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的漢臣
晚清名臣曾國藩,手中有兵,位高權重。他不僅掌管軍務,成功地鎮壓了太平天國的起義,還積極引進西方技術,設立軍械所,製造新式武器。
太平軍當年來勢洶洶,要是沒有曾國藩,清廷很有可能被太平天國踩在腳下。
曾國藩對清朝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且他的崛起,還帶動了一波漢人官員掌權。清朝末期,朝廷關鍵職位起用的人,幾乎都是漢人。在這個需要大量人才救國的關鍵時刻,漢人站了出來。
於是有人勸曾國藩出走,自立門戶,繼續為清廷效力,將來會同歸於盡。太平軍將領李秀成戰敗入獄時,就這麼給曾國藩提過建議,曾國藩嚇得趕緊殺了他滅口。
敢起兵嗎?
曾國藩有想過這件事嗎?肯定有,他的弟弟曾國荃也這麼建議過,左宗棠也試探性問過他,但是曾國藩從來不曾有過半點行動。
起兵造反是大事,得有相當大的布局和足夠的底氣。太平天國一呼百應,得到那麼多百姓的支持,還是敗了,他要是反,說不定一點人心都攏不到。
曾國藩那麼聰明的人,不可能沒仔細分析過,然後他選擇繼續效力清廷,不想旁的。他知道,如果他反,必然失敗,而且那時候最重要的是救國,不是滿足個人私慾。
倘若他謀反成功了,將大清皇室從北京趕出去,滿清宗室眾多,他們可以換個地方繼續建立政權,諸清室親王也許也會跟著反,各自為政,將大清國拆的四分五裂。
太平天國餘黨會趁機反撲,曾國藩彼時背後已無朝廷做後盾,以一己之力對抗太平軍大概率只能輸;
清室要對抗曾國藩,他們會去爭取列強的支持,不惜以當傀儡的代價換取外國勢力對曾國藩開戰。
再者,清末本來就民怨四起,若是百姓看到一個漢人大臣反了,民間造反的會一涌而起,到處都是擁兵自重的割據勢力,而曾國藩是無以為力來號召他們的。
平復這些地方清廷都花了好多年,搭上不少兵力,僅曾國藩一人,他誰也鎮壓不了。在這種天下大亂的情況下,名義上統一天下的朝廷沒了,國家也便徹底完了。
曾國藩不是大字不識,缺乏教養的太平軍,有勇無謀一心只想稱霸,想謀取一些特權。
有識之士首先考慮的是國家大義,若他反了能救國,能將侵略者趕出去,那他義不容辭。可稍微想一想就已經存在這麼多的問題了。
師出無名,不得人心
除了外部的這些問題,再看看曾國藩的個人底氣有多少。道光年間曾國藩便開始在湖南募兵,搞團練,湘軍是他一手創辦起來的。整個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湘軍都是主力。
兵力不成問題,那周圍的人心呢?答案是沒有。起兵造反得師出有名,名不正言不順則無人擁護。
曾國藩起兵,理由是什麼?將洋鬼子趕出大清國?清廷本來就在做這件事。因為清廷無能昏庸,需要重建政權?
太平天國乾的就是這個,但是被他的湘軍剿滅了。大家都是漢人,你曾國藩幫清廷滅了太平軍,不可能再做起義農民的領導了。
且太平天國鬧得如此宏大都失敗了,曾國藩起兵,也沒人相信他的能力。而且他年紀已經不小了,他要是在造反中戰死,跟隨他造反的人怎麼辦?
自古叛亂的人,基本下場都很慘,也就是朱元璋起義當上了皇帝。李自成、吳三桂,一個死了一個降了,他們都沒能做到改朝換代。起義風險太大,不是做足了準備,不輕易謀事。
所以如果曾國藩反,幾乎沒人響應,且他是清廷多年的老臣,突然反了,會被多少同僚唾罵抵抗。
曾國藩極其崇尚程朱理學,他是一個有道德感的人,時刻拿大聖人的那套來要求自我,要求手下的人。
自己推翻自己,他做不到。而且他還是個很要面子的人。被楊秀清打敗就要跳河自殺,缺乏堅韌的性格,成不了大事。
雖然左宗棠問過他起兵的事,但是曾國藩知道左宗棠就是試探而已,他若是真的反,左宗棠會第一個來興師問罪。李鴻章手裡有淮軍,跟湘軍對陣,不在話下。
而湘軍內部呢,也不全是漢人,還有滿人,有些甚至立了功被朝廷封了官職。要起兵,湘軍首先就內訌了。
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曾國藩有什麼必要去干一票讓自己遺臭萬年的起義呢?