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諾貝爾獎中最有含金量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但直至今日,中國並沒有人以中國籍身份獲得此等殊榮。相反,不少中國籍華人獲得過這項獎。
其中,以楊振寧老先生最為出名,儘管老先生目前已經回歸清華教學,但當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是以美國籍身份獲獎。老先生當時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簡單說就是鏡子里看到的你跟現實的你不完全一樣。
當時,楊振寧35歲,李政道更是只有31歲。放到今天的中國,他們當時的年紀就是給七老八十的教授打打下手。
至少可以看出一點,中國的科研環境導致中國的部分人才就是個輔助工具人,他們無法以年輕為本錢,無法得到足夠的尊重。另外,團隊搶功勞現象太過誇張,一個人或一個小團隊的功勞偏偏說成一大堆人的功勞,甚至把後勤保障的也算上去,領導更是居功至偉,加官晉爵。而諾貝爾獎主要是找對研究方向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才 。
教育更是不可繞開的因素,用鄭強教授的話來說,中國人的童年教育其實相對來說會畸形,這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甚至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發展。而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從他們研究出自己的結果到最終拿到獎項,通常是需要18年的時間。
18年,我們灌輸式的教育沒有教出一個諾貝爾獎不值得思考嗎?中國式的教育根本問題不在於學什麼,而在於學給誰看,有幾個人學完後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都是為了完成領導的要求嗎?本來是下面問題反饋給上層,結果成了上層需求決定下層建築。
拿來主義的流行。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重科研,中國重實用。搞科研太慢還容易走岔路,不如把別人的成果拿來算了。要不等別人先研究出來,證明了可行性,然後我們彎道超車也不遲。
西方對中國的歧視。我們罵西方有多狠,西方罵我們也有多狠。客觀點,大家都是盲人摸象,文化不同制度不同,加上再來個中國威脅論註定在西方人眼裡中國人的形象高大不了,看著那些大清照片認為中國還有辮子,看過那些鄉村農民故事的,認為中國很窮,還有些來過現代上海大都市的,覺得中國太發達了,這能說什麼。
中國保密性太強,講真的中國有實力搞科研的基本都是國家支持,背地裡為了防止機密泄露基本不會透露半點風聲,這是當年打江山以及後來幾十年被西方封鎖養成的習慣,改不了也沒必要改。
所有問題其實真的想改也不是不能,但目前我覺得還不如踏踏實實給現在年輕人找個穩定工作好了,我們的路還太遠,只能先保民生再重科研。先多關注醫療,教育以及生育,一個獎來年再取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