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狀元後人,獨守深山中狀元府祖宅,沒水沒電只能討飯謀生

2022年10月14日13:15:41 歷史 1309

清朝狀元後人,獨守深山中狀元府祖宅,沒水沒電只能討飯謀生 - 天天要聞

1912年辛亥革命逼迫清帝退位,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距離現代並不遙遠,清朝的遺老遺少也並不難尋找。

封建王朝採取科舉制度來選拔用人,最高級別的人才被稱為狀元,今天要說的這位狀元後人叫牛師靜,作為狀元後人,在我們的印象里應該是書香門第,畢竟有條件誕生狀元,肯定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蘊的,但是這個叫牛師靜的狀元後人,卻不是這樣的,他至今以乞討為生,令人不禁唏噓不已。

牛家狀元府的由來

牛師靜的先祖是大清王朝的武狀元,這位牛家第一個武狀元叫牛鳳山牛鳳山出生在河南,他出生時家境非常貧寒,不足以讓他去上私塾從文,牛鳳山只得跟隨自己的叔叔練武。

牛鳳山在武學上造詣非常高,自己也很刻苦,在牛家的狀元府里至今有一塊大石頭,石頭上面有牛鳳山練武時的痕迹。牛鳳山在1833年考取武狀元。

清朝狀元後人,獨守深山中狀元府祖宅,沒水沒電只能討飯謀生 - 天天要聞

牛鳳山考取了武狀元,在一般人眼前一定會耀武揚威,囂張跋扈,但是牛鳳山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待人十分謙虛謹慎、禮賢下士,牛鳳山的老家小山村裡沒有人騎過高頭大馬,牛鳳山擔心別人指指點點自己,所以進了村門口都是牽馬慢行。

牛鳳山對村裡的鄉里鄉親說話也是十分溫和。牛鳳山一直做到了總兵的官職,在位期間十分清正廉潔。

牛鳳山不僅對自己非常嚴厲,而且對自己後代的教育也非常嚴厲。嚴厲的教育下他的兒子也非常成功,他的兒子牛瑄在1865年考取了文狀元,牛瑄在書法上的成就非常高,甚至留下了許多墨寶,在業內名聲小有盛名。

清朝狀元後人,獨守深山中狀元府祖宅,沒水沒電只能討飯謀生 - 天天要聞

對於牛瑄參加科舉考試並獲得文狀元的事,在《清實錄》中還有一個插曲:牛瑄在進行殿試的時候,不小心在卷子上滴了一滴墨水,牛瑄自己沒有意識到有了墨跡。

按照規定,他這樣只能得到二甲,當時的統治階級慈禧皇太后非常喜歡牛瑄的書法,遇事將他再次叫上上金鑾殿行傳臚,從此以後成就父子二人雙狀元的趣聞,也正是這一對父子給後人留下了狀元府。

今日的牛家狀元府

誰都想不到,曾經顯赫一時的「狀元府」,至今只有一個乞討老人牛師靜。曾經的狀元府佔地2400平方米,狀元府內雕樑畫棟,分東西兩院,匾額上寫著「聖旨」兩個字,書寫著牛家曾經的最高榮耀。

清朝狀元後人,獨守深山中狀元府祖宅,沒水沒電只能討飯謀生 - 天天要聞

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曾經的狀元府也隨著時代風雨飄散,如此依舊可以依稀看到曾經的榮耀。牛師靜至今守候著這一座破敗不堪的狀元府,對於牛師靜來說,這個地方也就能給他提供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政府要給他補貼,他也不要,他經常說,有口飯吃就可以了。

牛師靜曾經也是一個大學生,在上世紀60年代時還考取了大學,成為了新中國的大學生,要知道那時候的大學生的含金量可是相當高,能夠成為大學生,至少工作和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作為曾經的知識分子,從曾經動蕩年代走來的牛師靜彷彿遭受了重大打擊。

清朝狀元後人,獨守深山中狀元府祖宅,沒水沒電只能討飯謀生 - 天天要聞

牛師靜為什麼現在成為一個拾荒老人,具體原因已經不得而知,旁人詢問他關於他身世之謎,他就跟來人說,祖上有訓不得透露。

雖然經歷戰亂和混亂時代,但是牛師靜老人骨子裡的教養卻從未缺少過,老人雖然一直獨居,但是他總能將自己打掃乾淨,居住的地方雖然破敗,但是並不邋遢。

老人雖然只能以乞討為生,但是他始終不要國家的補助,他說他只要有一口飯吃就行。曾經的牛氏府邸到了牛師靜一代,已經徹底沒落了,在無水無電的情況下,老人一直堅守在祖宅,雖說他在乞討,但是不要國家的補貼。

清朝狀元後人,獨守深山中狀元府祖宅,沒水沒電只能討飯謀生 - 天天要聞

牛師靜老人至今居住在狀元府的窯洞里,日常用水都是自己從外面打進來的,沒有電,老人只有兩根蠟燭,窯洞里的陳設也十分簡單,一眼看去只有一個炕,他的衣服、用品都是乞討來的,所有的破爛東西都在這個窯洞里,狀元府的其他建築也大體坍塌,已經不能再住人。

狀元和乞丐。

作為一個曾經的狀元後人,牛師靜也曾經上過大學,是有一定條件能夠讓自己過得好一點,至少有保障一點,但是今天的牛師靜不要說起碼的保障。

他甚至連通水通電的水平都達不到,老人已經年過半百,需要有人照顧,有人幫助他料理生活,但是他獨居在這麼偏僻的地方,很難對他進行幫助,當地政府也想過很多辦法,但是牛老爺子始終拒絕了,在他看來自己堅守祖輩留下的宅子是最重要的事。

