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脈中華丨在香港,一秒穿越秦漢!

2025年05月18日18:00:23 歷史 5973

如果文物會說話,它們會講怎樣的故事?正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天下一統——陝西秦漢文明展》中,有四件自帶身世的展品。國際博物館日讓我們一起認識它們,看看哪一件令你更「心水」?

根脈中華丨在香港,一秒穿越秦漢! - 天天要聞

 
 

高級軍吏俑:

來自秦國的「威風統領」

 

身高196厘米、身披魚鱗甲、頭戴雙卷尾鶡冠,這位軍吏俑不是普通兵,而是兵馬俑里的將軍級人物。它胸前有花結,還有微微凸起的「將軍肚」,身材高大,派頭十足。重達300公斤的它,此次專程「出差」來港,一身榮耀值拉滿。

 
 

香港出土五銖錢:實證漢代時

香港已納入漢王朝經濟網路

 

陶錢範——漢代的「鑄幣神器」,此錢範以夾砂陶製成,上面一次可同時鑄造11枚五銖錢。

根脈中華丨在香港,一秒穿越秦漢! - 天天要聞

△左:陶錢範,右:五銖錢及大泉五十銅錢

五銖錢與大泉五十銅錢——出土於香港的南丫島、屯門、赤鱲角等地,印證了漢代時香港就已納入漢王朝經濟網路,漢王朝鑄造的貨幣在嶺南全面流通。

 
 

漢代動物陶俑:

田園牧歌的「可愛代表」

 

根脈中華丨在香港,一秒穿越秦漢! - 天天要聞

牛、馬、羊、豬、狗齊上陣,有公有母、有肥有瘦。小豬鼓鼓的肚子、家犬捲起的尾巴、母羊溫柔的眼神,營造出漢代田園生活的歡樂場面。這些動物陶俑出土於漢陽陵,它們不只是動物模型,更是「文景之治」時百姓富足、生活安穩的寫實記錄。

根脈中華丨在香港,一秒穿越秦漢! - 天天要聞

 
 

李鄭屋漢墓陶屋模型:

來自漢代香港的「人間煙火」

 

根脈中華丨在香港,一秒穿越秦漢! - 天天要聞

這件小小陶屋模型,出土於香港李鄭屋漢墓。它展現了一戶香港漢代家庭的日常生活——屋頂瓦當規整,屋內一人舂米、一人抱小孩,生活氣息撲面而來。李鄭屋漢墓內砌有「大吉番禺」的墓磚,告訴我們——漢代,香港屬於番禺範圍,受中原王朝的管轄。

兵馬俑的「將軍范兒」、動物俑的「憨態萌感」、陶屋模型的「人間煙火」……它們不說話,卻在等你靠近、願與你共鳴。

快來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天下一統——陝西秦漢文明展》,找到那個令你「心水」的文物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