊昌濟減輕重擔,向振熙開始學習紡紗織布,一邊賺錢,一邊照顧家庭,向振熙的生活極其充實。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楊昌濟

而她的言傳身教,也在一點一滴影響著兩個孩子。楊開慧5歲那年,湖南遭了水災,板倉來了不少乞討的災民。

向振熙總是從自家不多的糧食中勻出一部分接濟給那些活不下去的災民,希望自己的綿薄之力能夠幫助到對方。

一天晚上,向振熙一家正在吃飯,突然聽到有人敲門,隨即是微弱的乞討聲。小小的楊開慧抱緊母親:「媽媽,我怕。」

向振熙摸摸孩子的頭:「別怕,跟媽媽開門去」。

楊開慧跟在向振熙身後,看著母親打開了門。門外面跪著一對面黃肌瘦的母子,女人用虛弱的聲音,懇求向振熙能給孩子一點飯吃。

向振熙趕緊把女人扶進屋裡,楊開慧也學著母親的樣子,拉著男孩進了屋。接著,向振熙給母子倆盛了滿滿兩大碗飯,母子倆感動得不停落淚。

那時候,板倉的院子里住著一位孤寡老人,老人家有哮喘病,生活很艱難。向振熙很同情他,時不時就送些米面過去,老人感動得逢人便說:「開慧的媽媽對我們窮人真的很好。」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楊開慧

1903年,楊昌濟在分析形勢和前途後,決定東渡日本留學。本來,向振熙是不想丈夫背井離鄉的,可她又不願拖累他,所以,她只能在昏黃的煤油燈下,親自為丈夫打點行李。

楊昌濟走後,向振熙含辛茹苦撫養兩個孩子長大。楊昌濟經常給家裡寄信,鼓勵妻子和女兒拋棄時代偏見,進學校讀書。

於是,已經40歲的向振熙和女兒一起進入學堂。

1913年春,楊昌濟學成歸來。飽嘗艱辛的向振熙再也不想離開丈夫了,於是,楊昌濟去到哪,向振熙就跟到哪。

在學堂學習了文化的她會幫著楊昌濟整理書案,在丈夫圈圈點點的學生作業中,向振熙看到了幾個學生的名字,蔡和森,毛澤東。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蔡和森

楊開慧嫁給毛澤東

那時候,毛澤東21歲,是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的一名學生。作為楊昌濟最喜歡最器重的學生之一,他經常去到楊家跟恩師討論天下大勢。

時間長了,他認識了向振熙,還有楊家的女兒楊開慧。只不過,那時候的楊開慧還是個13歲的小妹妹,她最常做的事,就是在父親和學生們談天說地的時候,坐在一旁安靜地聽。

1918年,楊昌濟舉家遷往北京,剛好,毛澤東從第一師範畢業了。於是,楊昌濟邀請自己的兩位得意門生——毛澤東和蔡和森來了北京。

他安排毛澤東去了北京大學圖書館做了助理員,還把他推薦給了李大釗。在李大釗的影響下,毛澤東成了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除此之外,毛澤東的愛情也開花結果了。他與楊開慧重逢,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心照不宣地碰撞出了愛情的火花。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1919年3月,因母親病重,毛澤東回了長沙。兩個人互相通信,過了9個月的異地戀,12月,母親康復,毛澤東又去了北京。

沒想到的是,毛澤東這次來京,楊昌濟已經生病住院。病中,他還給滯留上海的老友章士釗寫信,向他推薦了毛澤東和蔡和森:

「……二自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1920年1月17日,不滿50歲的楊昌濟遺憾病逝,毛澤東同楊開慧、楊開智兄妹倆一起為恩師守靈。

向振熙直接哭幹了眼淚,她實在沒有想到,丈夫會走得這麼早,把所有的重擔丟給自己。

7月,毛澤東回了長沙教書。除了當好教員,毛澤東還雄心勃勃地開辦了文化書社。為了支持女婿,向振熙拿出了家裡所剩不多的錢,給毛澤東做了活動經費。

與此同時,楊開慧一家搬回長沙。這一年冬天,毛澤東和楊開慧結婚了,他們沒辦婚禮,也沒有嫁妝,楊開慧拿著點簡單的行李,就搬去教師宿舍和毛澤東同居了。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楊開慧

對於和毛澤東的婚姻,楊開慧是倍感幸福的,她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

「不料我也有這樣的幸運,得到了一個愛人,我十分愛他。從我聽到他許多事,看了他許多文章、日記,我就愛上了他……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一定要跟著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殺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這個命運。」

