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組織無紀律」。
周總理的劍眉蹙在一起,看著行以軍人標準姿態進門報告的陳毅怒氣沖沖地吼道。
周總理
按照平常,私交甚深的陳毅見到周總理本不會這麼隆重,而一向儒雅溫和的周總理也不會如此「劍拔弩張」。
吃癟的陳毅收下了周總理的怒火,因為確實是陳毅犯錯在先。
1965年的時候,周總理要去參加亞非會議,但是在飛機途徑開羅機場加油的時候,他卻突然接到電報通知:阿爾及爾發生了軍事政變。
無人知道政變依託的背景以及是否有「超級大國」插手,但打前站的陳毅卻在奉命了解情況的時候,說出一句「亞非會議必須開,並且還要開好」。
所有人都是帶著問題和困難來的,但面對突發事件,沒有人能夠打包票,陳毅此番的行為著實是魯莽了些。
陳毅
因為許多亞非國家非常信任中國,若是陳毅這一「炮」放空,丟失的可是中國的信譽。
知道這個消息的周總理被氣得不輕,所以在面對負荊請罪的陳毅時,才沒好氣地說出一句「你無組織無紀律,這是不允許的」。
周總理的犀利把陳毅嚇了一跳,但是「深受其害」還有一位李克農。
要知道,陳毅至少是做了錯事,而李克農卻只是遇見一位國軍上校時開口打了聲招呼,就被周總理大罵一通,叫嚷著「他若是暴露,這個責任你負責」。
李克農以為周總理有些小題大做,但是知曉此國軍上校的身份之後,緊張的汗水卻是直接將李克農的後背浸濕,直至老年也對這件事情無法釋懷。
李克農
那麼,國軍中如此厲害的這號人物,到底是誰?
深入虎穴,推動全民抗戰
都別吵了,這件事情就這麼定了。
看著明顯面露不忿的下屬,白崇禧並沒有理會,只是給謝和賡使了個顏色,兩人就一前一後離開了李宗仁的官邸。
白崇禧
「和賡,跟著我你受委屈了,但這件事情,你做得好啊,不管別人怎樣反對,我去南京的時候都一定會帶上你」,看著白崇禧臉上的認真模樣,謝和賡的心中有些想笑,但為了逼真一點,他卻晃了晃自己的手臂。
不過,謝和賡的手也確實是有些酸。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上演一出「兵諫」大戲,落入其手的蔣介石只能假意應下了聯共抗日的主張。
張學良和楊虎城
心愿達成的張學良遵照約定釋放了蔣介石,可得到自由的蔣介石卻翻臉不認人,扣押了張學良。
如此一番不夠,蔣介石還在1937年的7月,電邀桂系軍閥李宗仁和白崇禧奔赴南京,共商抗日相關事宜。
宛若「黃鼠狼給雞拜年」的所為讓眾人是摸不著蔣介石的真實意圖,但是有張學良的慘痛教訓在先,這南京到底該不該去就成了懸在白崇禧和李宗仁頭上的一把利劍,實在是進退兩難。
蔣介石
為了達成兩全之策,一堆人聚在李宗仁的官邸,可說來說去,卻始終沒有拿定一個主意。
所有人都很是焦急,但是身為白崇禧的「秘書」,謝和賡的焦急比之任何人都不少,只不過不同於旁人的是,他的行為有著明確的導向,那就是去。
白崇禧必須去,全民族統一的抗戰路線也必須形成。
這是中國的出路,可謝和賡該如何在「不經意」之間促成這件事情呢?畢竟蔣介石的多疑是人盡皆知。
謝和賡
想來想去,自知位卑言輕的謝和賡還是決定連夜給白崇禧寫一封「陳情表」。
巧的是,謝和賡知道該在何處使勁。
對於白崇禧和李宗仁而言,他們在乎的不是全民族抗戰,而是與蔣介石背地裡的較量。
雖然三人明面之上是好兄弟,但是蔣介石一直想壓制二人一頭,而桂系也在蔣介石的打壓之下,始終未能走出廣西。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謝和賡多寫「唯有實現全國抗戰,才能助桂系不再拘泥與廣西,將力量深入到蔣介石底盤,抽其力量,與之抗衡」。
如此通人心的拿捏,讓白崇禧是覺得如獲知己,於是他當即表示前往南京會一會蔣介石,而作為其「背後諸葛」的謝和賡也自然而然的與他一同前往,在8月4日坐上了前往南京的飛機。
蔣介石與白崇禧
而這就是謝和賡想要的結果,他必須掌握國民黨內部對於聯合抗日的真正想法,因為他的身份是中共地下黨員,是我黨穿插在國民黨部隊中的鷹眼和利劍。
