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小城晨曦

2022年10月11日13:50:16 歷史 1116

□金錫遜

回望七十餘年雲煙,我依舊清晰地看到那1949年的寧波市鎮海縣城。

晚潮|小城晨曦 - 天天要聞

鎮海安遠炮台。

我住在鎮海城關鎮孔廟後面的向家大院。我家住在東廂房。

那天,9歲的我剛起床,拔開自家廳堂長長的木門閂,拉開糊著白色綿紙的格子木欞門,抬頭就見對面西邊人家的窗欞玻璃上已經灑上了一片淡金色的晨曦。狹長的東院里,在水缸上方的瓦檐上,聽見鳥雀嘰嘰喳喳的鳴聲。初夏的拂曉尚有些寒意未曾褪去,一些綠色盆栽植物肥厚的葉子洋溢著生氣。陽光正在從瓦蔥那兒一點點地移下來,移下來,玻璃和白牆的反射使院子顯得亮堂堂。

這時聽見院子南邊的小門「昂昂」地響起,我們東廂房的人都是走這道院子後門的,外邊是行人過往的一條石板路。門開處走進一個中年男人來,瘦瘦的長臉,高高的身材,穿著一身舊長袍,原來正是我的三叔,今天他這麼早就出去了?三叔向來嚴肅,這時卻笑了笑背轉身向後面的人說著什麼。後面是一個身材魁偉的軍人,腰系皮帶,斜背著武裝帶,槍套里沉甸甸地插一支駁殼槍。

三叔陪著軍人先進了我家的房間,軍人也不肯喝茶,兩人在各個房間里轉了一圈,想不到喀嚓一聲,軍人的一條腿踩裂了破地板,晃了晃,三叔不安地去攙扶,那軍人卻笑了笑揮揮手。三叔說,你們是哪個部隊啊?軍人笑笑說,我們是陳毅部隊的。現在我還記得,那軍人的胸前有個胸標,白地紅框,印著些黑字,上面寫著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奇怪的是,左袖還套著一個紅袖標。從我家出去,三叔又一戶一戶地幫著敲門,那軍人口裡還解釋著,「老鄉,老鄉,我們是解放軍,就是八路軍!」走遠了,從前院大門出去了。三叔也就當了居民小組長。

屋裡三嬸正和堂姐聊天,三嬸說,半夜裡聽到西門外槍聲響過,到早晨就沒聽見了,想不到共產黨這麼快就進來了,這一定是山東兵,身材高高大大的,口氣里很有些興奮。我說,姆媽,我怎麼沒聽見?嬸嬸說,你睡得這樣死,就是打炮你也聽不見!我就這樣第一次聽到了共產黨這個名稱,並且認定,共產黨都一定是這樣高高大大的,比起前幾天駐紮在附近祠堂里的國民黨軍隊威風多了。三嬸叫我去鼓樓前買些紅乳腐來,我端著碗穿過鼓樓,到一家叫作陳萬豐的小店買了紅乳腐。只見街道兩邊的人行道上,從鼓樓經過大生堂藥店,一直到中山公園後門,都是穿著黃軍裝的人。他們大約凌晨就睡在街道兩邊,背包就是枕頭吧。現在已經起來,一個個背起背包,撣著褲腿上的征塵。一些店門也陸續開了。有四五個騎兵,騎著棗紅馬,穿過鼓樓城門,一直到大校場上才勒住馬頭,馬兒嘶鳴著,太陽已經照在房頂上。

晚潮|小城晨曦 - 天天要聞

鎮海:絢麗霞光美如畫。

我今日在耄耋之年,仍舊看到了歷史的瞬間定格在文字里:1949年5月26日6時,中國人民解放軍22軍66師198團解放鎮海縣城。那天是農曆四月廿九日。春末夏初。

那時我讀小學三年級,不要繳學費書費了,說是共產黨給我繳了,給我減免費。

有部隊住進了向家大院的前院。連部也在前院客堂的邊屋裡。每逢開會,我就好奇地到前院去看,戰士們盤腿坐了一地,連長和指導員站著,文化教員豎起了一塊小黑板,上面抄著歌詞。文化教員揮手打拍子,大家合唱「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呀,共產黨的好處說不完……」歌聲明亮而歡快,老百姓的心情也被唱歡了。

他們吃的是大鍋飯,小孩們很新奇,都圍著看,看他們從熱氣騰騰的大木桶裡面掏出青菜肉湯來。有一次,我正在旁觀,堂姐叫我:「錫遜,快回家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回來,只是看到大人們嗔怪的顏色。誰知有一位解放軍叔叔端了一碗肉絲湯麵跟了來,嬸嬸叫我謝謝,我說謝謝,三嬸就用自家的碗倒了這碗面,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到的肉絲湯麵。父親老病,母親去世,三叔失業,家裡只能吃到米飯鹹菜之類,菜湯飯在我眼中已是美味,過年才能吃到肉。幼年的這碗面隨帶著年齡之增長,其味愈濃。

