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傑出的科學家
美國人曾形容他
「一個人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
他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
堅信「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能搞」
他,就是錢學森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逝世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
在錢學森逝世13周年之際
我們深切緬懷這位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
有人說他一個人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他曾說:「我是大唐的後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他,就是錢學森。
錢學森於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同年10月赴美留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準備歸國,直到1955年才完成艱難的歸國路;1958年正式入黨。
1923年,錢學森考上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錢學森回憶說:「我們在附中上學,都感到一個問題壓在心上,就是民族國家的存亡問題。我們努力學習就是為了振興中華。」
當錢學森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知道中國急需科技方面的人才建設祖國時,他決定放棄在美國的優渥生活回到中國。
美國政府得知此事後,在港口攔下了準備回國的錢學森及其家人,將他監禁在一個海島上。錢學森一個月內暴瘦幾十斤,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傷害。即便如此,錢學森想要回國的腳步仍未就此停住,最後在周恩來總理的批示和幫助下,於1955年才完成了他的艱難歸國之路。
晚年時代,錢學森和夫人蔣英
回國後,錢學森即刻投入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的研究開發工作。他帶領著科研人員,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用4年時間研製發射成功我國第一枚近程導彈,又用4年研製成功中近程導彈,此後又用兩年時間,於1966年使我國有了導彈核武器。短短10年,我國導彈核武器得到了飛速發展,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他在工作上嚴謹細緻,平易近人,生活上也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他的皮革公文包還是從美國帶回來的,一用就是40年,其間曾修補過好幾次。平常穿的衣服也極樸素,一件綠色的軍大衣,他在西北基地一披就是20年。
他的辦公室只有二十幾平方米,沒有一件像樣的辦公用具,一整排掉了漆的書櫥幾十年沒換過,裡面放滿了各種書籍資料,書櫥頂上也利用起來,整整齊齊地擺滿了一摞摞剪報和資料。一組灰色的布沙發,彈簧早就壞了,坐下去就起不來,還不如二手市場賣的舊傢具。但是很多年,錢學森就是在這個陳舊甚至可以說破舊的辦公室中勤奮工作,作出巨大貢獻的。
錢老的「三不」是不出國。錢學森回國後,只出過三次國,前兩次是20世紀50年代訪問蘇聯,第三次是80年代率中國科協代表團出訪英國、德國,這都是工作訪問,是推不掉的。除此之外,他再沒出過國,特別是再沒去過美國。
說到錢老回國後再沒去過美國,要在此加以說明。改革開放後,中美之間的交流增多了,錢學森這麼著名的科學家,邀請他出國訪問的單位或個人也不少,其中美國方面的邀請最多,但都被他拒絕了。
美國人給錢學森再高的榮譽,他也不稀罕。
錢學森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為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那些外國榮譽頭銜!」
「四不」是錢學森堅持不上任何「名人錄」、「名人大典」等等之類的書。
現在搞的一些「名人錄」之類的大典,名堂很多,一般人想上名人錄,出點錢就行。錢學森若想上什麼名人錄,人家是不會找他要錢的。但他知道這裡面的「名堂」,所以給秘書們交代一條原則:絕不上任何名人錄。他說:「我抵制這股不正之風的辦法就是我不上,不要錢也不上。」
蝸居里的大人物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安詳地閉上了雙眼。當天,北京天降大雪。這是深秋的第一場鵝毛大雪,是多年來罕見的北京地區下得最早、最大的一場雪,蒼松翠柏的樹枝都被積雪壓斷了。
很多人都說,這場雪是老天在紀念錢學森。第二天開始,得到這一悲痛消息的人從四面八方冒著大雪來到了位於北京航天橋附近的航天大院,在這麼一個擁擠的蓋著很多高樓和公寓的院子里,人們在一片舊樓前找到了錢學森居住了50年的家。這是五六幢不起眼的紅磚樓中的第二幢,錢學森的家在最東邊的單元。
一樓設了靈堂,由於地方狹小,前來弔唁的人太多了,只能站在樓外在大雪中排隊等候拜祭。來的人既有國家領導人,也有普通百姓。無數花圈擺放在樓外臨時搭起的簡陋棚子下面。
有不少素不相識的人坐火車、飛機趕來,他們都是崇拜錢老的人,第一次來拜見錢老。人們打量著這幢有四五個單元的老式普通公寓:難道這位政協三屆副主席就一直住在這樣的蝸居里?這套房子和錢學森的職務地位太不配套了。
然而,這就是事實,人們親眼所見。這位地位直至政協副主席的大科學家,為國家為人民作出了傑出貢獻的科學先驅,就是在這個公寓樓里度過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
錢學森一生不忘「振興中華」的諾言,他用一生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對祖國和人民的莊嚴承諾,成為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圖文綜合於《初心——共產黨員紀念冊》 分享為目的 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