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王震收到了一封信,寄信的人是馬興。馬興曾經是359旅的戰士,王震是他的老首長,不過兩個人已經多年沒有聯繫了。看到這封來信王震猜測對方一定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在看過信上的內容之後,王震才知道對方希望自己可以為當年部隊向一戶地主借糧一千擔的事情作證。
眾所周知共產黨的部隊從來不會取百姓一針一線,如果真的有需要,也不會白白拿走,而是會留下借條,日後再做償還。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如果之前資助過我黨的軍隊,拿著借條就可以拿回那些物資。可這位地主卻在多年之後才提起此事,而且需要王震將軍作證,在他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彈盡糧絕的359旅
說到359旅,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1937年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之際,紅二方面軍第六軍、第三十二軍以及前總特務團就被改編為359旅。此後359旅在旅長陳伯鈞的帶領下,一直在陝甘寧邊區一帶駐守,之後由於抗戰需要,副旅長王震帶領359旅部分部隊前往山西前線進行抗日。
1938年1月,王震正式擔任359旅旅長,在他的率領下,359旅在抗日戰場上屢屢重創敵人。在此期間部隊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全旅的兵力達到了一萬兩千人以上,有著極強的戰鬥力。不過隨著國民黨開始將矛頭轉向我軍,1939年10月,359旅不得不從抗日前線撤回陝甘寧邊區,負責守衛工作。
當時我軍物資匱乏,為了改變這一現狀,359旅在王震的帶領下,於南泥灣地區開展生產運動。南泥灣位於延安東南,那裡的土地原本非常的貧瘠,可是在戰士們兩年的努力下,南泥灣變得非常富饒,這件事也被傳為佳話。不過在這之後不久,359旅就被一分為二,其中一支部隊由王震率領南下,首先在湖北和新四軍第5師會師,然後繼續南下抵達廣東南雄地區,另一支部隊則前往河南地區參與抗日。
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王震率領的支隊恢復了359旅的番號。雖然日本侵略者已經被趕走,可是國民黨的部隊卻對我軍虎視眈眈。當時蔣介石在重慶談判中假意尋求兩黨和平共處的方案,實際上卻安排大軍包圍我軍的部隊,為之後的內戰提前做準備。到了1945年的9月,國民黨部隊已經聚集在我軍中原解放區四周,如果不能提前轉移,部隊的處境將十分危急。
好在黨中央及時察覺到了敵人的意圖,隨即下令王震率領部隊北上,和中央解放區的其他部隊匯合,然後尋找破局的機會,最終會師的部隊成立了中原軍區,王震擔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此後我軍和國民黨部隊屢次交戰,期間也取得了多次的勝利。奈何敵人的軍隊數量遠超我軍,而且已經提早形成包圍之勢,形勢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啊,中央軍區部隊只能被迫進行轉移,尋求突圍。期間王震率領359旅攻克了棗陽,隨後帶領部隊到環潭鎮一帶修整,等待中央的進一步指示。
當時部隊因為和國民黨軍的連日作戰已經疲憊不堪,更讓人頭疼的是因為身處敵人的包圍之中,後勤供給早已被敵人切斷,部隊已經沒有糧食了。斷糧讓部隊士氣低落,王震很清楚如果不能解決軍糧的問題,估計部隊就要葬送在這裡。於是他聯繫到了鄂北行署專員李實,希望他可以幫忙想想辦法。
李實雖然是當地的行政官員,可是他也沒有任何的辦法,因為鄂北行署也剛成立不久,在當地根基未穩,手裡一點兒物資也沒有,更沒有人脈。讓李實短時間籌到大軍需要的糧食,簡直比登天還難。但是部隊的生死懸於一線,李實知道自己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就在他焦頭爛額之際,他想到了一個人,他也決定去那裡碰碰運氣,看看能否借到足夠的糧食。
一千擔糧食
李實想到的人就是環潭鎮的首富廖家,廖家經營膏鹽多年,擁有大量的財富,廖家也有實力拿出部隊需要的糧食。另外廖家人在抗日期間,就曾經出資支持一系列的抗日活動。雖然如今日本人已經被打走,我黨的敵人變成了國民黨,李實並不清楚廖家會不會支持我軍,但事出緊急,他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廖家當時的當家人是廖復初,不過李實很清楚,他的祖母毛老太才是家族真正的話事人。在當時那個年代,大部分的女性都沒有什麼話語權,可是毛老太不同,如果沒有她,廖家不可能成為環潭鎮的首富,而她的經歷也堪稱傳奇。
毛老太出身於當地的一個地主家庭,她的父母對她的教育非常重視,在她小的時候就熟讀詩文,是遠近聞名的才女。後來她嫁入了廖家,也是非常的賢惠,很受一家人的喜歡。不過那個時候廖家並沒有什麼產業,只是普通的地主,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收租,毛老太也基本不參與家族的事務。
但是在1882年,廖家的命運發生了轉折。當時一名義大利傳教士來到了環潭鎮,毛老太的丈夫廖臨軒一直都是一名天主教信徒,他主動聯繫了對方,雙方也成為了朋友。之後在對方的邀請下,他來到湖北應城傳教。在這裡廖臨軒結識了一名姓徐的礦商,當時他官司纏身,最終廖臨軒和傳教士一起幫他打贏了官司。
可儘管如此那名礦商還是虧損嚴重,無奈之下他提出將一口礦井以遠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轉讓給廖臨軒,從而籌到周轉用的資金。廖臨軒本人很是心動,因為他很清楚礦井可能帶來的巨大利潤,但這件事卻遭到了家裡大多數人的反對。在他們看來收購礦井是有風險的,他們還是寧願靠收租過安穩的日子。
