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元帥一直保持著謙遜低調的秉性,雖然功績彪炳,但從不居功自傲,待人溫和、與鄰友善。1955年授銜的時候,他被列入元帥名單,卻主動讓賢,提出降級授銜。毛主席聞訊後,特地下達指示,不許他推辭,他就是羅榮桓元帥。
羅老總是湖南人,天生好學,小學、中學成績都很優異,堪稱學神。1926年、1927年先後在青島大學、武昌中山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名校武大讀書,期間加入共青團,不久後他投身到國民革命軍中,隨部征討北洋奉系勢力。1927年,他趕往湖南,與毛主席一起發起並領導了浩浩蕩蕩的秋收起義,繼而被編入紅軍中,先後任連、營政工幹部。
羅老總初見毛主席時,被他高瞻遠矚的思想與獨特的個人魄力折服,往後數十年間,不論發生什麼變故,他都堅定不移的支持著毛主席。某一次,紅4軍召開工作會議的時候,有人提出要搞所謂的「軍內民主化」,希望人民武裝拋棄紀律、拋棄領導,各自為戰,伺機而動。
毛主席認為此舉是極端的民主化,是極其錯誤的,會導致軍隊散漫、分化,進而失去戰鬥力。毛主席覺得,人民武裝應當由黨統一指揮,應當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堅定不移的與敵人作鬥爭。羅榮桓自然是力挺毛主席,幫助主席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偉大構想,保障了人民武裝正確、平穩的發展。
1934年,黨中央以部分老紅軍為骨幹,以新招募的士兵和收編的國民黨部隊為主體,籌建了紅8軍團。在轉戰贛南的過程中,因為連日作戰,戰士們疲憊不堪,生出了一些怨氣,故意停滯不前,在路邊倒頭就睡。一些政工幹部見狀,粗暴的採取體罰的方式遏制這一現象,羅榮桓見狀立即予以制止。
他指出,政工不是講道理、畫大餅,而是要求幹部以身作則,言教傳德。困難確實有,我們要客觀承認它,帶領戰士們克服它。任何時候,黨員要作為先鋒和模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用情誼和真心去打動戰士們,如此方能團結大家,提高部隊凝聚力和戰鬥力。政工幹部們經過羅老總的指導,慢慢轉換工作方式,很快便取得了成效,與戰士們建立了深厚的階級情義,讓整個紅8軍團的風貌煥然一新。
抗戰時,羅老總在115師與林老總搭班子帶隊伍。1939年轉戰山東,和陳光將軍聯手指揮了多次中型戰役,打擊日偽軍的同時,擴展了根據地的範圍,調動了整個齊魯大地人民的抗日熱情。解放戰爭時,他就任東野政治委員,建國後,他出任解放軍總政部主任。
1955年,中央軍委擬授予羅老總元帥軍銜,羅老總覺得自己的功勞遠不如朱老總、彭老總那樣大,不應該享此殊榮,因此主動提出辭讓。誠然,他的戰功並不多,但他在政工領域的成就是無人可比擬的,人民武裝之所以發展得越來越好,離不開他的引導和建設。因此,毛主席下達了特別指示:不允許他「謙虛」,元帥里不能沒有他,要求他無條件接受軍委的安排,羅老總這才「被迫」當了元帥。
人民武裝之所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有政工幹部的不懈努力,其充分調動了戰士們的主觀能動性,讓部隊結為一個堅不可摧的整體,紀律性、戰鬥力均得到最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見,一直在政工崗位的羅帥對革命的貢獻是誰都無法替代的,正是因為有他,我軍才能接連打勝仗,擊敗一切敵對勢力,建立起新中國,所以,羅老總的元帥之銜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