晚潮|小城晨曦 - 天天要聞

鎮海招寶山鰲柱塔。

鎮海城北面是大海,南面是甬江,只有東西是陸地。而且要到東北的招寶山腳下去,必須通過東門。

有次星期天,到東門口去玩。剛走過城牆的缺口,忽聽見有人厲聲喊道:「拿路條來!」嚇了一跳,一看卻是堂姐,她哈哈大笑。原來,她一邊在納布鞋,一邊在查路條,讓我吃了一驚。現在想來,那時,國民黨軍隊還在舟山,海上偶爾還有大炮聲。城中確有暗探,鎮海的白均房被敵機準確地炸中,大牆倒塌,壓死了不少工作同志,沒有情報能如此命中嗎。查路條至少也是對敵人的一種心理警告。

我們為了躲飛機警報,也曾由三叔帶著躲到西門外去,大概是張鑒碶以西或者後施的親戚家空房裡,有時一天一躲,晚上回家;有時一躲就是一星期。堂姐現在是高齡老人了,當年之事不知還記得否。

來了共產黨,一直到1949年10月1日,各個節日都熱鬧起來了。

每逢節日,群眾遊行歡慶是少不了的。

舊社會的行會,前面是大纛,接著是旗鑼、九連燈、台閣、絲竹等等。新社會的遊行,前面是五星紅旗,紅旗後面有人抬著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大幅畫像,毛主席戴著八角帽,眼光深思地望著遠處;朱總司令則憨厚地笑著。接著是一長列幾路縱隊:洋鼓隊。通常是穿著白色服裝的人們,幾隻大鈸嘩嘩響,兩至四隻大鼓,幾十隻小鼓,「咚-咚-咚-特拉,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特拉-咚」地敲著。接著是腰鼓隊,「咚巴咚巴咚咚巴咚巴-咚咚咚-鏘鏘鏘-!」後面還有扭秧歌,雖然是發源於陝北,鎮海人卻扭得十分地道,左擺右擺紅綢飄,只不過在豪爽中增添了一點江南的嫵媚。再後面是集體的歌唱隊。再是各單位群眾。

如果是晚上則還會遇到提燈會,有各種各樣的燈,大都是動物造型,還有飛機造型燈等,那時共產黨的飛機不多,製作飛機燈的老百姓就越發自豪,他們的願望就在飛機燈明晃晃的蠟燭里已經提前起飛。這時候,往往中山公園裡的舞台也已燈火通明了。

遊行結束,演出開始。部隊文工團的表演水平就是高,京劇上演了,南方人少得見,記得有花木蘭的節目,最引人入勝的是身穿白色戰袍、肩背四面三角靠旗、手拿銀槍的「長靠」演員,和眾多演「長靠」的演員身披盔甲大戰一場,長兵器乒乒乓乓地交擊在空中,比短兵器好看多了。有一次京劇中竟然有演員穿火門的表演,似與情節不合,但每逢一個演員穿過火門,落地一個筋斗翻滾,總是全場鼓掌歡呼。這時候,往往老人小孩都不願回家,說是萬人空巷也不為過。

最後是「放盒子」,「盒子」就是焰火,只不過不是從地上往空中放,而是裝在一個大瓦楞紙盒子里,拉到旗杆上去放。一隻「盒子」刷刷刷地拉上去了,把黑壓壓的一地觀眾的心也提了起來。滿場肅靜。開始放了!只見旗杆頂上噼噼啪啪地響,一叢叢閃亮的花朵在空中流光溢彩,滿空的花瓣播撒在夜空中,最後,忽然在光亮中空中吊下一條大標語來:「中國共產黨萬歲!」全場都歡呼鼓掌。

也有碰到露天電影,那時是黑白電影,也是人牆密堵。一輛北方的膠輪大車,雙馬拉著,從銀幕的右上角駛向銀幕的左下角,我坐在解放軍的綁腿圈上,竟看得呆若木雞。解放前,區區小城,哪來的電影呵!碰到星期六的晚上,鎮海中學西部的大操場上,汽油燈吼吼地響,照得操場如同白晝,滿場是跳集體舞的人群。人們一邊唱著「嗦嗦嗦嗦米嗦,嗦多啦嗦嗦,啦嗦啦啦米來,米來多多來……」一面兩人一對,相對旋轉著,一會兒左手上揚,一會兒右手上揚,滿場是歡樂的漩渦。鎮海鼓樓上面,有男女藝人在那兒說書,一排排的長椅子上,聽書的人著了迷。

