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屬於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備註引用於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台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編輯不易,若君喜歡打個賞!
新中國成立時,青海一共只有十四輛汽車 1981年 何宗躍攝
青海絨毯廠生產車間
西寧解放三十年來,市區擴大了十幾倍,人口增加到近50萬,變成了西北的一個新興工業城市。
1981年 王精業攝
青海省草原上,到處傳頌著社員馬成雄一家靠黨的政策,靠辛勤勞動富裕起來的佳話。家中大衣櫃、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等,一應俱全。
1981年 樊如鈞攝
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公社索手加大隊,在縣科委協助下,已經有16戶用上了沼氣灶。
1981年 王春生攝
樂都縣高廟公社為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建起了一座農村影劇院,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
1981年 王精業攝
樂都縣高廟公社中心文化站舉辦漫畫展覽。
青海絨毛加工廠 1981年 王精業攝
工人在檢驗整理即將出廠的毛線
青海絨毛加工廠在國民經濟調整中,挖掘現有生產潛力、充實和改進生產薄弱環節,1980年新上了毛條和絨線兩個車間,去年產值達801萬元,比前年翻了近一番,超額完成國家利潤計劃215%。
中件車間團支部副書記施前(中)正與二名支委商量團的活動 1981年 王精業攝
大件車間鏜工組組長李建平(中)正在教新進廠的徒工看圖操作
青海重型機床廠注意發揮青年團的作用,不斷對團員、青年進行道德文明教育。全廠1000多名青年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團幹部和團員。
1981年 王精業攝
青海無線電二廠由軍工轉產民用品,1980年變虧損為盈利24萬元。今年已簽訂了生產120萬隻揚聲器的合同。
1981年 王精業攝
藏族老藝人正在對塔爾寺各殿堂進行粉繪維修。
1981年 王精業攝
海晏縣托勒公社寄宿學校,是青海省人民政府根據牧業生產流動性強的情況撥款興建的,是全省18所重點寄宿學校之一,學生入學鞏固率達到98%以上。
1981年 樊如鈞攝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自籌資金,吸收有一定醫療技術的民間藏醫,因陋就簡,辦起了一所藏醫院。從去年7月份開診以來,一直門庭若市,深受少數民族群眾歡迎。
王精業攝
9月29日,電力部四局在龍羊峽召開了慶祝龍羊峽工程抗洪搶險勝利大會。青海省省長張國聲率領省黨政軍慰問團前往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