他的直隸上司正是周總理。
周總理
謝和賡知道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重要性,而與白崇禧一同奔赴南京,活絡在蔣介石眼皮之下的他也總是適時的將國民黨的內部活動如實告知。
蔣介石自恃自己拿捏住了整個戰局,可他不知道的是,他所以為的那些「如意算盤」早就被我黨招招化解。
憑這「通心」的本領,謝和賡順利打入桂繫上層,為了加重白崇禧以及國民黨對他的依賴,他也是沒少做「好事」。
一炮打響,二炮緊接追上
打鐵要趁熱,儼然當上白崇禧的紅人,謝和賡就更是要將「背後諸葛」的名號給坐實。
沒過多久,一封《全體性全民總動員綱領建議書》就放在了白崇禧的桌上。
看著白崇禧臉上的不解神色,謝和賡挑眉一笑,說出一句「您有時間了,打開看看,我就先回去了」。
謝和賡
可甚至是凳子都沒坐熱,白崇禧就託人將謝和賡請了回來。
「和賡兄,你可真不愧是我的好兄弟,這個綱領我是完全同意」,聽到白崇禧這麼說,謝和賡卻是擺擺手,「還有一處不妥,我現在就修改」。
一邊說著,謝和賡一邊就當著白崇禧的面,將署名改為了白副參謀總長機要秘書。
如此一來,白崇禧啥也沒做,直接多了一份功勞,心裡當然是樂開了花,而拿到此建議書的蔣介石也是連連讚歎,並且詢問了謝和賡的軍銜和職務,擺明了有為他「升職」的念頭。
白崇禧
身為我黨地下人士,這件事謝和賡本可不做,畢竟這是裨益國民黨軍心之事。
表面上看就是這樣,而這也正是蔣介石這樣的草包只能看到的。
可若是通讀全文便會發現,謝和賡只是號召全軍砥礪同心,拿下抗日作戰的勝利,通篇卻沒有一句「貶低」共產黨的話,這在國民黨中實則是有些反常的
因為這就是黨交給謝和賡的任務,即「在不漏痕迹的情況之下,發動全國人民抗日宣傳工作和抗日文化運動」。
謝和賡用紮實的文字功底在贏得蔣介石喝彩的同時,借國民黨之口,傳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勢所趨,此招實在是妙哉。
謝和賡
他用一炮打響了自己在蔣介石面前的可信度,而這第二炮也是忙不迭地跟上。
1938年3月,白崇禧忽然將謝和賡叫到跟前,與其並排而站的還有兩個人。
謝和賡認出他們都是和自己一樣用筆杆子說話的機要人員,當他尚在猜測白崇禧此行何意的時候,他卻直接自己揭了秘。
「兄弟們,接下來一周,你們只有一個任務,就是以《軍隊政工與群眾政工之關係》為題各寫一篇演講稿,最終我會挑出一份,直接在大會上誦讀」。
事情有些棘手,但卻絲毫難不倒謝和賡。
他用三天三夜的時間寫好了一萬四千字的初稿,可問題是,白崇禧是要在師級以上的軍官集訓團會上發表講話。
白崇禧
但凡有所軍事成就的人,身上都不由自主地帶著些傲氣,沒有人願意聽冗長的贅述,內容應該是越精簡越好。
可謝和賡來迴誦讀了幾遍,卻是一個字都未刪去。
正當他急得團團轉轉的時候,周總理的形象卻頓時出現在了他的腦海中。
「對啊,周總理在黃埔軍校時就是領導政治工作的,在這件事情上肯定是我比擬不了的行家,那我乾脆找周總理幫忙吧」,就這樣,謝和賡趕到漢口租界八路軍辦事處,將演講稿交給了李克農。
謝和賡
身為人們口中的「特務之王」,李克農也是不負所望,將演講稿迅速送到周總理的手中。
為了讓謝和賡再次旗開得勝,收到演講稿的周總理也是絲毫未有耽擱,緊趕慢趕地做了批註和刪改,第二天就給謝和賡送了回來。
只不過,看到內容的謝和賡卻哭了。
因為周總理的認真。
他用紅筆刪去了2000多字,其中多有的都是過火指責國民黨軍隊政治工作的文字,划去的是義憤填膺,但保住的卻是謝和賡的安全。
周總理
可想而知,周總理到底費了多少心。
謝和賡抓緊謄抄了一遍,但是當他把自己的發言稿交到白崇禧手中的時候,他卻一言不發,嚴謹到坐在車上的時候,手裡握的依舊是三份演講稿。
只不過當白崇禧站在演講台上念出第一句話,謝和賡就知道,其他的兩位成了陪跑選手。
如此看來,謝和賡的兩炮二紅,還有著李克農的功勞,可為什麼周總理會勃然大怒?
