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
太子胤礽在熱河被廢后,普天下出於歷史的習慣性,知道不久就要產生一位新太子。康熙也讓群臣推舉新太子,並說一唯公意是從,絕不偏私。
康熙字面上的意思是說:看你們的票數,誰得票數誰當太子。在眾阿哥中,老大人脈不行,跟著他的都不是優質官員。老三太文,身邊多是一些文人雅士,在官場勢力較弱。老四和老十三是跟著太子辦事的,也拉不起太大的勢力。只有八阿哥胤禩,攜九、十、十四,號令百官如同指揮千軍,勢力最大。群臣闖蕩江湖圖個什麼?不就是跟對了主子,長享榮華富貴嗎?皇帝把自己未來的身家性命交給自己手上,那還客氣什麼,當然選八爺了。
八爺當上太子,將來當皇帝,自己就可以升官發財了。
當然,結果都看到了,康熙引蛇出洞,把勢力極大的老八釣出了水面,然後一網打盡。康熙這次廢太子,本意還是教訓一下太子,希望他能痛改前非。更何況先皇后為生胤礽難產而死,這份深情,是其他阿哥所不具備的優勢。但當康熙發現老八的勢力遠強於太子,這讓康熙極為震驚。照老八這麼玩,將來胤礽繼位,也不是老八的對手,遲早會被架空。
再者,即使康熙復立太子只是權宜之計,那麼自己這條老命就這麼交給老八?康熙為了自保,也必須拿下老八。
老八也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入主東宮,結果栽了一個大跟斗。問題出在哪裡?用一個字來形容的話,他就栽在了「賢」字上。誰不知道京城有個八賢王,不管是誰遇到困難,八賢王都會相救,所以積攢了大量人脈。賢王當然是好事,康熙巴不得他的兒子們個個都是賢王,但老八的這個「賢」功利性太強了。別的不說,老八很少辦差事,更不要說難差苦差,他憑什麼就憑一個賢字讓那麼多人心服,還不是利益收買?
老八管戶部,任憑官員們打著借錢的名義,把國庫掏空,自己卻大賺賢名。
康熙到了晚年倦政,盛世早已經千瘡百孔,急需不怕得罪人的阿哥出面整頓。太子懦弱無能,老八如果這個時候能挺身而出,以孤臣之姿整頓乾坤,勢必能得到康熙的高度認可。但老八沒有,他只考慮自己的私利,寧讓老爹孤獨無助地面對這個爛攤子,也不得罪人。追繳國庫欠銀,康熙首選是老八,所以在老四不在京師里把這個差事說出來,看他接不接。這是康熙給老八的機會,可他不想接,這讓康熙極為失望。
這樣的「賢」,將來等老八繼位,他會比康熙還要放縱。康熙要考慮的除了本人壽終外,還要考慮大清江山延續下去,交給老八能行?肯定是不行的。做皇帝就是孤家寡人,敢與天下決裂,老八這種處理方式,是和大清王朝的利益背道而馳的。
再看以孤臣自居的老四,辦事不講情面,不怕得罪人。康熙需要一個有鋼鐵意義的補鍋匠,老四是最合適的。老四隻辦差,不爭位,更不會為了奪位無所不用其極。當然,老四這麼做也是要爭,只不過他的爭字決是「閑」。有差他就辦,再苦再難也不讓老爹為難,辦完差就寄情山水,一心要做個隱者,還寫了很多山水詩。這樣的人,在康熙看來才是真正的「賢」。
老四所為,符合聖人之道,而不是老八那樣,把「我要當太子」寫在臉上,四處拉人,八處打點,不把康熙嚇著才怪。
八阿哥用一個「賢」字去爭位,卻被四阿哥一個「閑」字輕易搞定。老四的「閑」肯定有演戲的成分,但這個「閑」隨時可以轉化為「賢」,卻是老八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老八理解的「賢」,就是人脈,官望所歸。但真正的「賢」,卻是老四所理解的,他自然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