毛老太很清楚礦井的價值,她站出來表示支持丈夫收購礦井。為了說服其他人,她承諾如果礦井出現虧損,她願意拿出毛家的田產來彌補,不讓廖家承擔損失。看到她如此大氣,廖家人自然無話可說,最終廖臨軒只用一萬兩千串銅錢就買回了礦井,而這也是廖家崛起的開始。
從這時候開始,廖家正式涉足膏鹽業,也成立了第一個商號。在清朝年間,這樣的商號想要做大做強並不容易,但幸運的是他們乘上了洋務運動這個東風,當時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民間資本辦廠,趁著這個機會,廖家的產業發展迅速。而在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更是大力推進民族工業的發展,趁著這個機會,廖家接連收購了幾口礦井以及大量的田產。
彼時的廖家已經是當地的首富,而在丈夫去世之後,毛老太又幫助兒子打理家族企業,創辦了第二個商號,廖家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不過好景不長,隨著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應城很快淪陷,礦井也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此時毛老太臨危不亂,讓孫子廖復初回到家鄉,和她一起打理家業,廖家並沒有蒙受太大的損失。
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毛老太全力支持抗日,她不僅讓國民黨軍的長官住在廖家的老宅中,還提供了大量的物資。與此同時她也資助了共產黨的抗日軍隊,她曾經送給游擊隊上萬斤的鹽,還捐助了不少抗日資金。正是因為毛老太之前的舉動,讓李實覺得她很可能願意幫助359旅,於是他第一時間來到了廖家。
見到毛老太之後,李實說明了來意,他一直擔心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毛老太不願意幫忙。可沒想到毛老太沒有絲毫的猶豫,立刻叫來管家開倉,把一千擔糧食送給部隊。同時她還告訴李實,這些糧食是送給部隊的,不需要他們還。
李實自然不能同意這種做法,最終在他的堅持下,毛老太收下了借條。對此毛老太頗為不滿,她說共產黨是為人民著想的,共產黨的部隊也是為老百姓打仗的。只要共產黨可以讓天下太平,這點兒糧食不算什麼,不需要共產黨歸還。最終這批糧食幫助王震的部隊渡過的難關,他們最終勝利突圍,在解放戰爭中359旅被編入西北野戰軍,參與了大量的戰役,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老戰友的來信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廖家就重操舊業,創立了新的商號經營鹽礦。不過因為解放戰爭的爆發,廖復初認為鹽礦生意不穩定,於是決定進軍雜貨業。可是隨著內戰的進行,國民黨統治區經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這讓廖家的資產出現了大幅的縮水。
不過真正壓垮廖家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熬鹽技術的升級,因為技術沒能及時更新,廖家的熬鹽技術迅速落伍,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廖家的鹽礦就難以繼續經營,最終紛紛倒閉,廖復初只得回到家鄉做自己的地主,而廖家的經歷也是當時無數民族資本的縮影。
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曾經幫助我軍渡過難關,廖復初被選為當地的民意代表。可就在這個時候,政府接到舉報,稱廖復初之前曾經鎮壓工人,還迫害過共產黨人,並和我黨的軍隊發生過正面衝突。
原來當初廖復初之前讓家丁組成了礦井隊,負責維持礦井的治安。不過後來國民黨派人控制力礦井,礦井隊也被收編,舉報中那些罪行都是他們在國民黨指派下做的。這讓廖復初感到非常無辜,因為他不過是一個生意人,而且他從來沒有做過對共產黨不利的事情。但最終因為礦井隊中很多人曾經是廖家的家丁,廖復初還是被定罪判刑。
因為廖復初並沒有直接指揮礦井隊,因此他並沒有在獄中呆太長的時間就被釋放了出來。但他已經被定性為「反動派」,所以出獄之後無法落戶,這也為他帶來了很多的不便。這讓廖復初覺得非常冤枉,於是他四處收集自己祖母當初幫助部隊的資料,希望可以為自己正名,從而甩掉「反動派」的身份。
可是他已經找不到那張借條,另外因為事情已經過去了多年,他找不到可以證明這件事的證人,申訴進行得非常不順利,他嘗試了很多次最後都以失敗告終。慢慢廖復初也放棄了為自己正名的打算,就在這個時候,他無意間在雜誌上看到了一篇李實寫的文章,裡面就提到了到廖家借糧的故事,廖復初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可惜的是當時李實已經因病去世,廖復初的心再次沉了下去。可他還是不願意放棄,幾經輾轉他了解到李實發表的那篇文章並非是自己寫的,而是由馬興代筆的。馬興也是359旅的老戰士,很可能也了解當年的情況。隨後他聯繫到了馬興,馬興在得知這件事之後非常重視,這個時候他想到自己的老領導王震一定清楚當年的細節,可以為廖復初作證,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那封信。
王震在接到馬興寄來的信後立刻做出回復,表示會還給廖家公道。王震出面證明當年359旅的確曾經從廖家借了一千擔糧食,這件事也得到了馬興在內的眾多老戰士的證明。有了眾人的作證,廖復初終於申訴成功得以平反,從此他不再是反動派,而是有功於革命的功臣,此外政府為了表達歉意,還給予了他一些補償。
中國共產黨可以取得革命的勝利,離不開眾多像毛老太、廖復初這樣愛國人士的幫助。而每一位為革命做出過貢獻的人,黨和國家都不會忘記,無論事情過去了多久,國家都會弄清楚事情的真相,絕對不會冤枉任何一個好人。事實上還有很多人和當初的廖復初一樣,曾經為黨和國家做出貢獻卻不為人所知,這些無名英雄更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