晚潮|小城晨曦 - 天天要聞

鎮海澥浦鎮鄭氏十七房

七十餘年一晃就過去了,我的手頭還存有凝固著時光的幾樣物品: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解放軍戰士,站在照相館軍艦和坦克車的布景前照的,那時我軍正缺少那樣的先進武器,想必他是很想這些的,背面寫著「產有進」,是送給我的。至今我也不曉得他為什麼將珍貴的照片送給我——一個陌生的小孩。不知中國有沒有姓「產」的人,只是感到,解放軍真是歷來很愛孩子。一枚紀念章,中心是毛澤東和朱德的側身頭像,兩邊圍著十六面紅旗,下方寫著「華東軍政大學紀念章」,背後刻著「政教班 李更新」。還有一枚紫銅的淮海戰役紀念章,圖案是兩枝上刺刀的槍相交,正上方是一個五角星發出光芒,背後沒有姓名。後面兩位又是誰?我一點也沒印象了。我搬來搬去,搬了多次家,總將這幾樣寶藏隨身帶著。我在這些物品上看到了七十年前的晨曦。他們為了解放我們而戰鬥,為了解放我而戰鬥。他們肯定希望他們邂逅的這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將來為他們、為祖國爭氣。今天他們不知天涯何處,而七十餘年後我還在記憶。在我的意識中,共產黨和解放軍這兩個詞是重疊的,不可分的。我多次的寫到解放軍,我確實感恩。很簡單,我也是一個窮孩子出身。我的記憶里永遠有他們。歷史就是連綿不絕的記憶,只要記憶在,歷史就在。

1949年的一個小城的晨曦,永遠照耀在我心中,從那天起,是那樣明亮地照亮了作為半個孤兒的我。反省平生,我可以告慰解放軍叔叔,我對自己的職業基本是盡職的,我沒有辜負你們當年叫我一聲小朋友,把我當朋友,那是多麼的榮耀!

向家大院早已拆遷了,而鎮海城關鎮的鼓樓還在。樓閣高聳,鴟吻飛天,鼓樓的石牆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市廛繁華,硝煙散去,思緒卻順著藤蔓爬向碧空,今天的太陽曾經照耀過那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有些戰士卻未能看到今天的太陽。東升的陽光照耀著位於鎮海中學校園內的大成殿瓦頂,大成殿後原是解放初解放軍駐軍比較集中的幾處民居和祠堂、廟宇,七十年後,小城又被陽光刻上了新的記憶:改革開放。(本文圖片由CFP提供)

作者簡介:金錫遜,系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寧波市作家協會會員、杭州市上城區作協會員、杭州上城區錢江文學社社員。著有散文集《是誰給了我陽光》《似水流年》《從近海 到遠洋》及長篇報告文學兩篇。散文集《似水流年》獲寧波市作協2019-2000年度優秀文學作品獎。詩歌《運河船歌》獲2018年北京市社科聯「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全國徵文優秀獎及原江干區三等獎。徵文獲寧波日報社優秀作品獎多次。散文和詩歌曾獲湖北作協、邢台作協、浙江省文化幹部徵文等多種獎項。其他散文、隨筆散見於報刊及雜誌如:《文學港》《散文百家》《散文天地》《星火》《江漢》《大江南北》。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馬尾海戰與鎮南關大捷的戰場看清朝的中法戰爭 - 天天要聞

從馬尾海戰與鎮南關大捷的戰場看清朝的中法戰爭

19世紀80年代,法國加速對越南的殖民擴張,挑戰了清朝對越南的傳統宗主權。中法戰爭(1883-1885年)由此爆發,戰火從越南蔓延至中國廣西和福建沿海。這場戰爭不僅是中西軍事力量的較量,也是清朝洋務運動成效的一次檢驗。
《王國之淚》2年了,有些遺憾終於將實現! - 天天要聞

《王國之淚》2年了,有些遺憾終於將實現!

一晃《塞爾達傳說 王國之淚》都已經發售整整2年了。儘管許多玩家認為《王國之淚》的體驗不如《曠野之息》,已經沒有了當年初見《曠野之息》的驚艷感,但《王國之淚》在玩法交互上帶來的突破也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本作仍然留下了不少遺憾,這其中,有些即將得到補完,也有的或許會成為下一部作品的創新基石。隨著《曠野之息》...
韓國學者:整個西伯利亞地區5500年以來都屬於古中國核心領土 - 天天要聞

韓國學者:整個西伯利亞地區5500年以來都屬於古中國核心領土

5500年前,約公元前3500年,正值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境內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早期農業文明開始繁榮。與此同時,西伯利亞地區也出現了如烏斯特米爾文化等史前文化。這些文化在技術和器物上顯示出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陶器的製作工藝,暗示了可能的交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