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開封市祥符區檢察院辦理的「督促保護黃河濕地行政公益訴訟案」被最高檢評為典型案例。這是近年來該院辦理的第三起涉水土公益訴訟案件被最高檢、河南省檢察院評為典型案例。近年來,祥符區檢察院堅持以辦案為中心,能動履行公益訴訟監察職責,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了重要檢察力量。
古運河煥發新生機
隋唐大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組成部分之一,通濟渠是隋唐大運河的主幹中的一段,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開封陳留段則是通濟渠河南段至今唯一保存在地面上的運河故道。
2020年5月,開封市祥符區檢察院按照最高檢和河南省院關於全面排查大運河公益保護案件線索的要求開展專項調查。該院通過走訪相關行政機關及專家學者,聯合文物保護部門實地查看運河故道保存現狀,並對運河水質進行即時監測,依法查明大運河(通濟渠)開封陳留段長約6.8公里,地跨3個鄉鎮8個村莊。多年來,由於相關部門缺乏有效監管,河道兩側被周邊村民任意侵佔5220畝,挖砂取土、施肥耕種、傾倒垃圾現象不斷突出,致使河道、河堤及3處歷史遺存提灌站存在不同程度損壞,運河文物價值嚴重受損,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2020年6月,在依法查明案件事實、明確監管責任的基礎上,祥符區檢察院向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發出檢察建議,建議其強化文物監管措施,對大運河陳留段的河道、河堤及歷史遺存提灌站實施保護修復。
檢察建議發出後,該院多次與相關行政機關溝通磋商,推動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開封陳留段綜合整治。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聯合環保部門部署河道清理工作,及時清除河道內垃圾雜物;聯合公安機關對河堤挖砂取土行為開展專項打擊治理活動;向沿段村民普及和宣傳文物保護法。
經過共同努力,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開封陳留段河道垃圾已得到全部清理,沿線3個鄉鎮村民已退還佔用河道兩側土地。
「大運河治理工作離不開檢察機關的支持。現在大運河的水質已經比之前大有改善,沿河周邊的違建廠房也已經停產,等待拆除。」運河岸邊,區文化廣電局副局長說。
2021年7月,為全面掌握保護整改落實情況,增強檢察建議剛性,確保檢察建議落地有聲。該院幹警與相關單位負責人再次到隋唐大運河陳留段實地查看,對檢察建議的整改落實情況開展「回頭看」。
「等國家撥付的7000萬元河道治理專項資金到位後,就可以馬上開工了。到那個時候,咱們的大運河又是一個新面貌!」區文化廣電局副局長興奮地說。
為從根本上解決大運河陳留段文物遺迹保護問題,祥符區檢察院積極督促協助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報請編製《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以及《大運河保護利用規劃》,目前正在積極組織實施。
該案於2020年10月29日被河南省檢察院評為「大運河公益保護監督活動典型案例」。2021年6月3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主辦的大運河公益訴訟檢察論壇在江蘇揚州召開,會議發布檢察機關大運河公益訴訟保護典型案例,該案例入選。
訓練場恢復原規模
「國不可一日無防,軍不可一日無備。」部隊戰鬥力的提升離不開嚴格的正規化訓練。訓練場地作為保障部隊戰鬥力的基礎要素,如果遭到侵佔,該怎樣解決?
2020年4月,河南省檢察院與鄭州軍事檢察院聯合開展「保護軍營周邊環境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時發現,駐汴某部訓練場地被當地村民大量侵佔。經研究會商,決定軍地雙方聯合展開調查。
經查,195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將開封市禹王台區和祥符區交界處共3500畝土地劃撥給部隊用于軍事訓練,其中涉及祥符區范村鄉1200餘畝土地和200畝國有林地。但由於附近村民在訓練場內種植農作物、開挖魚塘、栽種樹木、接搭電線等,場地內障礙物逐年增多,導致訓練場地適用面積不斷縮小至700畝,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正常訓練。2021年4月,上級院指定開封市祥符區檢察院對「駐汴部隊綜合訓練場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正式立案。
「涉軍利益無小事。當務之急,要解決國防安全和社會穩定中的涉法問題,絕不能讓這些問題牽扯部隊精力,影響練兵備戰。」該院檢察長代朝輝在員額檢察官聯席會上,要求公益訴訟幹警認真研究最高檢發布的涉軍指導性案例和典型案例,開闊辦案思路。
為儘快解決軍事訓練場地被侵佔問題,由檢察長親自帶隊多次到訓練場實地查看,通過現場拍照、製作調查筆錄等方式固定證據,確定墾地耕種的畝數、魚塘數量和私拉電線長度,並及時向區委區政府彙報案件進展。
在當地區委區政府和上級院支持下,該院先後多次召開由區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范村鄉政府等單位參加的聯席會議,對涉及綜合訓練場的土地確權、場地邊界、保密安全和訓練安全、軍民糾紛等問題逐一討論解決。
