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時期,李一氓出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科長等職務。在宣傳部的崗位上,李一氓精明強幹,對一些極為複雜的文件處理得十分出色,郭沫若因此高度讚譽:
他是總政治部這座寶鼎的三根柱腳之一,缺了他事情就會辦不動。
然而,正當他在政治上準備大展宏圖之際,蔣介石、汪精衛等人發起一系列反革命事件,無數的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反動派的腥風血雨下紛紛倒在了血泊之中,一時間,革命陷入了低潮。
可即便如此,面對白色恐怖的高壓環境,李一氓不僅沒有退縮,而是在上級周恩來的指示和領導下,大量翻譯馬列主義著作,並以筆為刀,協同郭沫若、潘漢年等人,與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展開針鋒相對的反「圍剿」,並以上海為基地聯合左翼作家,開闢出了反蔣反軍閥的「左翼文化陣地」。
1931年,隨著顧順章的叛變,中共特科在上海的工作幾乎無法開展,臨時黨中央也不得不遷至中央蘇區,李一氓也只好進入中央蘇區繼續革命。
在中央蘇區期間,李一氓參加了歷次反「圍剿」戰鬥,但由於在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博古、李德的「左傾」冒險軍事主義路線,中央紅軍在一番血戰後不幸戰局急轉直下,從此開啟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之路,李一氓也跟隨著大部隊走完了長征。
這個時候的李一氓仍然受到組織的信任和重用,先後出任中共陝甘省委、陝甘寧省委、陝西省委宣傳部部長,如果照此形勢下去,李一氓的政治前途將不可限量。
可惜的是,繼之而來的局勢變化,不僅改變了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也改變了李一氓的人生。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寇的鐵蹄長驅直入,肆意凌虐華北大地,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加重。
這一年在全國人民和共產黨人的努力之下,國共實現再一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按照國共合作商定的內容,南方八省的紅色革命力量經國共雙方整編為新四軍,既然名義上被劃歸為國民黨軍戰鬥序列,新四軍在軍長人選便成為重中之重。
此前,葉挺作為國民黨員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在北伐戰爭中又表現搶眼,後來葉挺又領導、參加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因此,作為擁有國共雙方背景的葉挺自然被時代推倒了前台,成為新四軍的首任軍長。
而南方八省的紅軍隊伍則是在中央主力長征以後,主要是由項英負責,所以,副軍長的人選毫無懸念地落在了項英的頭上。
可問題是,葉挺雖然出任新四軍軍長,但他此時尚不是共產黨員,黨內不少會議內容和指示都是經由項英傳達到葉挺那裡,再由葉挺負責執行,也就是說,此時的葉挺只有指揮權,並無決策、指揮、調動部隊的權力。
麻煩的問題還不止如此。葉挺是北伐名將,在軍事方面他能謀善斷且戰略眼光長遠,而項英出身工人階層,對於作戰他慣於打游擊,二人在新四軍未來的生存、發展方面自然也就產生了較大的異見。
這個時候,能力突出的李一氓便被中央給予厚望,派到了新四軍出任秘書長等職務,其主要職責就是為了協助葉挺和項英完成新四軍的組建、發展和壯大工作。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協調好葉、項二人的關係。
對此,當時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富春曾找他談話,直截了當地指出:
"你與葉挺、項英都很熟悉,以後要作為他們之間的緩衝人。"
儘管李一氓能力不凡,但他仍舊無法彌合葉、項之間的不同見解,更無法成為二人之間所謂的「緩衝人」。
這樣一來,最終釀成了皖南事變的爆發,結果新四軍9000餘人中了國民黨軍的埋伏,最後僅有第一縱隊的傅秋濤和李一氓等人率部分散突圍了出去。
李一氓僥倖衝出後,經衡陽、韶關轉道香港,最後幾經輾轉才抵達新四軍蘇北軍部。
皖南事變給新四軍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失,也給世界反法西斯形勢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而李一氓作為葉、項之間的「緩衝人」卻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這就使得組織不僅展開了對他的調查,而且還給予了他警告處分。
也就是從這以後,原本是南昌起義秘書長、曾是黨史上重要人物的李一氓逐漸淡出核心崗位,抗戰勝利後擔任起了大連大學校長等職務。
不過,組織上並沒有忘記這位曾為中國革命作出過貢獻的人物。新中國成立後,李一氓相繼出任駐緬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等職務,在外交等領域繼續發揮著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