1922年10月,楊開慧生下大兒子毛岸英,對於長年奔波在外的丈夫,她開始生出一種難言的牽掛和依戀。

她開始埋怨自己的丈夫顧不上家,顧不上自己,她希望這個眼中全是革命事業的男人,能分一點溫柔給自己。

1923年4月,毛澤東安排好湘區的工作後,準備秘密前往上海,到中共中央工作。

對於丈夫的遠行,楊開慧捨不得,所以她提出要和丈夫一起走。毛澤東不同意,兩個人發生了爭吵。

臨行前,倔強的楊開慧沒有去給毛澤東送行,毛澤東一個人踏著初春池塘上的裊裊霧氣,離開了家。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毛澤東

半年後,毛澤東奉中央決定回到長沙。11月13日,次子毛岸青出生。

毛澤東只在家小住了三個月,又匆匆忙忙去了上海。這一次,他作詞《賀新郎·別友》送給妻子:

「……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1924年6月,楊開慧帶著母親、兒子去到上海和毛澤東團聚。他們一家住在石庫門的老房子里,和蔡和森、向警予夫婦住在一起。

楊開慧除了負擔家務之外,還會幫毛澤東整理材料,去工人夜校講課。一家人在上海團聚了半年,後來,毛澤東積勞成疾,回了長沙養病,12月,他們一家回到長沙。

在向振熙家中過完春節,楊開慧帶著兩個兒子跟毛澤東回了韶山。6月中旬,中共韶山支部在毛澤東家中成立。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秋收起義畫作

之後的日子裡,楊開慧跟著毛澤東四處奔波,天南海北去了個遍,一直到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後,楊開慧才回到長沙。

1927年8月31日,毛澤東乘火車前往安源部署武裝起義。夫妻倆像往常一樣匆匆告別,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出門,沒想到這成了他們的訣別。

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後來,毛澤東拉著隊伍上到井岡山

他試著用暗語給楊開慧寫信,雖然信件在1928年才送到楊開慧手上,好在,楊開慧知道了丈夫沒有死。

1930年8月,湖南省清鄉司令何鍵懸賞千元大洋,緝拿「毛澤東之妻楊氏。也就是在這個夏天,紅軍兩次攻入長沙,然而時間短暫,兩個人並沒有團聚的機會。

當地下黨組織去找楊開慧,勸她離開這裡去找毛澤東的時候,楊開慧回答說:「潤之沒有讓我走,我不能離開自己的崗位。」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何鍵

10月14日,楊開慧被捕入獄,一同被抓走的還有8歲的毛岸英。

最開始,何鍵指使獄警對楊開慧嚴刑拷打,想讓她歸順,可楊開慧只有一句話:「要打就打,想殺就殺,讓我投降是不可能的。」

後來,長沙的地下黨組織,還有各界人士紛紛站出來為她說情,甚至還有不少有頭有臉的人物願意保釋楊開慧。

迫於各界壓力,何鍵重新提出要求:只要楊開慧願意登報與毛澤東脫離關係,就可以放她走人。

楊開慧拒絕了這個條件,她說:「哪怕海枯石爛,我也不會和毛澤東脫離關係。」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槍決,年僅29歲。

對於自己的犧牲,楊開慧或許早就意識到了,舅媽前去探監的時候,楊開慧就對她說:

「共產黨哪能殺得絕,革命勝利終究是屬於我們的。請你幫忙轉告我的母親,讓她不要難過,幫我帶好幾個孩子……」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毛岸英三兄弟

毛澤東對岳母的照顧

雖然楊開慧已經猜測到了母親的難過,可她一定想不到,母親在得知她犧牲的消息後,當場昏死過去。

而且,她的死並沒有為母親孩子帶去安穩日子,國民黨反動派要斬草除根,到處尋找毛澤東的孩子們。

沒有辦法,毛澤民只能把向振熙和孩子們接到上海。隨後,孩子們被送到大同幼兒園,而向振熙在不久後,重新回到湖南。

向振熙本以為,有地下黨組織的保護,孩子遠比在一個老太婆身邊要安全得多,沒想到的是,大同幼兒園被毀,孩子流落街頭,一直到1936年才被送到蘇聯。

事實上,向振熙在回到湖南後,就失去了外孫的消息,孤家寡人的她總是一個人坐在院子里,嘴裡念念叨叨幾個孩子還有女兒楊開慧的名字。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向振熙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向振熙終於等來了這一天,她迫不及待地跟人打聽女婿、外孫的消息。

隨後,楊開智託人給毛澤東發了封電報,告知了家裡的情況,毛澤東立刻回電:

