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即是宇宙。
——陸九淵
王陽明可以說是近五百年來對東亞影響最大的人物,無數人以他為楷模。
心學的影響深遠,其弟子徐階、張居正,趙貞吉等都是閣老級別的人物;近代的曾國藩、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都深受王陽明影響。 蔣介石後來把其字改為「中正」,就出自王陽明心學中的「大中至正」;到台灣之後蔣介石把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毛澤東也極力推崇陽明心學,他還專門寫過一篇《心之力》的文章來談他學陽明心學的心得。
王陽明心學不僅對中國影響深遠,對鄰國日本影響也很大。王陽明心學為當時明治維新提供理論基礎,對當時的日本主「開國」、「求維新」和「獨立主權」者用以反對「鎖國」、維持封建的傳統觀念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思想武器。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除了尊崇佛學外也是王陽明的「粉絲」,稻盛和夫將其「以心為本」的「稻盛心學」付諸實踐,文化界與商界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影響力。
下面談談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以及對我們的現代啟示。
人人心中有仲尼
王陽明在中國文化上是很特別的存在。中國傳統士人最高理想是成為「三不朽」聖人——立德、立功、立言。
中國歷史上能做到這「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只能算半個。王陽明說「人人心中有仲尼」,每個人都可成為孔子這樣的聖人,王陽明自己能夠成為與孔子齊名的「三不朽」聖人就是最好的詮釋。
我們先來看孔子和曾國藩的成聖背景。
先來看「聖人」孔子。從世界範圍內來看,孔子處於著名的「軸心時代」,這一時期是全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誕生初潮,不約而同出現一批思想大家,包括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印度的佛陀都處於這一時期。從國內來看,孔子身處春秋戰國時代,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第一次大轉型,從原始奴隸社會到農業封建社會轉型,各諸侯國混戰,思想上百家爭鳴,各能人志士可以一展才華,孔子是這個階段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再來看「半聖」曾國藩。曾國藩處於晚清,大清朝風雨飄搖,面對西方文化和炮彈的衝擊,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社會大轉型——農業文明向工商業文明轉型階段,這段時期也湧現了無數愛國志士為中華救亡圖存而奮鬥,而「半聖」曾國藩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但王陽明卻是很特別的存在,他所處的朝代既不處於社會動蕩分裂的春秋戰國(孔子所處時代)、魏晉南北朝、晚清民國時期(曾國藩所處時代),政局的動蕩分裂能夠為新思想的出現創造了空間;也不處在文化高度開放的唐宋,例如唐詩宋詞代表了中國古典文化的最高峰(禪宗惠能、朱熹、唐宋八大家等都處於這一時期)。王陽明是處在中國封建王朝中最黑暗壓抑的明朝,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王陽明依舊成為與孔子齊名的「三不朽」聖人,用他自己的人生軌跡驗證了人人心中有仲尼,人人皆可成聖。
心即理
內心連接著天理,「心」和「理」是合一的。
王陽明的「心即理」與同為心學的陸九淵「吾心即是宇宙」有相通之處。
喬達摩提出過「空覺不二」。「覺」就是我的本質,空就是世界的本質,喬達摩說我的本質和世界的本質是一個空覺不二。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自己的「心」切入進去,就通達整個宇宙。混沌學園李善友教授說,個體的覺性存在和宇宙的本體存在是同一個存在。喬達摩的「空覺不二」,李善友教授所說的個體的覺性存在和宇宙的本體存在是同一個存在,和王陽明的心即理,本質上是相同的。
關於心即理,「稻盛心學」有更為通俗的表達,稻盛和夫認為在人心的最深處,存在著「真我」,是心靈最為純粹、最為美好的部分。利他之心、親切美好的關愛之心,都是這個「真我」發揮作用的結果。這個「真我」,和創造宇宙萬物的「宇宙之心」是一個東西。就是說,當達至人心最深處的「真我」時,就到達了與可被視為萬物根源的「宇宙之心」相同的地方。因此,「真我」所發出的「利他之心」,擁有改變現實的力量,能夠喚來好運,把事情引向成功。心即「真我」,理就是「宇宙之心」,稻盛和夫所說的「利他之心」也可以理解為王陽明所說的「良知」。當我們「致良知」(達至人心深處的真我)時,也就到達了理(萬物根源的「宇宙之心」)。
知行合一
什麼叫知行合一呢?
