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人,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鄉,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縣,唐相宋璟後人,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醫學家,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為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在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南宋亂世,宋慈憑藉自己一身勘驗斷獄的奇絕本事和以民命為重的崇德信仰,揭開了塵世間一道道的冤案背後的秘密。《洗冤錄》是宋慈一生的心血,但是這一本書卻遠遠不足以概括他的一生。宋慈,一位歷經千帆過後的老人,在幽微燭火之下,親力躬行破解一個又一個的奇冤疑案,開創的「法醫鑒定學」為世界法醫檢驗的陌生領域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宋慈無法阻擋兇悍的蒙古鐵騎,也無力改變黑暗的政局,時代風雲變遷淹沒了他的光彩,他只能遵守本心,用盡自己的全力,保衛一方百姓,守護自己心中的正義。
宋慈繼承了朱熹、程顥和程頤的理學思想,理學思想對他受益匪淺,西山先生真德秀是朱熹的傳人,也是宋慈的第三位老師,正是因為真德秀的不斷努力,理學才成為南宋的主流思想。宋慈跟隨著西山先生學習,接受了最正統的理學教育,思想逐漸走向成熟。宋慈曾說「獄者,生民大命,苟非當坐刑名者,自不應收系。為知縣者每每必須躬親,庶免枉濫」。那時候的他就已經將民命為重奉為心中目標,此後,無論是初入廟堂時平亂濟民,還是出任長汀知縣時施行的「濟糶法」,都是他惠愛子民的表現。宋慈是動蕩時局中芸芸眾生的其中之一,他無力抵抗時局的動蕩,但卻竭盡全力,守護著一方百姓。
1240年,此時宋慈已經54歲了,接近花甲之年的他卻迎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他奉詔提點廣東刑獄,擔任提刑官。因為當時社會內有外患導致當地的官員多數在職而不履職,積壓的案件達到上百件,有些犯人關在監牢內多年都沒有進行審判定罪,宋慈的父親曾經從事司法工作,公正執法的處事風格對宋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山先生對他的教誨也時時縈繞他的耳畔。宋慈堅定的認為「於獄案,審之又審,不敢萌一毫慢易心」,作為提刑官必須公正執法,將犯罪的人繩之以法,讓死者沉冤昭雪。
同時宋慈也意識到,要想實現公平公正,只有精神還是遠遠不夠的,他還必須要提升自己的法醫檢驗水平。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中,大部分的文人認為「君子不器」,不會捨棄聖人言論去追求格物致知之類的技術。但是,宋慈心中有崇高的想法,他為了提高司法水平,主動學習藥理學、解剖學等專業知識,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仵作,這樣才能有效的斷案。宋慈傳承了儒家所倡導的廉潔精神,重視技術的重要性,主張在實踐中尋求真理,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做法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1240年至1247年間,宋慈在廣東、江西、廣西、湖南等地做了四任的提刑官,史書記載「獄無冤囚,野無流民」,以此來歌頌宋慈的功績;宋慈的好友劉克莊也讚歎他,「聽訟清明,決事剛果,撫善良甚恩,臨豪猾甚威。屬部官吏以至窮閻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臨其前」。
1245年,宋慈奉召轉任常州知州,多年的提刑官工作讓他對於法醫檢驗技術有了更深的認識,他開始編撰一部專業的法醫典籍,在1247年終於完成了《洗冤集錄》。《洗冤集錄》彙集了歷代法醫學的成功,其中包括了五代時期的《疑獄集》、慶元年間的《棠陰比事》和《內恕錄》;不僅如此,宋慈將自己多年來豐富的實踐經驗融入書中,完成了這部開闢新世界的法醫學著作。在書中,宋慈強調法醫技術的重要性,他認為「每念獄情之失,多起於發端之差,定驗之誤,皆原於歷試之淺。」正義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精神追求,而且還是一種可以通過法醫技術實現的切實體會。
宋慈在歷史上的記載非常少,隻言片語便概括了他為正義奉獻的一生,《宋史》沒有宋慈的相關記載,《四庫全書》中也僅僅六個字「宋慈始末未詳」。諸葛亮說的「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是宋慈踐行一生的行為標準。在傳統文化中,大德是修身治國平天下,而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宋慈,家國天下不是他能左右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全力,維護一方安定,守護自己心中的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