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在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帶,因為扼守長江防線,成為東吳北伐的重點進攻目標。在公元253年的新城之戰中,吳國太傅諸葛恪調集了20萬大軍,而守城的魏國將領張特只有3000人馬。不過,張特還是打退了東吳大軍的進攻。在魏國援軍趕來後,吳國將士倉皇撤退,前後共損失了不下2萬人。那麼,問題來了,新城之戰中,東吳出兵20萬,為何會被曹魏3000人擊敗呢?
一、東興之戰的勝利,讓諸葛恪自大輕敵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新城之戰的前一年,曹魏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向孫吳的東西兩個方向進擊。其中,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兵7萬,直逼東興。在這場戰役中,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戰敗。司馬昭因此戰的戰敗而被削去侯爵,諸葛恪則在吳國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不過,東興之戰的勝利,也讓諸葛恪自大輕敵,乃至於貿然發動了新城之戰。公元253年(魏嘉平五年,吳建興二年)春,諸葛恪正式出兵前,吳國大臣們認為國力不支,將士疲憊,一致勸阻。但是,諸葛恪沒有聽從。對此,在筆者看來,諸葛恪此時的心態,和洮西之戰後的姜維一樣,在取得大勝之後,更加想要再立新功,結果則是都吃到了敗仗。
對此,曹魏大臣王基就把諸葛恪的與姜維的並列,評價道:「昔諸葛恪乘東關之勝,竭江表之兵,以圍新城,城既不拔,而眾死者太半。姜維因洮上之利,輕兵深入,糧餉不繼,軍覆上邽。夫大捷之後,上下輕敵,輕敵則慮難不深。」
二、諸葛恪輕信張特,中了詐降之計
在新城之戰中,曹魏牙門將張特率三千人拒守,苦戰月余,張特與將軍樂方手下士卒病亡戰死者過半。在此背景下,諸葛恪督師強攻,城池將陷。於是,張特行緩兵之計,向吳軍偽降,意思就是讓諸葛恪暫停進攻,自己馬上就會出城投降。結果,諸葛恪卻相信了對方,讓己方士卒圍而不攻。
張特乘夜修補城防工事,等到加固完成後,張特繼續死守。得知上當後,諸葛恪繼續催促士兵進攻。不過,「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此時的東吳將士已經沒有一開始的銳氣了,所以諸葛恪錯過了攻城的最佳時機。
三、非戰鬥減員嚴重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新城之戰爆發時,天氣十分炎熱,吳軍疲勞不堪,飲用了不潔凈的水,造成了腹瀉、浮腫病流行,生病者過半,死傷之人滿地都是。各兵營的官吏每天都報告生病者太多,諸葛恪認為他們謊報,要殺掉他們,從此沒有人再敢說了。但是,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非戰鬥減員無疑讓削弱了東吳的兵力優勢,成為曹魏一方以少勝多的原因之一。
四、諸葛恪剛愎自用,導致麾下離心離德
最後,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心中沒有良策,又恥於攻城不下,所以忿恨之情常流露於外表,這顯然是不成熟的表現,讓本就疲憊的將士更加沒有凝聚力了。在此背景下,將軍朱異因為提出了不同的作戰主張,諸葛恪就立刻奪去他的兵權,驅逐他回建業。
同時,都尉蔡林多次提出作戰計策,諸葛恪都不採納,結果蔡林騎馬逃走投降曹魏。因為蔡林帶來的信息,曹魏將領了解到吳軍已疲憊不堪,於是派出救兵。公元253年七月,諸葛恪無奈率軍撤軍,那些受傷生病的士卒流落在道路上,艱難地互相扶持著行走,有的人困頓地倒斃於溝中,有的人則被俘獲,全軍上下沉浸在哀痛悲嘆之中。
趁著這一機會,曹魏將領文欽乘勢追擊,追斬萬餘人。但是,在新城之戰的慘敗後,諸葛恪卻安然自若,外出在江中小洲上住了一月,還計劃在潯陽地區開發田地,召他回去的詔書接連不斷,他才慢慢地返回。自此之後,諸葛恪在群臣百姓中失去威望,人們對他的怨恨之言也越來越多,這導致諸葛恪最終被孫峻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