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即秀才)」,才有入官辦高等學府的資格。而科試,乃是鄉試的「預選」考試,本府在冊生員都應參加。考試合格者,方准參加本省鄉試。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改歲試四書文一篇、經文一篇和五言試帖詩一首,並默寫《聖諭廣訓》一則,此後遂成定製。林則徐呢,出生於乾隆五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已巳年),所以其要參加歲試規則按乾隆的新規定。
古代私學中屬於啟蒙階段的教育叫作蒙學,是私塾性質,教師稱為「塾師」,教學方面以識字、習字為主,相當於小學程度。
林則徐四歲時,他父親在鄰居家擔任私塾老師,抱著他開始了小學的啟蒙識字等學習。七歲時,他父親教他寫文章。經過三五年的陪伴學習,知子莫若父,他父親林賓日說:「此兒性靈,時有發現處,不引之則其機反窒。」意思是說,這孩子機靈,常有不同尋常的想法或發現,如果不引導他,就會把他靈性想法困住而教廢了的。
林則徐父親的知識還是不錯的,他從私塾階段一直陪伴林則徐學習,直到陪他考中舉人,他們大約一起度過十六年的學習時間。
除了啟蒙階段的私學,還有高級程度的專經研習的私學,被稱為「經館」、「精舍」、「精廬」。
隨著林則徐的私塾結業,林則徐的父親也謀求晉陞在高一級的文筆書院執教了。
古代,歲試的作用在於督促生員的日常學業。若不考試學生就偷懶後退了。
嘉慶元年丙辰(1796年),林則徐歲試考中佾生。佾生指考秀才雖未入闈但成績尚好者,選取充任孔廟中祭禮樂舞的人員。獲得佾生資格則下次考試不必參加縣試、府試,只參加院試即可,又稱"半個秀才"。用現在的話說,林則徐就是妥妥的學霸一枚啊。
學政,全稱「提督學政」,亦稱「督學使者」,俗稱「學台」,主管一省的教育、科舉(文舉和武舉)、社會風化等。清代學政各省設1人,必定進士出身,任期一般不超過三年。
學政的職責是「掌學校政令,歲、科兩試,巡歷所至,察師儒優劣,生員勤惰,升其賢能者,斥其不帥教者,凡有興革,會督、撫行之」。其職責和權力很大,是十分重要的地方學官。
學政到任第一年在全省各府、州進行歲試,第二年為科試,第三年就是三年一度的鄉試了。
清代的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清人為了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正式資格,必須首先參加童試,獲得生員資格,俗稱考秀才。童試為三年二考,分為三個階段:縣試、府試和院試。
縣試考試分為四場或五場,第一場為正場,其餘皆為複試來多次擇優錄取, 每場放榜一次,每次淘汰若干人,考中的參加府試。這僅是科舉考試萬里長征中邁出的第一步,卻有成千上萬的人難以過關。
《清朝野史大觀》中記載:縣試「久試不第者尤甚。某叟年五十餘,應縣試考三十次,尚未冠。自題七絕雲,縣試歸來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樓梯。牽衣附耳高聲問,未冠今朝出甚題」。
府試通常考一場,凡選中者,由府造具清冊申送學政,參加院試。
嘉慶二年,林則徐參加府試,經錢學彬面試激賞擢為第一。話說這次考試中,有另一考生與林則徐成績並列,難分上下。考官只好面試才學,出對曰「童子何知」,林則徐首先應道「大人利見」,另一個考生蒙圈。這樣,林則徐便被拔擢第一。
院試是童試的最後一道關卡,也是童試成敗攸關的一次考試,由學政主持。院試分為歲試和科試兩種。
由於林則徐徐提前考過了歲試。故在嘉慶三年(1798年)直接參加科試,中秀才,時年十四歲。
科試是為選拔參加鄉試者而進行的選拔性考試。科試大體上分為三等,列一、二等及三等前茅者(大省前10名,中小省前5名),即可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
通過了童試,便獲得了秀才出身,童試第一名稱為案首。一般只有獲得秀才的資格才能參加鄉試。
林則徐考中秀才後,就有雙喜臨門了。要問啥好事,下回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