「知之真切篤行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說明知行本來合一,無可分割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內心的覺知,行是外在的行動,知行合一是內在覺知與外在行動兩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知行合一最好的狀態就是心流, 心流是指我們在遵照本心做某些事情時,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感知與行動達到完美的融合,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當我們帶著心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即便是工作也是很美好的過程。
致良知
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每個人的「本我」,良知原本就在我們的內心中,我們只需重新讓它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重新在我們內心建立起主體性,讓生命回歸它自身的本源之地。「致」就是找到良知的途徑,途徑就是自我反思內省,個體進行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我們的良知就會以原本的狀態在我們的內心顯現出來。
1、良知在心中
此前王陽明尊崇朱熹,遍求朱熹的書來讀,並且踐行格物的工夫。有一天想起儒者說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便對著庭中竹子去「格」,從早到晚仍不理解竹子的理,結果格到第七天卧床不起。因而慨嘆,聖賢是做不成的,主要是沒有聖賢那樣的力量去格物。後來王陽明龍場悟道才明白,天下之物本沒有什麼可格的,格物的功夫只能在自身心上做。
於是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良知自在心中,而我們總想著向外馳求,這是錯的。
王陽明還說:「人孰無根,良質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恨戕賊蔽寒,不得發生耳。」人們誰沒有根呢,良知就是天種下的靈識之根,自然生生不息;但只是被私慾牽累,將這根殘害蒙蔽,不能生髮出來而已。
而到達良知關鍵在於「致」。致的第一步是警覺,就是我們首先得學會對自己的習氣有所警覺。例如我們現代人慢慢地被社會習氣所沾染,逐漸被外在欲求蒙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每天非常的忙,不斷向外求取,每天想著怎麼賺更多的錢,如何實現財富自由,如何去過更好的生活;小時候的目標是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考上大學後找到一個好工作,找到工作後買房買車,然後組建一個家庭,然後再賺錢培養下一代。我們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外在目標,然後接著開始一個新的目標,每天都很忙碌,同時也很焦慮很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甚至過得像行屍走肉一般。
我們試圖在事物中尋找自己,可是卻從來沒有真的成功,最後還讓自己迷失在這些事物中。繼而,這種對外的符號呈現,會替代掉「內在」(也是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反過來成為驅動自己前進的動力。於是我們成為外在目標的奴隸,人生充滿了焦慮和不滿足。
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是法國聖埃克蘇佩里所寫的《小王子》, 據說總銷量達到2億冊以上,僅次於欽定版的《聖經》。小王子之所以能夠引起廣泛的共鳴,是因為我們心裡都有一個自己小王子,他象徵著我們最本真的自己,他一直遵循自己的「良知」而活,我們小時候都像小王子一樣倚憑「良知」行事,只不過隨著我們年齡的長大,我們慢慢被外在欲求蒙蔽了。因此我們需要「致良知」,如果我們想要獲得真正的快樂,想要過有意義的人生,就需要對這些外在的慾望保持警覺,內省自查,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和追求的。
2、良知的表達
當我們「致」有了第一步醒覺之後,然後接下來要依賴的就是良知本身的力量。王陽明之前一直向外求的時候,他發現根本找不到,但是一旦你在內心當中去依靠良知的力量,去知道良知能夠去判斷這件事情,這時候就發現它本身就具備極強的力量,把你帶入到一個正確的循環當中。
良知的自我建立後,我們內心就有了篤定感,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偏離自己的人生方向,然後遵從本心的需要去表達它自己,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例如馬斯克的終極目標是要讓人類移民火星, 成為一個多星球物種,這是他的「良知」。他創立的SpaceX,特斯拉等各領域的企業,看似多元化,但都是經由他的「良知」外延展開的。雖然SpaceX和特斯拉早期時都面臨很大的困難甚至瀕臨破產,不被所有人看好,但他遵循「良知」而從未有過動搖,正是這種源自內心的篤定感讓他堅持了下來,一步步走向成功,並且在2021年問鼎世界首富, 財富值是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總和。
總結來說,王陽明心學給我們最大的現代性啟示在於,一切心中求,人人都可成聖。
1、一切心中求。我們想要的就在我們的心中,只不過現代社會外在欲求太多了,我們向外求取使得本心受此蒙蔽,於是漸漸迷失了自己。我們需要不斷內省自查,找到本心,然後遵循本心去行動,這樣人生會有篤定感,也能生活得更好。
2、人人皆可成聖。向外馳求成功,終究是一時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還需要時代紅利與運氣,當我們我們努力了卻無法成功時很可能就陷入沮喪和躺平。但向內關照——致良知,人人皆可成聖,人人都可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當然不是外界所定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