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霞山下陳樹湘墓。周鏡忠/攝
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周鏡忠 李勝全 道縣報道
1934年12月18日,陳樹湘烈士在道縣蚣壩鎮石馬神村斷腸明志、壯烈犧牲後,敵人將他的遺體抬到道江鎮齊家灣,讓別人看,還照了相,並將他的警衛員也殘忍殺害。他們將陳樹湘的頭割下,在道縣縣城示眾一天。12月20日下午2時,敵何鍵的「追剿總司令部」將陳樹湘的首級懸掛於長沙小吳門外中山路口的石橙柱上,並於其旁張貼布告……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道縣群眾感念紅軍的恩德和陳樹湘的英雄氣概,冒著生命危險將陳樹湘及警衛員的遺體安葬於道縣縣城瀟水河畔、上關橋頭的飛霞山下。
飛霞山原為古代刑場及亂墳崗,山北有古道州開元觀,為道州八景之「開元勝游」。民國29年拆道觀建學校,曾幾易校名,1978年更名為道縣第二中學。道縣二中東面圍牆外即臨瀟水河西岸,南面圍牆臨原道縣大米廠,陳樹湘烈士墓在兩單位圍牆交界處外面道路右側。如今,陳樹湘墓葬附近已經是道縣縣城的繁華區域。道縣縣委、縣政府在烈士墓前立了「陳樹湘烈士之墓」的石碑。每年清明節,當地黨員幹部、學校師生、群眾都會自發來此拜祭。2019年4月,陳樹湘烈士墓遷移到道縣陳樹湘烈士紀念園。同時,在原墓地上,建起了一個陳樹湘烈士紀念亭。

道縣瀟水河畔的陳樹湘烈士紀念亭。周鏡忠/攝
陳樹湘戰友、時任紅三十四師一〇〇團團長、後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韓偉將軍的後人韓京京,他20多年來追隨父輩的戰鬥遺址和腳步,在閩西、桂北、湘南、道縣一帶尋訪,整理紅軍長征歷史,發掘紅三十四師絕命後衛師事迹。韓京京將自己和愛人的絕大多數收入都投到重走父輩長征路上的事業上,他們照顧在世的老紅軍,為紅三十四師六千將士立「無字碑」,為師長陳樹湘塑像立碑,為的是將紅軍長征精神傳給下一代。

道縣幹部群眾和學生祭奠陳樹湘烈士。周鏡忠/攝
陳樹湘是對黨忠誠的楷模,黨和人民永遠銘記。如今,英雄離去已過八十八載,英雄故事卻始終被人銘記,英雄壯烈一直在被人傳頌,英雄忠魂始終活在人們心中。2009年,陳樹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述了陳樹湘「斷腸明志」的壯烈故事,強調「把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優良傳統一代代傳下去」。
2019年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聯組討論會上,提到了一部名叫《血戰湘江》的電影,以及這部電影的一位主角陳樹湘。
2019年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提到了許多青年英雄。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人類社會青年英雄輩出,中華民族青年英雄輩出。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更是青年英雄輩出……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犧牲時是29歲。
2020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調研考察時再次提及陳樹湘,指出「在湘江戰役中,陳樹湘烈士『斷腸明志』的事迹十分感人,真是『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要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敢打硬仗、善打勝仗,不斷打開事業新局面。
2021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廣西桂林全州縣才灣鎮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緬懷革命先烈、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理想高於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紅軍將士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敢於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崇高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發揚。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湘江戰役:「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的壯烈一戰,是決定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歷史事件。」「壯烈啊!陳樹湘是犧牲英雄中很典型的一個。」在油畫《陳樹湘》前,習近平總書記停下腳步,凝視良久。畫面中,陳樹湘躺在擔架上,腹部鮮血直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困難再大,想想紅軍長征,想想湘江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