當地政府曾經派人去找過牛師靜,希望他能夠聽從政府安排,到條件好一點的地方生活,並且享受政府的補貼,畢竟老人已經年過半百,出於人道主義精神,當地政府也不能說不管,而且現在國家政策好,像這樣的獨居老人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管理。

清朝狀元後人,獨守深山中狀元府祖宅,沒水沒電只能討飯謀生 - 天天要聞

我們作為旁人,不能對牛師靜老人的人生給予評價,任何評價都是不尊重老人的行為。曾經的榮耀只能代表過去的輝煌,我們能夠追溯的只是過去的一些痕迹,卻並不能給今天的生活帶來實質的改變。

如今的人就要務實一點,通過努力的生活和奮鬥,對於牛師靜,他的先祖們取得的成就,我們不予以否認,但是我們不得不感嘆,這樣一個過去的高級知識分子淪落到與乞丐為伍。

可能牛師靜曾經受過非常大的打擊,但是今天,這個狀元後人卻在一個沒水沒電的地方,依靠原始的生活方式,無兒無女的獨自生活在深山的狀元府遺迹中,這樣的人生走向不禁令人唏噓了!

清朝狀元後人,獨守深山中狀元府祖宅,沒水沒電只能討飯謀生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很多世家大族也十分令人唏噓,很多世家大族富不過三代,過上幾十年,別說房子了,後人都找不到了,牛師靜還能獨守祖宅,牛家狀元府依舊存在已經實屬難得。相信在當地政府的關心關懷下,牛師靜的生活會得到很大改善,能夠讓他沒有後顧之憂的善終。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清末帶娃有多野?後爸讓孩子摸炸彈的生死考量 - 天天要聞

清末帶娃有多野?後爸讓孩子摸炸彈的生死考量

在動蕩不安的歷史長河裡,總有些瞬間讓人過目難忘。電視劇《人生若如初見》中,朱亞文扮演的吳天白,就上演了一幕令人心驚的場景——他竟然讓年幼的繼子吳不顧觸摸炸彈。這看似荒唐的舉動,背後卻是清末革命者在生死邊緣的艱難抉擇。吳天白的革命生涯,從一開
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 - 天天要聞

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號記者踏訪我軍解放上海前夕「丹陽整訓」故地——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本報記者 費士廷 賴瑜鴻江蘇省鎮江軍分區組織民兵在上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開展重溫入黨誓詞活動。楊建軍攝初夏時節,江南古城丹陽,草長鶯飛,魚翔淺底。人民廣場正北,林立高樓間,一座德式建築頗引人注目。這裡,是...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25):遼西兵團的事,我知道 - 天天要聞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25):遼西兵團的事,我知道

第1小組的自覺氣氛正濃,不料被前來求援的范漢傑給一下子「攪黃」了,原來,前來上課的一個歷史講師,在錦州戰役的時候,是解放軍的一個戰地記者,解放後到北京一所大學裡當上了現代史講師,在和范漢傑課間交流的時候,問了范漢傑這樣的一個問題。
突發訃告!程立逝世 - 天天要聞

突發訃告!程立逝世

​據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發布的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享局級離休幹部、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程立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7日11時45分在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9歲。程立1927年2月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1946年4月至1949年5月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華東白求恩醫學院...
埃及最恥辱的一仗:六天被以色列打垮,納賽爾總統崩潰 - 天天要聞

埃及最恥辱的一仗:六天被以色列打垮,納賽爾總統崩潰

地跨亞非二洲的埃及,一直是北非、中東地區的大國,特別是納賽爾總統時期,埃及的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儼然已經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核心。然而就在納賽爾總統的威望如日中天的時候,以色列卻僅用六天就將埃及徹底打敗。
AI時代,導師如何做好學術引路人 - 天天要聞

AI時代,導師如何做好學術引路人

人機協同生成 每逢畢業季,無數學生和導師都會為畢業論文傾注心血。在這個AI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科研範式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面對新形勢,導師群體既面臨重大挑戰,也迎來全新機遇。唯有主動擁抱AI技術,持續更新知識儲備、調整指導方式,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優秀人才。 首先要看到,本科生與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存在...
中美互降關稅後 歐盟對美國更硬氣了 - 天天要聞

中美互降關稅後 歐盟對美國更硬氣了

5月21日,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班夫,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正式舉行,加拿大財長(右二)和央行行長(左二)同歐洲央行行長(左三)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合影。視覺中國供圖 繼英國和中國分別與美國就關稅問題進行貿易談判並達成協議後,歐盟也於日前正式與美國展開了關於關稅問題的貿易談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龔炯在接...
與風沙賽跑,搶救千年土遺址 - 天天要聞

與風沙賽跑,搶救千年土遺址

2025年3月,崔凱團隊成員在陝西定邊磚井堡調查風雪對修復效果的影響。受訪者供圖 風有形狀。 在西北荒原上,土遺址受狂風、沙塵暴無數次撞擊,風沙合謀把它們悄然蠶食出底部空腔,最後失去支撐,便轟然傾塌成歷史的殘章;在東部海隅,咸澀的海風在夯土表面覆蓋一層結晶,日日剜割著土體的筋骨,致其一寸寸坍縮。 我國土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