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噲時期各國情況
到了戰國時期,原本維持表面統一的周王朝分崩離析,各國獨立稱王,燕國卻迎來了一場災難式的內亂和入侵,幸虧最終得到國際支持和民心所向,燕國最終保全下來。
這場入侵的策劃者,是齊國,不過源頭要怪到燕國自己作死。
傳位到召公第三十八代孫,燕王姬噲當政時,他老邁不堪的頭腦突發奇想,居然想把王位禪讓出去。
而且就禪讓給自己的相國子之。
對於上古堯舜禹時期的禪讓行為,距離此時至少千年以上歷史了。夏啟接大禹後,禪讓制就已經廢除。夏、商、周三朝都是「家天下」傳承,在此背景下,燕王噲可謂逆流而上,自然引起了朝野反對。
不過,執迷不悟的姬噲還把俸祿在三百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以便讓子之重新任命燕國各級官吏,從而真正執掌燕國大權。姬噲自己跑到北面稱臣,出居別宮。
藝術畫:燕王讓位
很多人讀到這估計在鬱悶,這等好事怎麼就沒落在我頭上呢?老闆咋就不想把公司讓給我呢?
子之是什麼態度呢?當然欣喜若狂,毫不客氣,搞了禪讓儀式就把王位奪了過去,開始做了新的燕王。這裡面估計有子之強迫的因素,但史書並未詳細記載下來。
子之做了三年燕王,整日花天酒地,奢靡享受,橫徵暴斂,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極大。看到這樣子,原來的燕國太子姬平坐不住了,這王位本來就是他的,被他糊塗老父親給禪讓出去,結果搞了個這?
姬平暗中開始聯繫燕國的大將軍市被,密謀兵變奪位。
不得不說,保密工作沒做好,這種重要的政變大事,居然遠在千里之外的齊國都知道了。齊王特意派人聯繫太子平,說這個時機好,我們大力支持你。
可惜,齊國都知道了,子之能不知道么?太子平和市被的小動作被子之看得一清二楚,還沒起事就被子之安排的燕軍重兵圍困。為了保命,市被居然還倒戈投降了,最終這場政變一地雞毛:子之率軍平叛,殺了太子平,也殺了反覆小人市被。
《資治通鑒》記載:「燕子之為王三年,國內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攻子之。齊王令人謂燕太子曰:「寡人聞太子將飭君臣之義,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國雖小,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黨聚眾,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構難數月,死者數萬人,百姓惶恐。」
這場史稱「子子之亂」的平叛戰爭,給燕國人民帶來空前的災難,燕國百姓看不到未來,王室跟子之也因為太子平的死而發生了內鬥,整個燕國呈現出戰亂狀態。
公元前314年,也就是齊宣王六年,齊宣王因惱怒燕太子平被子之殺害,乘燕國內亂,派大將匡章率領精銳士卒(技擊)十萬,從臨淄進發,討伐燕國,出兵的由頭就是燕王昏庸相國無道,替燕國百姓出頭。
戰國時期齊軍精銳,技擊武士
燕國百姓都痛恨子之,紛紛開城迎接齊軍,燕國國防軍也消極地方,結果不到兩個月時間,燕國首都被齊軍攻破,抓住子之和老國王姬噲,殺了完事。
《資治通鑒》記:「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齊人取子之,醢之,遂殺燕王噲。」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齊軍這場正義之戰剛受燕民歡迎,緊接著就演變成了燕國百姓人人喊打、國際盟友集體聲討、被迫狼狽逃跑的局面,
原來,匡章佔領燕國首都後,不約束軍隊,士卒肆意欺凌百姓,致使齊國士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齊軍還把燕國的宗廟毀掉,運走了燕國的國寶,迅速引起燕民強烈抵抗意識的反彈,開始組成義軍夜間偷襲齊軍大營,放火燒掉齊軍的糧草,讓齊軍駐地疲於應付。
戰國時期攻城戰
在國際上,面對齊國迅速攻滅燕國國都這個事實,趙國、秦國、魏國等都跳出來指責齊國,害怕齊國從此坐大,對自身不利。因此三個國家組成聯軍自西向東進軍,對齊國進行討伐。
遠在韓國的燕國公子姬職受到韓國和趙國幫助,返回到燕國即位,稱為燕昭王,聲稱要帶領國民復仇雪恨,燕國抵抗齊國的聲浪一波高過一波。
特別是趙國,聽取了樂毅的建議,從趙國城池換取齊國城池,從而引起其它諸侯的猜疑。在這樣的內外壓力下,齊宣王和匡章終於害怕退縮了,決定撤軍。沿途齊軍遭遇燕軍的抵抗和伏擊,大敗而逃。
最終,齊國攻伐燕國演變成一場費力不討好的不義之戰,齊宣王贏了面子,但卻輸了人品。
齊國首都臨淄藝術構圖
六年後,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的燕昭王用樂毅為將,率領五國大軍討伐齊國,差點把齊國滅絕,成功復仇。
孟子對此有一句經典評價:「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