「得知老人家還健在,我甚是開心,岸英和岸青都在北平,岸青還在學習,岸英或許會回到湖南工作,他們很想念外婆。」

9月,王稼祥的妻子朱仲麗回湖南省親,毛澤東專門托她給向振熙捎去一件皮襖,還有一封信:

「楊老太太:你們好吧。現在托朱小姐之便,前來看望你們……」

除此之外,朱仲麗還轉告了毛澤東的口信:「主席說了,他想接您去北京,由他親自照顧您。」

向振熙不會說普通話,她用濃重口音的平江話告訴朱仲麗:「我不去啦,南京、北京都去過了,夠啦。」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王稼祥和朱仲麗

1950年5月25日,向振熙八十大壽,毛澤東忙於工作,專門派了毛岸英回鄉給外婆祝壽。

毛岸英站在向振熙面前,大大方方地喊了聲:「外婆,你還好嗎?」

向振熙一下子就認出了許久未見的外孫,她顫顫巍巍地伸出手,摸著孩子的臉頰:「岸英啊,是你啊,你終於回來了,你爸爸身體怎麼樣?你弟弟呢?」

「他們都很好,外婆不用擔心。」

向振熙放心地點點頭:「別看你爸爸是大人物,他也有顆平常人的心,他是記掛我的。

臨走時,毛岸英問外婆有沒有什麼要求,向振熙說想要10萬元舊幣(相當於10元錢)。因為她一個老太太日子過得艱難,親戚鄰居幫襯了不少,向振熙想儘快給人家還上。

62年毛澤東聽聞岳母去世,寫信指示:可以和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 - 天天要聞

圖丨楊開慧烈士墓

1960年5月25日,毛澤東聽說楊開慧的堂妹楊開英要回老家為老太太祝壽,便寫了信託她轉交壽禮。

一個月後,毛岸青和邵華結婚。那段時間,他身體不太好,便一直住在大連療養,直到1962年,身體恢復了些,毛岸青才帶著邵華回到北京。

看到兒子兒媳,毛澤東對他們說:「新媳婦總該去認認家門,帶回去讓外婆和親戚看看嘛。」

於是,毛岸青帶著邵華回了長沙老家,看望了已經九十歲高齡的向振熙。向振熙高興的拉著毛岸青的手,對邵華也是讚不絕口。

這是她最後一次見到自己的外孫,因為在這一年的11月份,向振熙去世了。

老人家一輩子樂善好施,出葬這一天,有不少人聞訊趕來,送她最後一程。

毛澤東知道這個噩耗後,馬上寫信指示楊開智:

「寄上500元作為安葬費,可以與楊開慧同志我親愛的夫人葬在一起。你我兩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節哀順變。」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 天天要聞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104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或許只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卻是從苦難到輝煌的一部奮鬥史。在這不平凡的104年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 天天要聞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提到焦裕祿,你腦海里浮現的,是不是那個拄著拐杖、在蘭考沙丘上奔波的身影?是他捧著麥穗、望著泡桐的慈祥面容?沒錯,他是「縣委書記的榜樣」,是在和平年代裡為百姓謀生計、與風沙較勁的「老黃牛」。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他人生中另一段少有人知的傳奇—
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問題 - 天天要聞

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問題

來源:解放軍報●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關鍵要抓黨性、嚴黨紀習主席在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強調,「要學習陳雲同志的豐富領導經驗」。陳雲同志關於改革開放條件下加強執政黨建設的許多前瞻性、戰略性思想,尤其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當年,陳雲同志針對「不吃不喝,經濟不活」「經濟要搞活,紀律要鬆綁」等錯誤觀...
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廣東這支隊伍上榜 - 天天要聞

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廣東這支隊伍上榜

日前,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表揚了一批「四強」黨支部。記者留意到,駐守在深港邊界的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皇崗邊檢站執勤十五隊獲評2025年度國移民管理機構「四強」黨支部。皇崗邊檢站執勤十五隊擔負著福田口岸出境旅客邊防檢查任務,自2019年成立以來,先後榮立集體三等功,獲評廣東省青年文明號、深圳邊檢總站「先進基層...
瓜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 天天要聞

瓜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說起拉丁美洲的歷史,相信很多人會想起一個辭彙:香蕉共和國。這個辭彙指的是在近代的時候,拉丁美洲因為被美國控制,很多國家處於產業單一的狀態。比如瓜地馬拉只生產香蕉,所以得出個名字:香蕉共和國。其實拉丁美洲在世界歷史上頗為尷尬:很多人印象里,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