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位於中國西北,面積不到青海的十分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里,無金屬時代里古人留下的遺址數量排在陝西,山東,山西,甘肅,河南,內蒙古,湖北,湖南,青海之後,名列全國第十位。遺址的平均密度位居全國第五。
五千年前的古人為什麼選擇在寧夏居住。他們住在寧夏哪裡。
無金屬時代後期的新石器時代里,寧夏的古人多選擇居住在寧夏的南部,沿六盤山的水源安居。
六盤山林木簇聳,河流成網,形成黃土高原上的「濕島」。
在無金屬時代遺址分布地圖上可以看到,陝西的寶雞,甘肅的慶陽,平涼,寧夏的固原,都是居住密度很高的大紅色。庇蔭於六盤山脈水系的滋養,這一片大紅色區域是高度密集的遺址。五千年前,在丘陵,墚峁,溝壑間,每百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著3個以上的古人居住點。
五千年前,沿著林木蔥鬱的六盤山脈,在今天陝西寶雞的千陽縣、岐山縣、扶風縣、鳳翔區、渭濱區、金台區,甘肅慶陽的鎮原縣,甘肅平涼的崆峒區、庄浪縣,寧夏固原的隆德縣,行走十公里的範圍,能見到5處以上的聚落點。
遺址密度地圖是根據《中國文物地圖集》里無金屬時代古人居住地的數萬個數據整理出來的。
按照精確到各區縣遺址的數量繪出的無金屬時代遺址分布地圖,讓我們看到了五千年以前古人居住地的分布狀況。
我們為什麼要了解五千年前古人住在哪裡。
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上,地理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若想獲得地理環境變化的規律,需要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里,對同一地區的地理地貌進行觀察,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進行比較。文字出現在青銅時代,無金屬時代里的地理環境狀況沒有文字記錄。
無金屬時代里生活的古人,用腳為生存環境投票。遺址作為不可移動的文物,為我們留下了古人對當年居住環境投票的結果。
無金屬時代地理環境的宜居度,通過遺址地圖上的密度和遺址數目真實地展現了出來。
遺址分布地圖上的古人居住地,以直觀的密度和準確的遺址數,給了我們對地圖上的同一個地區進行今昔地理環境比對的可靠依據。讓我們得以看到地理面貌上的今昔差異。
無金屬時代和今天當下,數千年時間段的兩端,許多地方的人口分布狀況變化明顯。陝西,甘肅,青海等地,五千年前丘陵山坡上水源充沛,人丁興旺的高密度居住地,現在乾旱貧瘠,地面沙化。湖北,河南,山東等地,五千年前沒有人跡的湖泊沼澤濕地,現在是人口稠密的沃野平原。環境變化的趨勢立現。
五千年來,地理環境在由濕變干。
在地理環境由濕變乾的時間長卷上,氣候是描繪地理面貌的大手筆。步入金屬時代後,工具的材質金屬化,人類手持利器,在時間長卷上成片地抹去綠色。從漢代墓葬里剃半座青山做黃腸題湊,到近代砍一堆原木去土法鍊鋼。金屬武器的精良即帶來了大規模的戰爭,也將山野里的大型動物趕盡殺絕。
生物鏈的斷裂與自然環境的乾燥化趨勢,不良的因素相互影響。湖泊和濕地面積縮小,森林消失,地下水位下降,農作物天敵銳減,農藥用量劇增。。。。。。
人類的濫伐窮獵加速了環境乾燥化的進程。
上一篇:無金屬時代里的青海
大紅色是新石器時代高密度居住區
衛星地圖
當下的地形圖
遺址數據來自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