在多方配合下,綜合訓練場內共填平魚塘230畝,移樹45772棵,地埋電線3公里,遷墳522座,拆違15200平方米,建設圍欄6公里,修路7公里,平整土地2000餘畝。2021年6月11日,軍地公益訴訟磋商會上,一致認為,綜合訓練場遺留問題基本解決,整改成效明顯,涉軍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此案的成功辦理是軍地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公益訴訟職能,服務備戰打仗的創新之舉,同時也被解放軍軍事檢察院評為典型案例。
2021年12月4日,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中央軍委政法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軍地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協作工作的意見》精神,開封市祥符區檢察院聯合鄭州軍事檢察院來到駐汴某部開展「憲法進軍營、涉軍公益訴訟軍地協作座談會暨簽字儀式」。祥符區檢察院與駐汴部隊共同制定簽署了《軍地共建協議》,明確涉軍公益訴訟協作的具體內容,從協作案件範圍、線索移送、調查取證等方面制定了具體措施,並建立了日常聯絡、聯席會議、工作宣傳等工作機制,通過軍地司法聯動,協商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促進軍地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相互轉化,推動涉軍公益訴訟協作工作創新發展。
保護區呈現新面貌
2022年8月,檢察官再次來到袁坊鄉開展公益訴訟「回頭看」活動。「濕地核心區魚塘和看護房已全部清除完畢,幫助養殖戶轉產的專項資金也已經落實。接下來就是聯合有關部門對這一區域進行生態修復,實現退漁還濕,退漁還耕,徹底使核心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觀。」第四檢察部主任孫巧玲介紹說。
2021年10月,河南省檢察院逐級將2021年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問題清單中的「新鄉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違規問題突出」線索下發至開封市祥符區檢察院。接到線索後,該院立即組織展開調查。
經過初步調查,河南新鄉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與河南開封柳園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試驗區的重疊區域位於開封市祥符區袁坊鄉。由於新鄉、開封兩地有關部門對濕地行政管轄區域認定存在不同意見,該區域存在的50餘處連片的魚塘和30餘座看護房不僅妨礙了黃河行洪安全,而且魚塘用水需長期抽取黃河水和地下水,加上養殖尾水的隨意排放,嚴重破壞了濕地的生態環境,對珍稀鳥類生存也造成威脅。祥符區院遂向上級院和祥符區委區政府做出專題彙報,並邀請河南省林業廳專家和區濕地保護中心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勘查,明確了兩地各自管轄地界。
2021年11月,祥符區檢察院對該線索予以立案調查。由於魚塘分布廣,地形複雜,檢察官採用無人機進一步固定證據。通過深入調查,兩地重疊區域共分布魚塘36處170個,其中屬於祥符區域內魚塘共16處67個,面積1050畝。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守住綠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銀山。」祥符區檢察院檢察長代朝輝說,環境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就是要以協調各方力量來解決各方利益。「公益訴訟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又要保護民眾切身利益,實現雙贏多贏。」
2021年12月,在明確責任後,該院依法向袁坊鄉政府發出檢察建議,建議其以14處870餘畝魚塘和看護房分布密集的徐庄村北為突破點,開展破冰行動,科學有序開展清理整治工作。
經濟要發展,生態環境要治理,群眾損失也要儘可能降低。該院多次與鄉政府召開圓桌會議,協調專項資金200餘萬元,最大限度解決了群眾的民生問題;與此同時,該院與有關部門成立工作專班,實行分包到人的工作機制,對餘下180餘畝魚塘養殖戶進行政策宣講、釋法說理,責令其限期退漁還濕。
「6月1日,《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開啟濕地保護全面進入法治化軌道新篇章。轄區部分群眾為了片面的經濟利益,在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與試驗區進行池塘養殖活動,嚴重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祥符區檢察院充分運用『河長+檢察長』模式,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同發力,推動問題整改,值得肯定。」得知濕地核心區與試驗區生態環境有所改觀後,開封市檢察院人民監督員、祥符區人大代表王景衛激動地表示。
2022年9月6日,「督促保護黃河濕地行政公益訴訟案」被最高人民檢察院評選為典型案例。
公益訴訟不是為了爭輸贏,更不是借監督者之名居高臨下,而是在法律的範疇內解決問題、維護公益。梳理近年來的數據,可以發現,辦案數量穩步增長,辦案質效不斷提升。更可喜的是,開封市祥符區檢察院準確把握公益訴訟的核心要義,把工作重心放在依法推動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痛點堵點問題,努力通過訴前程序消除公共利益損害,使公共利益在訴前程序中得到有力維護,以最小的司法成本獲得最大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