李克農
事情還要從1939年開始說起。
一聲招呼,是李克農罕有的「失誤」
為了擴大影響力,白崇禧和李宗仁就想著請兩位明星,出演一些抗日劇目。
群眾們看高興了,心中念著好,回來事情就好辦。
李宗仁
越想越覺得此行可為,對謝和賡深信不疑的白崇禧就將這件事情交給了他來辦。
請來的明星是一男一女,男的名為金山,女的名叫王瑩。
王瑩
好巧不巧的是,有天謝和賡準備去通知二人一些事情的時候,卻驚訝地發現李克農在場。
為了避免身份的曝光,謝和賡連忙就要走,可李克農卻直接對他招手打招呼,還喊出一句「和賡,過來」。
一言既出,在座三人都驚了,畢竟他們都是「各懷鬼胎」,因為金山和王瑩也是我黨的人。
但是因為戰線的不同,所以他們並不知道彼此,李克農輕飄飄的一句話,讓三人都感覺到了身份要被曝光的壓力。
而出口太快的李克農也終於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給雙方使了一個「都是自己人」的眼神,這才讓他們懸著的心放下。
謝和賡與王瑩
驚險的小插曲算是無恙度過,但是李克農卻是越想越心驚,最終還是決定將此事上報給周總理。
這便是開題周總理勃然大怒的緣由。
捱了周總理的一頓批,李克農也在日後的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保證自己和同志的安全,可組織上不知道的是,這卻並非是謝和賡第一次涉險。
1934年,憑著馮玉祥的一紙舉薦信,謝和賡加入了白崇禧的麾下,但在國民黨的部隊之中,深受上級好感的人,卻是同級之人嫉恨的對象。
馮玉祥
一位新手非常記恨謝和賡,於是就四處造謠,聲稱謝和賡對李宗仁有不法之心,只擁護白崇禧一人。
這話在白崇禧耳邊是宛若一陣風吹過,可卻被李宗仁聽到了心裡去,在一次大會上,指名道姓罵謝和賡是共產黨。
李宗仁
形勢已是不利,但謝和賡卻不慌不忙,更換了造謠者輿論的重點。
他用三國時劉關張的關係巧喻這是蔣介石分裂的陰謀,桂系三巨頭應當報成一團,才不至於被蔣介石分化。
如此一來,李宗仁的心中是疑慮盡消,從此和白崇禧一樣對謝和賡是深信不疑。
作為地下人士,行走在刀尖之上的謝和賡一次次光榮地完成組織的任命,他們是我黨的有功之臣,為民族和任命解放奉獻出了自己的青春。
謝和賡
他們為國民選擇了無名,而國家也自是不會讓功勛赫赫的無名英雄們淹沒。
194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好日子,而等到第二年,國家就對謝和賡的身份解了密,讓這位英雄走到了台前。
驚心動魄的地下工作,幸得前輩們的庇護我們不用經歷,唯有謹以此文,向隱蔽戰線的英雄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